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白跗平腹小蜂在浙江于4月中下旬自然羽化,10月上旬在第3代马尾松毛虫卵中,11月在柳杉毛虫卵中,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活动。在自然温度下,用柞蚕剖腹卵繁殖,年发生6~7世代。在林间的年周期活动中,其种群数量分别在5~6月和9~10月出现两次高峰。这和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水青蛾、大背天蛾和油茶枯叶蛾等主要森林害虫的卵期吻合。该蜂对它们的抑制力分别是16.55%~22.90%’23.45%,2.63%~5.49%,1.97%和3.00%~7.00%。该蜂在林间的水平扩散距离达32m以上。  相似文献   

2.
白跗平腹小蜂在浙江于4月中下旬自然羽化,10月上旬在第3代马尾松毛虫卵中,11月在柳杉毛虫卵中,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活动。在自然温度下,用柞蚕腹卵繁殖,年发生6~7世代,在林间的年周期活动中,其种群数量分别在5~6月和9~10月出现两次高峰。这和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水青蛾,大背天蛾和油花叶蛾等主要森林害虫的卵期吻合,该蜂对它们的抑制力分别是16.55%~22.90%,23.45  相似文献   

3.
对松毛虫黑卵蜂的产卵行为及寄主选择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黑卵蜂产卵过程分为3个阶段9个步骤,当其在马尾松毛虫卵上寄生时,与寄主卵卵块和卵粒的大小及颜色无关,将马尾松毛虫卵与人工卵放在一起时,黑卵蜂只选择松毛虫卵,但在人工卵上涂上马尾松毛虫体表鳞片时,可引诱黑卵蜂在其上完成整个产卵过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成功诱使野蚕黑卵蜂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并羽化出下一代,使野蚕黑卵蜂在仅能寄生野桑蚕和桑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种人工新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研究表明,野蚕黑卵蜂对涂布有稀释8倍利它素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的寄生百分数为92.1%,与寄生桑蚕卵的96.6%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子代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0.42 d,与桑蚕卵内的发育历期差异显著且长2 d左右.通过对三因素组合试验的结果分析表明,识别利它素的不同浓度、非寄主的不同来源和野蚕黑卵蜂的不同寄生经验对野蚕黑卵蜂的寄生行为均有显著影响.采用无寄生经验野蚕黑卵蜂和解剖自马尾松毛虫雌蛾卵巢的未产出卵并在表面涂稀释4~128倍识别利它素是野蚕黑卵蜂成功寄生非寄主马尾松毛虫卵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陈宗平  徐光余 《农技服务》2008,25(10):68-69
进行了溴灭菊酯防治马尾松毛虫等松梢害虫的林间试验。结果表明:林间喷药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防效达96.5%~100%;与此同时,对松梢小卷蛾和松梢螟兼治的效果分别为87.91%和71.57%。  相似文献   

6.
在7℃恒温条件下,对用柞蚕卵繁殖的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卵期、幼虫初期、幼虫末期、预蛹期4个虫态进行了30 d及60 d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贮存后对羽化出蜂数以及寄生、羽化能力均有影响.除卵期贮存未发育外,其他各贮存虫态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出蜂数、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随着贮存时期的延长而下降.贮存30 d,预蛹期的羽化出蜂教最高,为89.00头,幼虫初期的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最高,分别为85.27粒和84.85%.贮存60 d,各贮存虫态羽化出蜂数、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低温贮藏未影响松毛虫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的生殖方式.后代没有雄蜂出现.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同胞姊妹交的方法,对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连续进行30代近亲繁殖试验,测定各子代寄生率、羽化率、雌蜂寿命、弱蜂率等8项指标,结果与对照无明显差别,平均羽化正常蜂率比对照提高5.5百分点,平均遗卵蜂率下降5.7百分点.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多,近亲繁殖和对照组的卵粒寄生率都呈提高的趋势.说明近亲繁殖不会引起松毛虫赤眼蜂种群退化.  相似文献   

