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江西常绿阔叶林主要土壤类型及养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泛调查常绿阔叶林标准样地的基础上,又对样地的土壤类型土壤养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和山地草甸土。土壤全磷的含量,18年生、34年生和65年生分别为0.217%、0.099%、0.109%和每百克干土分别含速效磷0.74、0.53、0.44毫克当量。与马尾松林、杉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性氮、速效磷、速效钾和代换盐基总量7项指标均高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以马尾松林最差。土壤养分随海拔高度上升其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应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对土壤养分与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选的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4个土壤养分因子对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其中以速效钾对产量影响最为显著,以有机质对树高和胸径生长影响最为显著。4种土壤养分因子对杉木株产、树高和胸径生长作有的剩余系数分别为0.03286、0.4405和0.4836,说明还有部分相关因素(如植株密度、微量元  相似文献   

3.
施肥与抚育间伐对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对地位指数为12~14的低山丘陵红壤区马尾松天然林进行施肥与抚育、间伐试验,4a后进行土壤肥力测定,结果表明:①氮、磷、钾肥无论是单施,还是任意二种或全营养配合施用,土壤全效及速效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肥力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全氮和速效磷的增幅为最大,全磷和速效氮的增幅次之,而以全钾和速效钾的增幅为最小;②施肥对土壤pH值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机质含量,因而明显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③抚育与间伐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含水率、有机碳、有机质含量都有明显提高。其效果为抚育大于间伐,而间伐则以密度为110~120株/667m^2时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杉木大径材的需求,采用不同抚育措施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其对土壤养分变化和杉木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明显;测土施肥处理,与不施肥相比,有效促进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积累,改善了土壤肥力水平。采取间伐施肥措施能显著增加杉木大径材胸径的生长,两年平均增加了3.43 cm,其中:平衡施肥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1.03 cm;间伐带来的平均胸径增加量分别为2.4 cm。培育杉木大径材应实施间伐与测土施肥相结合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5.
杉木纯林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养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广西南宁市郊杉木纯林和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杉木纯林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生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差异,以期为杉木人工林的营造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单株材积等生长量显著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的径阶集中分布范围为18~22 cm,纯林主要集中分布在12~20 cm径阶范围内;杉木混交林径级离散度为0.593 3,杉木纯林径级离散度为0.929 3,混交林分化不明显而纯林分化明显。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中全N、氨态N、全P、全K、速效P、速效K含量均显著多于杉木纯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均逐渐减少。混交林林分结构比纯林稳定,养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对土壤养分与黑琥珀李株产和冠幅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机质,水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4个养分因子对黑琥珀李株产和冠幅的增长都有着显著和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以速效磷对产量和冠幅的增长作用最为显著,并且4种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互为作用的关系,因此,旋肥时应各种营养元素综合考虑,不能偏施。  相似文献   

7.
林业苗圃地连作和轮作对苗木生长及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贵云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109-111,118
研究了林业圃地连作与轮作培育杉木、酸枣、厚朴等苗木的生长状况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用水稻等作物与杉木轮作后,杉木苗生长状况改善,土壤有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增加。  相似文献   

8.
以环洞庭湖12种主要造林模式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土壤取样和分析,研究环洞庭湖防护林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区防护林土壤养分处于中高水平,但速效磷比较贫乏;不同造林模式防护林的土壤理化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速效氮、速效钾、容重和pH值,其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杉木+木荷等针阔混交模式防护林的土壤理...  相似文献   

9.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对地力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10年生乳源木莲与杉木的混交林及杉木纯林的林地枯枝落叶量及分解速率、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结构林地物理性质优于杉木纯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多,土壤疏松多孔;土壤有机质、全N、全P分别比杉木纯林提高12.2%、11.8%和4.5%,土壤速效养分(N、P、K)亦分别提高29.6%、10.5%、10.1%,该混交对地力改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西大岗山东侧森林土壤性质与肥力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西大岗山年株、上村两林场,海拨自高至低,依次分布着山地黄棕壤、黄壤、红黄壤、黄红壤和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速效N呈增趋势;速效P含量呈增加趋势;速效K变化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红壤中最低,其余几种土壤相接近;多酚氧化酶以山地黄棕壤活性最低,只有其它几种类型土壤的1/5,但其转化酶活性是红壤的2.7倍。海拔480m以上土壤中放线菌是黄红壤和红壤的17-75倍,优势种群由高海拔的灰色菌丝  相似文献   

