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虽然繁荣发展,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度日益增强。对河北省2005~2014年的能值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为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平台。能值生态足迹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生态赤字曲线持续上升,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协调度越来越差。总体显示出"高压力、低协调度、低发展水平"的特征。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促进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生态效率,控制人口数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校园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方法]基于生态足迹成分法的思想,以池州学院校区为例,构建校园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池州学院资源消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结果]2015年池州学院校区的生态足迹总量为8 301.238 6 hm~2,池州学院的生态效率为1.732 6人/hm~2。[结论]池州学院符合绿色大学的定义,说明该校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好。  相似文献   

3.
生态创新效率作为衡量生态投入和生态产出效益的重要手段,是评价我国经济、资源与环境协同关系的重要指标。通过探讨山东省近10年生态创新效率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分析比较影响生态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基于山东省范围,采用DEA模型对山东省2009—2018近10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与评价,采用比较研究,DEAP测算等方法对山东省区域生态创新效率进行探索与研究,通过分析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探索生态技术对于整个山东地区生态创新效率的主导作用,并提出有效提高山东省生态创新效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青岛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资源消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可持续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活动"绿色化"和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杨廷锋  赵永旭  徐晓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520-9521,9524
为了更好地把握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发展水平,采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单一比率法,将其生态效率与全国的生态效率进行动态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978~2010年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一直低于全国的生态效率,生态效率多年平均值不及全国的1/2,与全国多年平均绝对差距为1 630.095元/hm2,且1978~2002年二者的差距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差距从1978的276.551元/hm2上升到2002年的峰值3 227.713元/hm2,年平均增加量118.047元/hm2,尤其是从1992年后差距拉大特别明显,每年平均增加量为194.771元/hm2,从2003年起,二者差距呈减小趋势。根据灰色系统预测结果,2011~2025年,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与全国的生态效率之差距将逐渐缩小,且从2019年开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的生态效率将超过全国的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6.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支撑,以农业生态经济为重点,深刻揭示了生态立市的内涵在于发展生态经济,客观分析了十堰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与潜力,提出了推进十堰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与盘大做强生态产业、改善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打响生态品牌、加强生态庄园建设、加快生态科技研发的六大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关系,基于1998—2019年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面板数据,通过计算生态福利绩效(Eco-welfare performance,EWP),将其分解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2个驱动效应,并采用弹性系数脱钩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影响各盟市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各盟市的人类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且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向西上升的趋势,EWP总体上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内蒙古地区各盟市人类福祉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不同程度提高,但后者一直低于前者,表明研究区经济增长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所消耗生态资本量的影响;此外,分析TFP和GTFP各分项指数时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在各分项指数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表明影响内蒙古地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为技术进步。本研究可为内蒙古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春  郭连红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0):207-212
以XX生态经济区为例,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碳投入与碳产出,对XX生态经济区各区县农业碳的生产效率、生态效率以及经济效率进行分析测算,并基于区县尺度对各区县碳效率与农村生态经济的时空分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经济产量和碳排放量是生态效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016—2019年XX生态经济区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因此农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加上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农业碳的经济效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XX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明显低于吸收量,说明该经济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较强,但农业碳排放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比较脆弱的湖北省黄冈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黄冈市2003—2011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进行测算,并采用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对黄冈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黄冈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53977 hm2上升到2.08304 hm2,增长了35.28%;人均生态赤字从1.22208 hm2上升到1.7357 hm2,增长了42.0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缓慢增长,且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处于增长趋势。生态压力指数在3.9~4.3之间,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在0.6~0.9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极差。针对黄冈市的生态压力极大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目前国际上评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在分析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构建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通过对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的计算来定量描述旅游者活动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状况,为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静  马寨璞  张春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08-9809
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保定市2007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资源利用状况。利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保定市各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异同。结果表明:①在实施大变样之前,保定市人均生态赤字为0.541 0 hm2,万元GDP为0.91 hm2/万元。②保定市整体生态环境处于高负荷状态,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③聚类分析表明,保定市辖各县市可分为5类,县域间可持续性差异较大。④在5类区域中,Ⅰ类区域生态赤字低于0.5;Ⅱ类区生态赤字约等于1;Ⅲ类区生态赤字约等于3;Ⅳ类区生态赤字为3-5;Ⅴ类区生态赤字高于5。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生态乡村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当前我国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居住环境建设,生态文化推广4个方面来构建理想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以期提出建立理想生态乡村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袁欢  郑钦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6-15808,15811
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运用“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重庆市2004~200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并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协调系数,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持续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存在小幅波动,现有的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刘欣  葛京凤  梁彦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621-5623
在生态安全评价中,生态足迹模型已广泛被采用,但这些研究多是静态评价,应用生态足迹方法定量计算赞皇县1975~2002年的生态安全度,从时间序列、生态足迹构成和生态压力状况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序列上,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已出现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构成上,各土地类型供需结构不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压力状况上,28年间压力指数增幅为1.66,且随时间呈增大趋势。并针对生态安全状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庄添淇  王大庆  王宏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452-5453,5506
根据拜泉县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了拜泉县27年间生态足迹,以此建立和完善拜泉县生态补偿机制,为拜泉县生态农业县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并为同类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拜泉县27年间总的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耕地生态足迹大于其他生物生产面积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耕地、林地、草地生态足迹增加迅速,其他生产性土地生态足迹增长缓慢。在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拜泉县生态建设补偿标准、明确补偿原则、确定补偿对象等对策,实现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49-5650
从城镇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生态农业的内涵角度,分析了生态农业与城镇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强调要充分利用生态农业的功能,将生态农业与城镇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陈栎霖  毛凯  李西  刘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23-2024,2032
综述了国内外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技术措施,并针对目前高速公路生态边坡防护在技术模式、植物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生态防护角度出发建立不同路域的生态公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薛若晗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27-6429,6431
生态足迹是分析和评价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计算福建省201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对福建省的生态安全进行初步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083 948 ghm2,生态压力指数为1.163。福建省的人口消费需求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人类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足迹为1.2503hm^2/人,生态承载力是4.1476hm^2/人,生态占用率为0.3015,草地的生态占用率为11.535,水域的生态占用率为5.386,说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虽在整体上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其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尚处在不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