8.
低温发育下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羽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89-1491
松毛虫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冷藏时间及虫期是影响其寄生卵存活力的重要因子。为了全面评价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卵低温下存活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4℃冷藏后的影响。结果显示,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冷藏后的出蜂情况影响显著,当15℃发育至不同时间后冷藏,其中,发育10 d的处理组出蜂卵数为(69.25±8.68)头,其羽化率最高,达93.15%;当10℃发育至不同时间后冷藏,其中发育20 d的处理组羽化率达到峰值,为67.16%,但其出蜂卵数为(39.75±5.37)头。研究表明,冷藏时间和虫期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冷藏效果有一定影响,低温发育能增强松毛虫赤眼蜂的耐寒性,适宜其长期冷藏,试验中的最佳冷藏条件为15℃发育10 d。该研究结果对于松毛虫赤眼蜂的低温耐受性研究及低温贮藏技术探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立斌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15-2516,2522
[目的]探讨3种生物农药对平阳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有效预防和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饲喂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0.3%阿维菌素和100亿活芽孢/g苏云金杆菌(林得保)3种生物农药对马尾松毛虫5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考察了林得保对该虫的林间防治效果。[结果]林得保室内毒力LC50值仅为18.25 mg/L,林间将其与轻质碳酸钙以1∶10、1∶15、1∶20、1∶25配制浓度喷粉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均达80%以上,其中1∶10、1∶15配制浓度的防治效果最好。[结论]林得保粉剂1∶15配制浓度防治马尾松毛虫第1代5龄幼虫既经济又有效,适合林间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油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在黄河流域灵宝境内1年发生1代,以3~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和树干周围的土缝、枯枝落叶或石块下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上树危害,5月下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 d,6月上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并产粉红色卵,卵期25~30 d,7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羽化末期。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开始下树越冬。油松毛虫发生量的大小与气温高低和天敌数量多少有直接关系。8月下旬在幼虫孵化盛期施放林丹烟剂3次,间隔5 d施放1次,幼虫死亡率达63%。6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期内,在林区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进行诱杀,可有效地控制该虫羽化后的产卵量,但缺点是在大面积防治时困难大,防治费用也高。在2~3龄幼虫期用3%高渗苯氧威与柴油混合喷烟防治,防治效果达85%以上。松毛虫的天敌主要包括大山雀和灰喜鹊,还有蜘蛛类天敌和蝇类天敌,保护和利用这些天敌可以达到控制油松毛虫发生严重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赵惠珍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90-192,194
2009年在西陂林场开展了海红豆种源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参试的3个种源造林1a生长表现差异显著,以缅甸种源生长表现最佳,平均树高达到125.6cm;其次是台湾种源,平均树高达到124.73cm。种源中各单株的生长表现差异明显,以树高生长为主要指标,在缅甸种源中初步选出9号、25号、13号、11号、5号等5个优良单株,树高生长达到1.55~1.80m,比总体平均值增加了23%~43%;在南宁种源中,初步选出24号、4号、23号、15号、13号、12号、8号等7个优良单株,树高生长达1.30~1.50m,比总体平均值增加了22%~41%;在台湾种源中,初步选出25号、21号、20号、19号、8号、22号、18号等7个优良单株,1生树高生长达1.60~1.75m,比各单株总体平均值增加了28%~40%。海红豆生长(树高、胸径、冠幅)一整年不间断,是速生丰产林的优良树种,5~10月份生长比较快,10月份以后生长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12.
营林技术措施对红脂大小蠹控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停止割脂、封山育林、抚育管理、降低油松在林分中的比率4种营林技术措施对控制红脂大小蠹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停止割脂后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42.72%、株均虫口减少49.37%,封山育林后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78.68%、株均虫口减少54.89%,抚育措施对该虫的危害影响较小;混交林与纯林比较,当油松在林分结构中的比例低于40%时,第3年有虫株率下降5.91%~26.27%、株均虫口平均减少6.44%~34.62%。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自制的饲养器具,建立了饲养韭菜迟眼蕈蚊的简易方法。将野外采集的幼虫饲养在自制装置中,(25±1)℃、相对湿度70%、光暗周期L∶D=16∶8的条件下,用滤纸收集蛹,用葱白片收集卵。采用此法饲养的韭菜迟眼蕈蚊可顺利完成生活史,其孵化率为91.0%~94.2%,幼虫的存活率为86.4%~92.0%,化蛹率为82.0%~87.6%。本方法节省人工和饲养空间,可有效实现韭菜迟眼蕈蚊的人工批量繁殖。本方法能广泛应用于其它根蛆类昆虫的饲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烹饪对常见的几种禽蛋蛋黄中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烹饪前后鸡蛋、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HPLC法分离并测定烹饪前后鸡蛋、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的各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含量。测定出了鸡蛋、鸭蛋和鹌鹑蛋的鲜蛋和熟蛋中总类胡萝卜素及其各组分的含量。(1)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含叶黄素、玉米黄素、角黄素、隐黄素和β-胡萝卜素,鸡蛋蛋黄中除上述组分外还含有辣椒红素;(2)烹饪前后蛋黄中类胡萝卜素组分的种类和各组分含量的排序无变化;(3)在煮熟的过程中,蛋黄中各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鸡蛋9.3%~19.0%,鸭蛋8.8%~23.0%,鹌鹑蛋18.4%~34.7%。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分析了北京西山4种典型森林植被对降雨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北京特大暴雨历时16 h多,累积降雨量164.4 mm,存在3个高峰期,70%的雨量集中在21日11:00~18:00曰各林分内穿透雨的波动趋势与林外降雨基本一致,林内的最大雨强均小于林外最大雨强,可见森林植被对于降雨具有削弱作用;各林分内穿透雨的起始时间均晚于林外降雨,结束时间相较于林外降雨也有推迟,说明森林植被对于降雨具有延滞作用;各林分树干茎流截留率范围为1.4%~2.1%,林冠截留率为19.8%~29.5%。  相似文献   

