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宽甸气象站1978-2017年的气象资料,对宽甸县近40年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宽甸县的年均蒸发量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蒸发量在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春夏两季的蒸发量较多,占全年蒸发量的70%;蒸发量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和总云量呈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春季蒸发量的主要因子;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总云量是影响夏秋季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温度为影响冬季蒸发量的主要因子;冬季总云量较少。  相似文献   

2.
高博  吉奇  孙雪  赵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89-8290,8332
利用桓仁县1953~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干燥度和伊万诺夫蒸发量等分析方法,对桓仁县58年来温度、降水和土壤蒸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桓仁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降水为下降趋势,暖干化趋势明显;月土壤蒸发量与降水量一样具有峰谷变化,土壤蒸发量5月最大,1月最小;58年来年土壤蒸发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2.95mm/10a,土壤蒸发量除夏季为减少趋势外,其他各季为增加趋势;土壤蒸发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若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和年降水量增加10 mm,土壤蒸发量将分别减少3.58、1.20、1.51、2.48和2.48 mm。  相似文献   

3.
额尔古纳市近45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额尔古纳市1963~2007年的主要气象要素的统计分析,得出额尔古纳市近4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来,额尔古纳市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在1963~1990年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在1991~2007年间呈波动下降趋势,导致干旱出现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大风日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减少;无霜期在40~122d之间。  相似文献   

4.
何临平  赵月兰  张锦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88-8290,8292
[目的]分析广河县近45年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广河县1968~2012年气象资料,选取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及蒸发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和线性倾向估计法,对广河县近45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45年广河县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异常显著,春季和夏季接近,秋季最小;降水量总体呈持平略减少趋势,其中春季、秋季和冬季呈增加趋势,但达不到显著性水平,夏季减少趋势较明显,年降水量的减少是由夏季降水量减少造成的;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比较平缓,但近10年基本为负距平,减少趋势异常显著,且减少幅度大;蒸发量总体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本在负距平范围内波动。[结论]在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正常略少、日照时数缓慢减少的情况下,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干旱指数小幅下降,广河县干湿状况基本稳定,气候暖干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变暖对广河县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10年都兰县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近50年来的气温(极值)、降水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气温和降水量季变化。结果表明:都兰县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秋、冬季增温最明显;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春、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多;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蒸发量趋于下降。  相似文献   

6.
区域(临汾)水分相关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提供气候变化未来情景相适应的栽培途径,对近30年区域(临汾)与水分相关的降水量、气温、10cm地温、蒸发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7个气象因子开展了动态变化、因子间相关性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特征为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10cm地温呈递增趋势,而蒸发量、日照时数、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则呈递减趋势;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蒸发量为夏>春>秋>冬,各月份蒸发量为6>7>5>8>4>3>9>10>2>11>1>12。各年小麦生育期气象因子间相关性为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负相关,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呈正相关,相关气象因子间的变异系数为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温>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麦生产年度各季节、月份平均气温与蒸发量呈正相关。各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为各年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10cm地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呈负相关,而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平均风速则与产量呈正相关,降水量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不同阶段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生产年度>生育期>休闲期。该项研究可为小麦生产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30个县(市)1971-2010年气候要素资料,研究云南甘蔗主产区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蔗区年均日照、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和水汽压等气候要素在不同的县(市)间存较大的差异。一年中,日照最长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的12月、1月、2月、3月。降水量在各月中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少雨干旱,降水量呈现滇西偏多,滇南偏少的特点;30个县(市)的平均气温在一年中呈近似正态分布,夏季的3个月平均气温最高,四季中温度差异最大的是冬季,最小的是夏季;蒸发量较高的月份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的6个月。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兴安盟农业水资源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兴安盟近3年(2007-2009年)的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地下水位资料,分析了兴安盟的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各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及各季降水量大部分时间呈下降趋势,但由于近年来降水量年际间变率增大,因而旱涝灾害频率和程度均有增加的趋势,近几年的连续干旱少雨就说明了这一趋势.各季的土壤墒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抚仙湖流域蒸发与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本文基于1980—2013年抚仙湖流域降水量、气温、蒸发量、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逐月数据,运用线性趋势、回归分析、累积距平法、M-K法以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抚仙湖流域34年来蒸发与降水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抚仙湖流域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但不显著,2000年以后下降明显,夏季降水超过年降水1/2。年蒸发量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春季蒸发超全年1/3。抚仙湖流域年蒸发量主要受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气温影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对蒸发量无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导致蒸发量的变化,基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平均气温构建抚仙湖流域蒸发量的预测方程,方程负相关系数达到0.867。  相似文献   