11.
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及酸杆菌群落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浙江开化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群落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类型杉木林地导致土壤肥力变化的酸杆菌分子生态学机制,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整、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林(对照)、马尾松林皆伐后的一代杉木林、杉木林迹地自然更新二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层(0~20 cm, 20~40 cm)的土壤pH、束缚水含量、有机碳及主要速效养分含量,比较分析土壤肥力水平,同时进行土壤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优势酸杆菌群的结构变化。【结果】1)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后土壤酸化显著,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林地肥力水平大致规律表现为马尾松林>杉木一代林>杉木连栽林。2) 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细菌中酸杆菌门均占明显优势(32.68%~49.17%),且连栽后的杉木连栽林0~20 cm土层酸杆菌占比显著高于马尾松林0~20 cm土层(P<0.05)。3)共检测出18个酸杆菌类群,其中Gp2在各个样地中均为绝对优势菌群,占酸杆菌群的47.74%~68.80%,Gp1占21.69%~29.72%,其次是Gp3占13.30%~22.41%。酸杆菌类群中Gp2优势加强,同时Gp3具有由优势菌属转变为次优势菌属的趋势。Gp1和Gp10相对丰度分别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35)和显著正相关(P=0.035),Gp2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P=0.010)。【结论】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及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肥力水平降低,而土壤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相对丰度提高,酸杆菌群落作为土壤优势菌群随土壤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这预示着酸杆菌在杉木人工林土壤物质循环中起非常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植物根系形态及其结构是其在生长介质中的分布和空间造型的表征,也是植物寻找和吸收养分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土壤养分胁迫或异质分布的环境中,根系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调控途径来实现养分的高效吸收是其重要的生理学挽救机制,即根系会对环境养分逆境表现出不同的吸收策略.杉木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该区域大部分土壤为酸性红壤和赤...  相似文献   

13.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样分析了湖州市马尾松林、毛竹林和杉木林3种林分土壤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的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P<0.05),而马尾松林与杉木林之间无明显不同。从3种林分总体上分析,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而单个林种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均不理想,且林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杉木幼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5.
应用相关系数指标研究了38年生杉木生长性状的早晚相关性,结果表明,杉木生长性状在2年生时与采伐(38年生)时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后相关系数逐年上升,到优树选择(15年生)时相关系数达0.916.相关极为显著;杉木林分内个体间竞争对个体生长的影响较小。同时,探讨了杉木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杉木对不同岩性土体的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双喜 《福建林业科技》2001,28(4):32-34,38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在不同岩性土体上进行了杉木栽植的研究 ,10a试验结果表明 :杉木的高、径生长以及生物量在不同岩性所发育的土壤上的差异是很显著的。其中以玄武岩与石英砂岩发育的土体上的杉木生长最好 ,依次为长石石英砂岩与变余砂岩 ,而以煤系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上的杉木生长最差。不同岩性土体上杉木的生物量与其树高、胸径生长相关 ,反映在杉木生长好的岩性土体上的杉木生物量为高 ,但随着杉木的生长势降低 ,其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占全株总生物量的比例增大。该研究为南方山区杉木立地分类中应重视岩性因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银杏-茶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对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相比,银杏茶间作模式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单作模式,土壤酶活性均随着土层垂直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养分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省洋口林场开展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混交林研究,从生长量、蓄积量、林分植被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分析了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与乐东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lotungensis)带状混交林(5∶5和6∶4)中杉木生长较杉木纯林迅速,混交林植被发育繁茂,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而孔隙度大,表层土壤的养分含量高于杉木纯林。杉木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带状混交可减缓杉木纯林地力衰退,为杉木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混交比的桉杉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凤贵 《华东森林经理》2011,25(3):25-28,32
通过不同混交处理,12年生巨尾桉、杉木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混交处理桉杉混交林土壤肥力及生物活性差异程度取决于桉树混交比例,桉树混交比例越大其差异程度越显著,也就是说混交比例直接左右着各肥力因素:土壤最大持水量呈正相关、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土壤速效养分呈上升趋势、土壤水解总酸度则呈下降趋势;处理间土壤微团粒所占比例差异极显著、土壤团粒结构体所占比例差异显著、土壤结构破坏率(下降)则差异较显著;土壤生物活性(酶活性)形成一个既定的酶活性增强梯度。桉杉混交林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和通透性能,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养分的归还量和养分循环速率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处理中的3桉:1杉是较为理想的混交(株间)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