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沙拐枣属植物是蓼科多年生灌木 ,具有抗旱、耐高温、耐瘠薄、抗风蚀沙埋、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对干旱和流沙具有特殊适应性等特点 ,是干旱、荒漠地带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 ,具有固沙、薪柴、蜜源和饲用价值。本属植物共有 1 0 0余种 ,主要分布在中亚、欧洲南部、北非、蒙古、中东和中国。我国有 1 8种 2变种 ,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 ,以新疆分布最多。沙拐枣由于植物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功能使其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中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区和荒漠地带防风固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理想物种 ,重视对沙拐枣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沙拐枣属植物为灌木或半灌木,多分枝,是荒漠地区优良固沙和饲料植物。文章论述了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对于规范全国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信息与实物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潘航  冯缨  王喜勇  李岩 《草业学报》2017,26(6):68-75
目前,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安全。而植物对防治土地荒漠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筛选合适的物种进行荒漠恢复重建则显得极为重要。沙拐枣因其抗逆性强而成为新疆荒漠区主要的优势物种,其生理生态响应被广泛研究,但是系统、定量的比较不同种沙拐枣抗逆性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本文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栽培的10种沙拐枣为试验材料,测定同一生境下不同种沙拐枣的7个抗逆生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其种间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种沙拐枣的抗逆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沙拐枣在同一生境下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头状沙拐枣、乔木状沙拐枣、小沙拐枣的SOD、POD含量均表现较低水平,抗逆性较差;泡果沙拐枣以高脯氨酸含量表现良好抗逆性;小沙拐枣H2O2含量最高,不利于细胞正常代谢;综合分析抗逆性由强到弱为泡果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密刺沙拐枣>淡枝沙拐枣>奇台沙拐枣>心形沙拐枣>红果沙拐枣>乔木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小沙拐枣,该结果与沙拐枣在新疆的生态分布极为吻合。试验数据可为荒漠植物沙拐枣的引种栽培和抗逆性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沙拐枣为蓼科灌木。我国西北各省(区)荒漠地带均有分布,种类较多,加上引进的和变种约有20余种。沙拐枣具有耐干旱,抗风蚀沙埋,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它是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是沙质荒漠重要的建群种之一,也是优良的饲料树种。用途广泛,还可以做薪材、药材、盆景和作为蜜源植物。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沙拐枣的嫩枝、幼果以及头年的干枯细枝都可作为饲料,特别是骆驼和羊爱吃。据报道,2年生头状沙拐枣高为230厘米,冠幅为195厘米,可产新鲜嫩枝6千克,如果每亩种植300株,可获得1500千克鲜饲料,  相似文献   

5.
民勤荒漠草场植物群落自然更新和退化演替初探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前,甘肃民勤沙区荒漠植被正在严重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不能自然更新,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Artemisia arenari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等可进行自然更新.自然更新能力强弱排序为沙拐枣、白刺、沙蒿、麻黄、泡泡刺N.sphaerocarpa,沙拐枣和沙蒿自然更新的速度最快,麻黄最为缓慢.当地植物主要围绕种源(母株)进行更新,更新幼苗的数量与土壤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除白刺外,幼苗普遍出现在当地主风向西北向的下风向.除梭梭人工林群落外,生态位宽度大的植物种其繁殖更新能力亦较强.幼苗成活低的限制因子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分布.尤其是沙蒿、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的自然更新对降水最为敏感.当地梭梭人工林大面积衰退,梭梭人工林内沙拐枣植株明显增多,存在梭梭人工林向沙拐枣群落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沿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在防止荒漠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对其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健康状况评价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过渡带不同分布区(从绿洲到荒漠方向依次为:绿洲边缘区、过渡带2区、过渡带3区和荒漠边缘区)4种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沿荒漠方向梯度下,4种植物叶片(同化枝)含水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从而减轻过渡带植物的氧化胁迫,说明4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4种植物的光合能力随着绿洲向沙漠的延伸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不一致,白刺下降最小,梭梭和芦苇下降较大,沙拐枣在绿洲边缘和过渡带3区较高,而在过渡带2区和荒漠边缘较低;它们的气孔导度与光合能力变化趋势一致,与植物叶片(同化枝)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和白刺在过渡带2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沙拐枣在过渡带3区最高,梭梭则为逐渐降低。4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0变化趋势表明梭梭在过渡带梯度下,发生了伴随着光系统破坏的长期光抑制,从而降低其光合活性,而白刺叶片光系统却没有明显受到环境因子的胁迫;芦苇和沙拐枣只有在荒漠边缘才受到严重的胁迫,这些结果表明白刺比芦苇和沙拐枣更适应于过渡带旱化生境,梭梭的适应能力最差。总之,上述研究结果为认识荒漠绿洲过渡带优势植被退化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凡纳滨对虾营养需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凡纳滨对虾(Penaeus(Litopenaeus)vannameiBoone,1931)属对虾科、对虾属、白对虾亚属,也称为万氏对虾、南美白对虾、白皮虾等,原分布在中、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的分布最为集中。凡纳滨对虾与国内其他养殖对虾相比,具有繁殖周期长、对水环境因子变化的抗逆能力强、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对饲料营养要求低等优点,是当今世界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3大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双峰驼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阿拉善盟及周边干旱荒漠或半荒漠地区,适应性强,具有耐干旱、耐风沙、耐高温、耐寒冷、耐粗饲、耐饥渴、厌湿性和嗜盐性等独特的抗逆特性,是阿拉善双峰驼在长期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而逐步形成的;这种特性的形成可能与其本身的生理特性有关.因此,本试验通过对双峰驼血液的生理特性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双峰驼抗逆特性的机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1959年以来科学家对沙冬青属(Ammopiptauthus Cheng f.)植物在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及保护实践工作。该属的2种植物蒙古沙冬青(A.mgolicus(Maxim.)Cheng f.)和新疆沙冬青(A.nanus(M.Pop.)Cheng f.)是亚洲温带荒漠罕见的常绿阔叶灌木,2种植物种子的硬实性高,需进行适当的处理并选择适宜的环境保存才能有较好的出苗率。对该属植物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抗逆性研究较为广泛,但后期生长及物种遗传多样性相关研究鲜有报道。该属植物属于渐危种,濒危衰退原因主要集中在生境恶化、种子天然繁殖困难及人为干扰。因此,应加强就地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繁殖试验和引种驯化,使其作为草原化荒漠的建群物种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芨芨草草场资源在鄂尔多斯市开发利用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芨芨草草场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地带,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市。它适应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具有返青早,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家畜喜食。它既是优良牧草,又是用途广泛的经济植物和水土保持植物。  相似文献   