16.
对两年纯林和混交林中诱木进行解剖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纯林还是混交林,松墨天牛种群数量为黑松>马尾松>湿地松;林分对松墨天牛种群影响不显著.松墨天牛天敌花绒坚甲数量,纯林中马尾松>黑松>湿地松;混交林中黑松>马尾松>湿地松.不管是纯林还是混交林,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自然寄生率都极低,为0%~4.35%,且不同林分不同树种松墨天牛的白僵菌自然寄生率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藏东南林芝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深入认识农业土地利用对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为该地区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集藏东南林芝地区2种典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农田及放牧草地)土壤样品,以自然森林土壤样品为对照,利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差异性,并结合土壤理化指标探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与自然森林相比,农田和放牧草地土壤中微生物PLFA总量降低了38.7%~51.8%,其中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生物量分别降低了26.1%~47.6%、40.0%~61.1%、44.1%~60.6%和5.2%~31.3%。农田种植显著降低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其丰富度、香农多样性相比于森林土壤分别降低了53.0%和71.4%,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香农多样性则显著降低了15.7%和5.1%。农田种植显著增加土壤细菌中放线菌门(A 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但是显著降低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放牧草地则显著促进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生长。农业土地利用显著提高土壤真菌群落中担子菌门伞菌纲(A garicomycetes)的优势度,其在农田和放牧草地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分别是自然森林土壤的23倍和19倍,而子囊菌门(A scomycota)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的相对丰度则分别降低了67.7%~89.6%和58.7%~67.4%。基于距离矩阵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在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受到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土壤C/N等理化性质的显著影响,并且土壤真菌对环境因子改变的响应比细菌敏感。研究表明,典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藏东南林芝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相比于自然植被显著降低,并改变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而且真菌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比细菌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在生产上具有推广意义的油茶幼林经营模式,通过对油茶幼林套种豇豆、黄豆、绿豆、花生、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6种豆科作物,探讨种植豆科作物对油茶幼林不同深度土壤肥力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不同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幼林套种豆科作物可有效降低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排水能力和最大持水量,同时不同深度土层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速效氮含量提高12.18%~32.96%,速效钾含量提高6.58%~56.58%,速效磷含量提高1.95%~78.12%。综合考虑,油茶+圆叶决明模式对改善土壤物理特性和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油茶+豇豆模式和油茶+羽叶决明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明确了从埃及引进的广赤眼蜂在35℃条件下只有3.33%~4.32%的个体能够正常羽化出蜂;在15~32℃的温区内发育历期、成蜂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相对湿度对广赤眼蜂的羽化出蜂具有明显的影响,相对湿度在45%以上时羽化出蜂率均在80%以上,在33%~45%之间羽化出蜂率可达50%左右,产卵雌蜂比率达90%,单雌平均产卵量在34.67以上,在23%时羽化出蜂率只有27.14%。  相似文献   

20.
秦岭锐齿栎林包括0~60 cm土层的营养元素总储量为182.644 7~394.199 0 t/hm2,土壤层的占97.96~99.39.林分的生物量为131.360~503.822 t/hm2,乔木层占92.1~99.2;植被层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 495.016~5 531.803 kg/hm2,乔木层占85.3~98.0.凋落物层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2.897~33.999 t/hm2和104.339~1 136.536 kg/hm2.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其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