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研究针对侧金盏花属植物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及药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概括分析,在侧金盏花属植物的形态学、开花特性、繁殖与栽培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但研究范围和种类还存在局限性,侧金盏花属植物的药用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为更好的开发利用侧金盏花属植物,今后应针对其传粉生物学、工厂化育苗、抗逆机制、遗传多样性、创新育种及临床医学等方面深入探索,挖掘野生资源,为侧金盏花属植物的观赏应用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侧金盏花(Adonis amurensis Regel et Radde)毛宜科侧金盏花属的一种在北方自然界早春最早开放的花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称金盏花、福寿草、冰凉花。原产于我国东北,生长在海拔500~900米间,喜生长在杂木疏林下、林缘、坡地中下部、背风向阳处、腐殖质较多的肥厚土壤上。耐阴、耐寒不耐旱,不择土壤。 侧金盏花植物学特征明显,在万物复苏之初,早春3月份开始开花,很容易识别。通常根状茎粗短,近茎部有数个褐色或白色的膜质鞘。株高30cm左右;叶互生,长10cm,二回羽状复叶,小叶深分…  相似文献   

3.
侧金盏花资源的利用刘晓辉,刘鸣远(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第二作者简介:刘鸣远:植物学家,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药用植物生物学研究室和花卉生物学研究室主任,长期担任黑龙江省植物学会和哈尔滨市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工作。多年来以药用植物及花卉为材料致...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金盏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选育出了适宜西北内陆干旱区种植的金盏花新品种,从2002年开始选育的金盏花新品种"陇菊1号"(原代号FL-2)于2012年12月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认定。FL-2为典型的杂交品种,植株健壮,分枝数多,鲜花产量2 978.90~3 812.25kg/667m2,叶黄素含量11.09~13.85g/kg,色素产量为5.51~8.31kg/667m2,抗金盏花叶斑病,适于甘肃省沿黄灌区及河西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鲁京慧 《北方园艺》2016,(5):123-127
用采自云南昆明、曲靖和玉溪等地的8份金盏花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改良CTAB法提取DNA,筛选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和NTSYS2聚类分析,以建立金盏花亲缘关系分析方法,明确分布在云南省各地的金盏花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优化的PCR反应体系能达到良好的扩增效果,30条RAPD引物在8份金盏花种质资源中共产生165个位点,其中45个位点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27.28%。CK与7号的相似性最小,用CK和7号作为亲本的后代会有较大的分离。试验表明金盏花种植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关系与其地理关系密切相关,但并非严格的限聚在一起,需结合表型更深入地分析。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金盏花引种评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良西北地区金盏花种植品种,对引进的5个金盏花品种和自育的2个品种进行种植评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金盏花品种间鲜花产量、色素含量和色素产量存在显著差异,FL07-5、FL08-5和ZX-1鲜花产量分别较平均增产6.11%、5.82%和5.29%,其色素产量也分居前3位,可以作为优良品种在西北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7.
金盏花春秋棚杂交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规程规定了金盏花春、秋棚杂交制种的定义和术语、父母本特征特性、产量质量指标、制种技术等内容,指出了该标准适用于甘肃省河西地区利用春秋棚进行金盏花杂交种子的生产,气候条件相近和具有春秋棚设施的其它地区也可参照采用。  相似文献   

8.
影响甘肃省金盏花产量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肃省金盏花种植区的调查,分析了影响金盏花的产量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其产量因素有品种与种子质量、栽培管理、病虫危害和植株早衰,提出了"杂交品种保产量,集约栽培上台阶,病虫综防减损失,防止早衰夺高产"的高产策略。  相似文献   

9.
对金盏花茎段快繁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MS+BA 0.1 mg/L+NAA 0.2mg/L是金盏花茎段培养适宜的培养基,诱芽率和生根率分别为90.2%和86.4%,并可一次成苗。试管苗移栽前要进行适宜的温度、湿度锻炼,使其逐渐适应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0.
蔗糖和聚乙二醇浓度对金盏花花粉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离体萌发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蔗糖和聚乙二醇对金盏花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和聚乙二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花粉萌发具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则会抑制萌发;当蔗糖浓度为15 g/L,聚乙二醇浓度为16%时,金盏花花粉萌发率最高,达到54%。  相似文献   

