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水稻杂交品种滇杂80、滇杂86、滇杂501、榆杂34、滇优7号已由该中心授权我公司独占生产权和经营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云南汉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不得从事以上品种的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2.
正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3000万元,伴随着云南种业的民营化进程应运而生,主要从事优质杂交水稻、玉米品种育繁推一体化工作。目前为止,公司经营品种三十余个,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包含有杂交釉稻、杂交粳稻、杂交玉米三大主要分支。其中更是拥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包含多个滇杂系列品种,地宠1号等。其中滇禾优34作为公司第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的一个品种更是在梗稻育种界打开一个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自1987年开始,利用云南地方品种和优良的粳、籼品种,采用常规杂交、回交及连续多代自交等方法,通过异地种植鉴定选择,成功地培育出具有云南地方品种质源,具有较好农艺性状,育性转换明显而稳定的新型温敏不育系滇农S-1和滇农S-2等。研究表明,以云南地方品种为主要亲本进行常规杂交培育温敏不育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试验表明,从现有滇型水稻不育系中直接筛选温敏型不育系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滇型杂交水稻是云南农业大学独创的一种杂交稻类型。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滇型杂交稻的应用研究。继2002年“滇杂31”、“滇杂32”通过省级审定之后,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新近选育成功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3”于2004年10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维权公告     
  杨仕海 《云南农业》2006,(2):46-46
为加强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品种的有序开发利用工作.防止似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辽宁海禾种业有限公司授权我公司拥有“海禾1号”.“海禾2号”在云南省的独家经营权,“滇杂31”、“滇杂32”已被我公司买断。上述品种已申请国家专利和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我公司郑重公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滇型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开发在云南高原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为云南水稻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对滇型杂交水稻在旱作条件下的表型特征特性却知之甚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育成滇型杂交稻组合的耐旱特征特性,并对生长速率,其他表型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滇型杂交稻旱作节水栽培和今后的耐旱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耐旱性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滇杂35产量和结实率均明显高于其它4个参试品种(组合)。小区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和减数分裂期的生长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6和0.93,达极显著水平,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达0.9,为显著水平,表明在以小区产量为目标的育种项目中,使用这些性状可以大大地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品种、秧龄、氮肥量以及施肥方式4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L 9(34)在海拔为1290m的云南蒙自进行试验,研究栽培措施对滇杂粳稻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供试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施用量>品种>施肥方式>秧龄。产量最高的是由滇杂32构成的第8组合,秧龄为60d,按270kg/hm2的纯氮标准以底肥和移栽7d后分别追施50%。所有处理组合中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穗数及每穗粒数,因此在生产应用中,滇杂粳稻应选择穗数及每穗粒数较多的组合,协调好2个产量构成要素能获得高产。滇杂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受到栽培措施的影响与在海拔为1650m的保山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说明滇杂粳稻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这为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南34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34是应用籼粳杂交经系统选育成的抗病优质滇型粳稻恢复系.用滇型杂交稻和南34配制的杂交组合杂交优势强、恢复度高、抗病、制种产量高.与滇型三系不育系已配制出系列组合,已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组合有滇杂31和滇杂32.  相似文献   

9.
《西南农业学报》2004,17(B05):J001-J001
依托云南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多样的地理生态类型,提升云南省的经济支柱和优势产业的科技水平,是本学科发展的基本策略:利用丰富的云南稻种资源,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上,育成了水稻滇型系列质核雄性不育系,1987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选配出单季每公顷产量达16628.25kg的粳稻高产世界纪录的杂交粳稻组合和多个被评为省优或部优的水稻品种(组合);建立了滇一型杂交水稻育性恢复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稻米的品质要求的提高,为引进、示范、推广米质优的杂交水稻新组合,提高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保山市农科所于2004年从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引进滇优7号进行试种,获得了成功,该品种是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李铮友教授用18A/滇陇201杂交选育成的优质香软米  相似文献   

11.
滇杂31、滇杂32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选育的粳型杂交水稻.于2002年通过云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是DS004—2002和DS005—2002。  相似文献   

12.
为鉴定新育成粳型杂交水稻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特进行该试验。结果表明,滇杂501、滇杂504、合系41(CK_2)、滇杂31(CK_1)具有穗大、粒多的特点,产量较高,其他品种的产量均比以上品种低。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0~1994年滇型杂交粳稻“寻杂29”水栽和旱种的试验数据和调查资料,从“寻杂29”在水、旱条件下植株性状变化和产量形成的种种差异,论述该品种对不同生态环境的抗逆性和适应能力,初步探索出杂交水稻“寻杂29”旱种的生长发育及其栽培特点,供生产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 ,粳稻种植面积达5 0多万hm2 ,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 ,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 1 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 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 ,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 (红帽缨不育系 )以来 ,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 ,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 ,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 ,屡创高产佳绩 ,1 994年“榆杂 2 9”最高单季产量达 1 662 8 2 5kg/hm2 ,2 0 0 0年“滇杂32”达 1 5 4 41 1 5kg/hm2 .金秋时节 ,云岭大地再传捷报 ,2 0 0 4年 9月 2 5日 ,又一个滇型杂交粳稻…  相似文献   

15.
云南金穗种业有限公司于2007年6月成立,注册资本500万元,是一家集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种业民营企业,主要推广“两杂”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推广的织金3号、毕单13号在云南、贵州等省有很高的声誉,将会成为云南等省主要的杂交玉米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6.
云南滇型杂交粳稻育种取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属传统高原粳稻生产区,粳稻种植面积达50多hm^2,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一直是水稻育种家梦寐以求的目标。自1965年李铮友教授在云南省保山地区“台北8号”田中发现天然不育株,育成我国第一个粳稻不育系(红帽缨不育系)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滇型杂交粳稻育种日益发展,先后培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高原优质高产杂交粳稻组合,屡创高产佳绩,1994年“榆杂29”最高单季产量达16628.25kg/hm^2,2000年“滇杂32”达15441.15kg/hm^2.金秋时节,云岭大地再传捷  相似文献   

17.
<正>滇杂701是云南农业大学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近期选育的一个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表现为糙米红色、产量高、适应性好,适宜在云贵高原粳稻区和四川部分稻区推广种植。2010年和2011年参加云南省区域试验,表现出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抗逆性,2012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2024号)[1]。滇杂701自2012年引入大理示范种植,较主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 2002年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下简称"两杂")种子生产情况,做好 2003年"两杂"种子供应和指导工作,最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各省种子管理部门,根据 2002年全国"两杂"种子的生产和库存情况,分析了 2003年"两杂"种子的供需形势.分析表明, 2003年杂交玉米种子将供过于求,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9.
<正>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2022年7月29日《关于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审定会议初审通过品种的公示》,楚雄州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常规粳稻楚粳48号、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和云南禾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3系杂交粳滇禾优61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2系杂交粳云两优502在列。这是云南省选育的粳稻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20.
金峰一号是玉溪市种子管理站原下属企业云南玉溪金峰种子有限公司于2000年冬季在新平县漠沙点杂交组配选育而成。2008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滇审玉米2008008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