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甘甜  张开华  邢美华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1):264-265,271
村干部是农业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头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对鄂中S村的调研,分析了当前村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与现实困境,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强化我国村干部队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村干部是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村干部队伍作用探究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带领村民创业增收,加快了乡村移风易俗,推动了乡村民主法制,改善了基层政治生态和人文环境。然而,由于村干部自身条件的束缚及社会背景的变革,现阶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乡村建设。因此,需要对村干部未来职业规划及发展路径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推动村干部队伍的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必须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三农"队伍。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的一线人员,是直接联系群众的载体,带领农民脱贫的"主心骨",选好配强村干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该文以福建省A县为例,从A县村干部人才的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等角度进行分析,简述A县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村干部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具有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的工匠师,需要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场、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人才振兴的重要性以及高职院校作为地方高校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人才的责任和优势,介绍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五年来围绕振兴乡村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及做法。1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坚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贯穿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回乡创业队伍、"三农"工作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的主人、"三农"的根本。了解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陈遥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9):243-245
提升村干部的素质和战斗力,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17年以来,泰州市通过实施"雁阵培育计划",与现有村干部管理制度双向嵌入,探索构建选拔、培育、考核、管理"四位一体"的链式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性,但依然面临履职服务能力不强,角色界定不清晰和岗位吸引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通过对"泰州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要着力于建立统一的村干部管理制度,推动农村干部职业化,探索决策和执行适度分离。  相似文献   

7.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中,村干部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但是村干部队伍的总体现状与新时代的要求差距较大,要不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民权益的实现提供强大保障,为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8.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振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村干部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指路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思想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乡村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效度。通过梳理村干部胜任力文献,寻求提升村干部胜任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人才环节中的重要环节,驻村工作干部对美丽乡村建设起着最直接作用,针对目前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干部建设培养存在的相关问题,文章从思想认识、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驻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的相关理论措施,为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湘西州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最为快捷、最为有效的手段,乡村振兴为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分析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价值,找准湘西州"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服务湘西州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更好的服务湘西州乡村振兴,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姜宗庆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0):149-151
高职院校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引擎,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能.培养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人才,要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师资队伍;需要聚焦重点乡村人群,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招考模式,扩大招生培养规模;切合学生学情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乡村振兴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庄彩云  文革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2):19-20,29
从某种意义上说,村"两委"干部队伍的素质、水平和执行力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村"两委"干部.在通过问卷对某县村干部队伍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该文从人员结构、能力、管理方式等方面对村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拓宽选人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强化教育培训、加强群众监督、完善激励保障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要求下,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成为牵动全局、事关根本的大事。为破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以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课程评估、专业恳谈会、文献法等方法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阐明"一懂两爱"人才内涵并构建"五力"互动模型;提出树立整体教育观、突出爱农情怀教育、增强教师改革自觉;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革新课程体系""学程分段,设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方案""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课程评估,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等4个方面,对"一懂两爱"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这其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和取得全面振兴的重要前提条件。可见,人才不可多得。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但无奈的是无数的农村籍大学生正在逃离农村,而他们却恰恰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在不断招揽聚集,一方面又不断地流失,这是目前农村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9,(9):118-120
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输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建设人才,综述了国内外协作培养研究生的相关研究,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硕士协同创新培养平台的内容体系及综合成效。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人才是振兴的关键因素,濮阳市"三大指导员"制度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将"扶贫"转化为"扶智",在提升农村教师队伍、医生队伍、农业创新创业者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农民科技队伍等方面拿出了"濮阳方案"。农村人才水平整体提升势必推动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经济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全面脱贫提供"濮阳智慧"。  相似文献   

17.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聚焦产教融合对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发展的作用,介绍我国乡村人才振兴储备现状,分析我国人才振兴培养面临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路径,为打造“一懂二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印发,我国的"三农"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建设多学科、多类型和多层次"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工作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云南热区更是如此。本文结合云南热区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分析,从路径和保障机制方面提出了"新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为破解乡村人才匮乏和高校农科人才基层就业难的悖论困境,本文在阐述人才振兴战略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三农"特岗生定向培育选拔、乡村人才周期培训和科技村主任派驻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20.
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需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身处农业农村工作前沿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正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认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具备的素质应重新定位,他们应该是懂现代农业产业、爱宜居乡村,同时能教化、引领农民的人才。因此,建议高等农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突出新时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树立"三产"融合发展的理念,注意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的"全科性",关注生态理念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断强化院校的农业推广服务提升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