11.
PEG胁迫对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邱真静  李毅  种培芳 《草业学报》2011,20(3):108-114
以甘肃省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幼苗为试材,采用PEG-6000模拟胁迫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PEG胁迫处理对沙拐枣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幼苗的脯氨酸(Pro)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出现了“M”型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个地理种源幼苗在不同强度PEG胁迫处理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各胁迫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为武威>酒泉>张掖。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为酒泉>张掖>武威。MDA含量增加幅度为武威>张掖>酒泉。SOD活性增加幅度为武威>张掖>酒泉,而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是酒泉>武威>张掖。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的耐旱机制存在差异,而保护酶系统的调节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的重要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2.
原产于宝格达山和大兴安岭山地的缘毛雀麦野生种,在呼和浩特地区栽培驯化10余年,根据地区生产需要从原始群体中选育出10个遗传差异大、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株系。对这些优良株系的形态解剖学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比较和研究,按照它们在光合作用能力、抗旱能力及适用性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进行了聚类,初步归纳出抗旱品系和高光合效率品系,并讨论了各株系适宜的用途。  相似文献   

13.
以紫花苜蓿幼苗为材料,采用营养钵沙培1/2 Hoagland营养液法,研究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CaCl2(0,5,10,20 mmol/L)、GA3(0,50,100,150 mg/L)及不同比例复合液[CaCl2∶GA3设体积比1∶1(T1∶1)、1∶2(T1∶2)、2∶1(T2∶1)及质量比1∶1(Z1∶1)]处理对苜蓿幼苗生理效应的影响,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外源钙(CaCl2)、赤霉素(GA3)及其复合液对干旱胁迫下苜蓿幼苗缓解的生理效应及其适宜浓度、适宜复合液比例。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下,苜蓿幼苗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而相对电导率、MDA含量、Pro含量、SOD活性以及POD活性均显著增加。2)与干旱胁迫下相比,经适宜浓度的CaCl2、GA3及复合液处理后,可缓解幼苗叶绿素的降解,可降低相对电导率,减少MDA的积累,保持较高的SOD、POD活性。3)利用隶属函数法得出:CaCl2处理以10 mmol/L效果最好;GA3处理以100 mg/L效果最好;CaCl2+GA3 复合液处理以T1∶1最好,且优于单独的10 mmol/L CaCl2、100 mg/L GA3处理。各个处理对苜蓿幼苗干旱胁迫下的缓解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T1∶1>10 mmol/L CaCl2>T2∶1>CK1>T1∶2>100 mg/L GA3>Z1∶1>CK2。  相似文献   