10.
赵月兰  何临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62-3965,3980
[目的]研究和政县近53年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和政县1961—2013年气象资料,选取气温、降水及蒸发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法、5年滑动平均值法及年代际比较法,对和政县近53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3年和政县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夏季和秋季接近,春季最小;降水量呈总体持平略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降水量随时阃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呈增加趋势,秋季呈减少趋势,但增减幅度不大;蒸发量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减少幅度较大,秋季和冬季减少幅度较小,年蒸发量的减少主要是由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减少造成的。[结论]在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正常略少的情况下,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干旱指数小幅下降,和政县干湿状况基本稳定,气候暖干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娄雪冬  康冰  胡理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09-7613,7648
[目的]研究秦岭西部地区近4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秦岭西部17个气象站1967~2007年间观测数据,分析了秦岭西部近41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过去41年间,秦岭西部的平均气温增幅为0.30℃/10a(P0.000 1);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最大(0.42℃/10a)。年平均月极端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显著(0.31℃/10a,P0.05),冬季平均月极端最高气温上升最快(0.54℃/10a,P0.05);年平均月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0.36℃/10a,P0.05),夏季平均月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最快(0.45℃/10a,P0.005)。41年间平均年降水量为802 mm,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春季降水量显著下降(-13.68 mm/10a,P0.05);年日照时数和年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864 h;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但变化趋势不显著。从地域差异上看,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相对湿度都呈现由南部向北部地区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和年蒸发量则呈现由南部向北部地区递增的趋势。[结论]该研究可为秦岭西部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采用云龙县气象观测站1977—2016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云龙县近40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龙近40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2)云龙近40a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最高气温、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3)云龙近40a年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平均最低气温、春季、夏季、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秋季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呈下降趋势.(4)云龙县近40a降水量变化趋势呈"∩"型,2009—2015年连续7a降水为负距平,属于连续干旱年份.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年降水、夏季、秋季、冬季、干季、雨季降水年代际变化整体呈现出"增加–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47年同德地区气候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青海省同德地区1961~2007年的季、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年和四季的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对气候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近47年来同德地区的气候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的暖干化变化趋势,并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蒸发量均存在突变,年降水量的突变主要发生在冬季,气候从一个相对较冷湿的平均态转变到一个相对较暖干的平均态。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宣城地区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和R/S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宣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宣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秋季气温异常偏高;年降水量有所增加,日照时数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均存在赫斯特现象,未来的年平均气温、四季气温和夏、秋季的降水量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鄂尔多斯市2006~2010年3~10月每旬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与降水量、平均气温、上一旬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建立相关模型,根据鄂尔多斯市的地形及土壤类型特点将该市建成的121个区域自动站气温、降水数据附值于土壤相对湿度模型,从而反演出区域自动站土壤相对湿度数据。研究结果有效解决了该市区域面积大而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少缺乏代表性的问题,为区域自动站资料的应用、干旱监测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保护和发展甘肃省现有森林,改善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局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甘肃林区1971~2003年气象要素、1988~2003年森林火灾及1990~2001年植被指数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甘肃11个主要林区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林区气象条件与火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甘肃林区气温自东南向西北、由盆地向高山逐渐递减,各林区气温在1971~2003年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区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各林区相对湿度的年变化有春低秋高和冬低秋高2种类型,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在3~10月植物生长期,干旱现象明显,近十几年来干旱状况较严重。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与森林火险密切相关。【结论】在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量多、干旱指数高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低,而在天气寒冷、空气干燥、降水量稀少、干旱指数低的季节,火灾发生率较高。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及干旱指数,可用于甘肃森林火险的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曲淑艳  刘桂玲 《北京农业》2011,(36):125-126
通过对2002年冬季和2003年春、夏季对干旱有影响的气象要素、因子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内蒙古满洲里市32年一遇的严重干旱成因。另外还对满洲里市春夏季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形成满洲里市干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之间的不平衡。由于环流背景、地形影响等原因造成满洲里市降水量偏少,并且由于气温升高,造成了蒸发量的加大,这是近年来满洲里市干旱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锡林郭勒盟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锡林郭勒盟地区12个中心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多项式倾斜率等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本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分析了气温、降水量与干旱、洪涝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锡林郭勒盟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增温率为0.45℃/10a。以冬季最低气温升温最显著,平均增温率为0.65℃/10a,大于冬季平均气温增温率(0.53℃/10a)。年平均气温波峰、波谷上升趋势明显,波峰有9a-14a周期,波谷有7a-16a周期。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丰沛,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量明显减少,为各年代最低值。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冬、秋季降水变化不明显。干旱、局地洪涝出现的概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克州阿图什市气象站1960—2011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回归分析、趋势线分析、距平百分比累计和滑动平均等分析阿图什市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2年阿图什市平均气温13.1℃,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倾向率为0.15℃/10年,以冬季变暖最明显;历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9.1 mm,年总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秋、夏季对年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1.4%,倾向率为0.58%/10年,季节性差异明显。阿图什市近年来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20.
1971—2010年荣成市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荣成市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气温、降水量、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荣成市40年来年代平均气温上升了1.1℃;秋季增温明显,冬季次之,夏季最弱;荣成市40年来每月都有升温,2月升温速率较快,7月升温速率较缓。近40年来荣成市年平均降水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春季降水增多趋势最明显,其次是夏季,秋季降水呈减少趋势。40年来荣成市平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日照时数的下降趋势所表现出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秋季,春季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