11.
林兴桂 《果树学报》2007,24(1):89-93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葡萄酒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包括内蒙古北部),由于冬季严寒和无霜期短,不适于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栽培,因此开展酿酒葡萄抗寒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阐述了半个世纪来我国山葡萄品种选育和应用山葡萄×欧亚种、山-欧F1×山葡萄、山-欧F1×欧亚种、山-欧F1×山-欧F14种杂交模式进行种间杂交选育抗寒酿造葡萄品种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21世纪我国酿酒葡萄抗寒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2.
山葡萄花序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展山葡萄花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以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花序为试材,通过对蛋白质提取方法、裂解液成分、胶条pH梯度的改进,建立了适于山葡萄花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最佳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结果】采用酚提取法提取花序蛋白质,用含有硫脲和DTT的裂解液Ⅱ裂解,选用17 cm pH 4~7的IPG胶条在适宜的双向电泳条件下分离,可以获得分辨率高、背景清晰且重复性好的双向电泳图谱,可以检测出1 088个清晰的蛋白点。【结论】酚提取法适于山葡萄花序蛋白质的提取,硫脲和DTT可增强花序蛋白质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3.
 山葡萄是一种重要的抗寒、抗病葡萄种质资源。通过AFLP分子标记方法,应用64对引物组合EcoR I-NNN/Mse I-NNN对山葡萄雌花、雄花和完全花植株基因池进行筛选,引物E-AGC/M-CTG在雄花和完全花植株基因池DNA中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283 bp的特异性条带;经组池个体和其它品系验证,该特异性条带能在雄株和完全植株中稳定出现。将该特异性条带回收、克隆、测序,设计SCAR标记引物,对已知性别的85份山葡萄种质进行盲测,准确率达到97.6%,表明标记转化成功。由于该SCAR标记在绝大多数山葡萄栽培品种和有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中得到验证,可利用该SCAR标记对山葡萄杂交后代在苗期进行性别鉴定,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分组取样方法初步构建山葡萄核心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SSR分析结果的聚类情况,采用3种方法构建124份山葡萄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通过比较基因型数、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多样度,证明采用逐步聚类法构建的核心种质代表性较好。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雄花山葡萄的特异性和山葡萄品种在实际生产、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人为补充了未入选的雄花山葡萄和山葡萄品种(共10份资源)。利用该法构建了由41份材料组成的山葡萄资源核心种质(取样比例占总样本的33.1%),其中野生种质资源33份,占核心种质的80.5%;选育品种8份,占核心种质的19.5%;从花型来看,雌花资源27份,占核心种质的65.8%,两性花和雄花资源各7份,各占核心种质的17.1%。山葡萄核心种质的基因型数、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多样度的保留率分别为86.7%、97.9%、100.0%、99.0%和99.8%,表明构建的41个山葡萄样本的核心种质能在遗传多样性上很好地代表初始种质。  相似文献   

15.
牛茹萱  张剑侠  王跃进  翟焕  赵凯 《果树学报》2012,(5):825-829,965
【目的】为了培育抗病抗寒无核葡萄新品种,【方法】以2个种子败育型无核品种‘波尔莱特’、‘红无籽露’作母本,以抗病抗寒的中国野生山葡萄株系‘黑龙江实生’、‘双优’及欧山杂种‘北醇’、‘00-1-10’(‘玫瑰香’ב黑龙江实生’)分别作父本杂交,授粉51 d后将胚珠分别接种于ER和MM4培养基上进行胚挽救,培养60 d后在WPM+BA 0.2 mg.L-1培养基上诱导成苗。【结果】结果表明,2个母本品种胚挽救的适宜培养基不同,‘波尔莱特’作母本适合于ER培养基,‘红无籽露’作母本适合于MM4培养基。2个母本基因型对胚珠的发育率和成苗率的影响差异不大,‘波尔莱特’略优于‘红无籽露’;但4个父本基因型对胚挽救效果影响较大,以欧山杂种‘00-1-10’和‘北醇’作父本的杂交组合胚株的发育率和成苗率明显高于山葡萄‘黑龙江实生’、‘双优’作父本的杂交组合。共获得无核葡萄胚挽救新种质50个株系。【结论】在胚挽救过程中,不同基因型的无核葡萄适宜于不同的基本培养基,欧山杂种比山葡萄更适宜于作杂交的父本。  相似文献   

16.
以山葡萄雄株为试材,花前20d用100mg/L的KT-30S处理雄株花序,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观察处理后的形态变化和坐果情况,并在不同处理时期取样测定内源激素含量,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KT-30S对山葡萄雄株花蕾性别转换的效果及其对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KT-30S对山葡萄雄株的性反转效果显著,雄花花蕾在处理6d子房显著膨大。经KT-30S处理,4种内源激素含量和平衡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由此推断,KT-30S诱导山葡萄雄株性反转可能是通过调节内源激素在不同时期的水平及其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山葡萄霜霉病的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霜霉病为山葡萄的主要病害,随着山葡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霜霉病的危害也逐年加重,并直接影响酿酒山葡萄果实的优质和高产。霜霉病在我国山葡萄产区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上旬进入盛发期,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或类型,没有一种农药能根除此病。现对目前我国山葡萄产区霜霉病发生、危害和研究现状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霜霉病的研究和防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左山一"山葡萄为试材,应用HPLC技术,研究山葡萄叶、茎、卷须、果实生长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组织部位的白藜芦醇含量在整个发育过程中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白藜芦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叶、卷须>茎>种子>果皮果肉。叶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达20.12μg/g。  相似文献   

19.
吴振林 《北方园艺》2012,(18):56-58
采用垅上或苗床上开深沟播种、沟上直接平扣地膜的方法,解决普通露地条件下山丁子、山葡萄等育苗周期长的问题。结果表明:培育的山丁子苗在翌年春季98%以上可达嫁接粗度,山葡萄苗也整齐、粗壮。比普通育苗方法提早嫁接1a,并解决了常规不扣膜育苗易干籽和出苗率低、常规的扣小拱棚方法废工、前期棚内易干旱、大面积育苗时不便揭棚浇水的难题。应用上述2项创新技术,多年来育苗达几百万株,因此很多农户和育苗单位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山葡萄及山欧杂种葡萄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山葡萄及山欧杂种葡萄‘熊岳白’、‘北醇’、‘北玫’、‘北全’进行了抗南方根结线虫鉴定和有关理化指标变化的观测,发现山欧杂种均为感性种,其中北全、北玫高感,弱醇低感。接种后,高感种弱玫受线虫侵染速度快、周期短,根结形成高峰比线虫数量高峰仅晚7d,根系活力在接种7d后降至低谷,根冠比始终高于未接种的;线虫对地上部生长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续缓慢下升。抗性砧木‘道格’受线虫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