14.
8份披碱草属牧草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室内盆栽的8份披碱草属(Elymus L.)牧草进行干旱处理,通过分析干旱胁迫和复水下各种质资源叶片的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叶绿素等8项生理指标的干旱胁迫指数,探究各种质资源间苗期抗旱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干旱及复水处理下,各种质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适应性,其中E05的干旱适应性较强,表现为各项指标在干旱处理下变化较小,且在复水处理下恢复较明显。对各种质资源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四项生理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得出其抗旱性从强到弱依次为:E05 > E08 > E06 > E01 > E03 > E07 > E02 > E04。综上所述,采集地年均降水量较少(319.25 mm)的垂穗披碱草(E. nutans,编号E05)在长期适应干旱少雨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5.
干旱适应能力不仅包括干旱胁迫期间的抗旱能力,也包括水分胁迫解除之后的恢复能力。以8个高粱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对高粱幼苗进行干旱及复水处理,通过测定生物量、相对含水量、水势、渗透势、光合参数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不同品种高粱抗旱能力和旱后复水恢复能力的大小及其与干旱适应性的关系,并筛选出能有效指示干旱适应能力的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条件下,“辽杂21”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抗旱能力较强;“甘蔗籽”和“Moench.cv.Gadambalia”高粱生物量分别下降38%、34%,抗旱能力较差。各品种高粱的相对含水量、水势、渗透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均有所下降,复水后,这些生理指标恢复到对照水平,各品种开始恢复生长。由各生理指标与抗旱能力、旱后复水恢复能力和干旱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干旱适应性与复水恢复性呈显著正相关(r=0.85),与抗旱性的相关系数是0.46,复水恢复能力在高粱干旱适应性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高粱的抗旱性和旱后复水恢复性具有不同的生理基础,在干旱胁迫期间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较低的蒸腾速率有助于提高抗旱性,维持较高叶片相对含水量有助于提高旱后复水的恢复能力,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可以作为筛选高粱干旱适应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以‘苏植1号’杂交结缕草为研究对象,‘兰引3号’结缕草为对照品种,采用沙培试验控水处理,根据叶片萎蔫度、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电解质外渗率和土壤含水量4个指标对‘苏植1号’的抗旱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同时分析了两个品种的根系生长特性(根系干重、比根长)和干旱胁迫下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干旱胁迫过程中,两个品种的叶片萎蔫度逐渐增大,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不同品种的变化趋势相似,胁迫结束时,两个品种的叶片萎蔫度、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电解质外渗率和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苏植1号’整体抗旱表现与‘兰引3号’近似。同时,相对于‘兰引3号’而言,虽然‘苏植1号’的根系干重显著较小,但是较大的比根长和干旱胁迫中期较高的Fv/Fm值很可能使‘苏植1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较小的根系生物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其重要的抗旱机制。总体来看,‘苏植1号’与‘兰引3号’抗旱性相当,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抗旱途径。  相似文献   

17.
披碱草与老芒麦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栽模拟土壤干旱条件,对采自我国不同生境的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cz.)与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10份野生种质材料苗期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干旱胁迫下苗期抗旱特征及其抗旱能力,为披碱草属种质材料抗旱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日数增加,植株高度、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都明显下降,而电导率、脯氨酸、SOD和POD都明显上升。经抗旱隶属度分析,10份材料抗旱性可分为3类:第一类为相对抗旱,包括SXD1、XJD2、NMD3、NMD4、GSD5、GSS1和JLS2共7份材料;第二类为中等抗旱,包括NMD6和SXS3共两份材料;第三类NMS4为相对易感。经相关分析筛选出对抗旱性影响显著的指标为:相对含水量、叶面积、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类早熟禾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探究牧草苗期阶段的抗旱性特征对干旱地区牧草引种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了青海省海北地区的8份早熟禾属(Poa L.)种质材料,于苗期分别对其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并测定干旱胁迫后第5d和第10d各草种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及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叶绿素的含量,运用Fuzzy数学中隶属函数法对8种早熟禾进行抗旱性综合评判。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8份早熟禾属种质材料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和MDA含量则显著增加(P0.0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种质材料间苗期抗旱性差异较大,由强到弱依次为:草地早熟禾高原早熟禾山地早熟禾光稃早熟禾波伐早熟禾早熟禾莫若波利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和高原早熟禾抗旱性较强,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15份燕麦材料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燕麦材料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评价不同材料的抗旱性,采用营养液砂培法,于两叶一心期对15份燕麦材料施加15% PEG胁迫,分别于胁迫0、7和14 d测定供试材料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率和相对电导率。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筛选燕麦抗旱性鉴定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15份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供试燕麦的抗氧化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分利用率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10个抗旱性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最高达0.9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燕麦的质膜系统因子、光合因子、渗透调节因子可作为抗旱性评价的综合指标,通过第一主成分可将15份燕麦材料清晰地划分为抗旱性不同的两个独立类群;聚类分析进一步将供试材料划分为抗旱性不同的4个亚组,其中6份材料(蒙燕1号、青引1号、定燕2号、DA92-2F4、青燕1号、巴燕5号)属于抗旱种质。抗旱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值(D)显示,抗旱性较强的燕麦材料有青燕1号(0.829)、青引1号(0.744)和DA92-2F4(0.728),而陇燕3号(0.208)、坝燕6号(0.240)和张燕4号(0.241)抗旱性相对较弱。利用多方法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所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为燕麦抗旱性评价及抗旱种质筛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