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是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优质专用、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省属科研机构。下设育种室、高效栽培室、资源创新室、推广室、种子室及办公室。现有职工60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18人;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13人。  相似文献   

2.
《甘肃农业科技》2010,(3):F0002-F0002
<正>绿肥研究室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成立最早的研究室之一,专门从事绿肥新品种选育、绿肥高产栽培及插入轮作方式与综合利用效应研究与示范。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农艺师2人,中级职称5人。  相似文献   

3.
《辽宁农业科学》2011,(5):F0003-F0004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是从事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优质专用、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省属科研机构。下设育种室、高效栽培室、资源创新室、推广室、种子室及办公室、财会室。现有职160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14人;研究员11人,副研究员9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48人。  相似文献   

4.
《山东农业科学》2009,(2):F0003-F0003
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原聊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59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种质资源丰富,具有较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储备,育种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现有高标准试验地300余亩,现代化智能温室3座,冬暖型塑料大硼5个,并结合良种产业化开发在示范基地建立了长期高产攻关田及2万亩的良繁基地。现有30多人从事玉米育种、栽培及推广工作,其中推广研究员5人,高级农艺师22人,农艺师5人。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生物育种及配套技术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团队首席专家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延波研究员。团队成员人员62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23人;研究员13人、副研究员18人。团队专注于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优质专用、特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高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辽宁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  相似文献   

6.
《新农业》2015,(3):55
<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佳园软枣猕猴桃研究所组建于2011年,下设宽甸佳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宽甸佳园软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农艺师1人。研究所下设组织培养研究室、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室、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室,研究课题面向农村、面向生产实际。现阶段主要开展软枣猕猴桃野生资源良种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5,(1):54
<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佳园软枣猕猴桃研究所组建于2011年,下设宽甸佳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宽甸佳园软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农艺师1人。研究所下设组织培养研究室、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室、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室,研究课题面向农村、面向生产实际。现阶段主要开展软枣猕猴桃野生资源良种选育研究,组织培养及工厂  相似文献   

8.
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利用衡水市独特的生态气候条件,立足冀中南,面向黄淮麦区,围绕小麦产业需求,以抗旱节水、丰产广适、优质高效为目标,以改进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开展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抗旱节水栽培研究以及新品种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联合创建的小麦玉米周年持续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在山东农业大学举行。该中心将重点开展小麦玉米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与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生产力提升、养分精准管理、水分高效  相似文献   

10.
<正>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于2007年在新疆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西甜瓜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哈密瓜研究中心是以甜瓜和西瓜作物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从事西甜瓜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栽培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开发与示范推广等工作。现有职工1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  相似文献   

11.
《新农业》2016,(7)
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佳园软枣猕猴桃研究所组建于2011年,下设宽甸佳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宽甸佳园软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农艺师1人。研究所下设组织培养研究室、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室、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室,研究课题面向农村、面向生产实际。现阶段主要开展软枣猕猴桃野生资源良种选育研究,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名、合并而成。学科建设研究所设有农产品加工和蚕桑两个学科,其中农产品加工学科主要从事果蔬、粮油、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功能食品和食品质量与安全等研究;蚕桑学科主要从事桑树和家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及新品种选育、蚕桑生物技术、蚕桑病害防治、蚕桑种养技术等研究。建有果蔬/畜禽水产加工研究室、粮油加工/功能食品研究室、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室、桑树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和家蚕育种与蚕病防治研究室。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16,(11)
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佳园软枣猕猴桃研究所组建于2011年,下设宽甸佳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宽甸佳园软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农艺师1人。研究所下设组织培养研究室、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室、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室,研究课题面向农村、面向生产实际。现阶段主要开展软枣猕猴桃野生资源良种选育研究,组织培养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小麦研究室多年来致力于小麦高产、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拥有育种资源3500份,近年来创制了利用前景较好的小麦育种中间材料225份,高代新品系59份。育成了黔麦15~22号共7个小麦高产、抗病品种,其中成果"小麦品种黔麦15的选育与应用"于2008年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小麦高产抗病品种黔麦15、16、17号的转化应用"于2014年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以小麦种子繁殖与推广,小麦新品种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为推广核心技术。近10  相似文献   

15.
<正>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主要从事食用(药用)真菌新品种选育、野生菌驯化和配套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展相关产品、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等工作。现有科研人员29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9人,博士2人、硕士20人,下设育种栽培研究室、成果转化研究室、发酵工程研究室、植物内生菌研究室和综合办公室。现拥有"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基地"和"辽宁省植物内生菌农  相似文献   

16.
正1 研究团队玉米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主要成员:马义勇,农艺师,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关淑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与植物基因工程;王丕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玉米常规和分子育种;刘思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玉米分子育种;曲静,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玉米分子育种;姚丹,教授,硕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作物分子育种。团队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国家农业农村部、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15,(11)
<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佳园软枣猕猴桃研究所组建于2011年,下设宽甸佳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宽甸佳园软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农艺师1人。研究所下设组织培养研究室、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室、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室,研究课题面向农村、面向生产实际。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新农业》2016,(19)
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佳园软枣猕猴桃研究所组建于2011年,下设宽甸佳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宽甸佳园软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农艺师1人。研究所下设组织培养研究室、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室、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室,研究课题面向农村、面向生产实际。现阶段主要开展软枣猕猴桃野生资源良种选育研究,组织培养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还将陆续开展富硒果品生产技术研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系列食品加工  相似文献   

19.
<正>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建于1979年5月,占地面积1850亩,在编职工30人,高级职称9人,省管专家及省贴专家各1人。设有药用植物育种与资源研究室、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华中药用植物园管理办公室、综合办公室、计财科、科管科、人事科等8个科室。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征集、保存与利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病虫害防治及中药材炮  相似文献   

20.
《广西农学报》2008,23(2):F0004-F0004
广西甘蔗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一个以新品种、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国内最大的省级甘蔗专业研究所。设有育种研究一室、二室、三室、生物技术研究室、农艺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甘蔗良种繁殖中心、甘蔗试验场、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等。现有研究员(教授)19人,副研究员20人,博士13人等。主要的研究方向有甘蔗常规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新技术、甘蔗病虫综合防治、甘蔗生物固氮、甘蔗脱毒健康种苗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