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袁颖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550-8553
采用28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从高到低顺序均为:NPKM〉M〉NPK〉CK,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全氮、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和微生物氮含量,即促进了土壤氮库的积累;且不同施肥处理A、P层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无机肥配施有机肥可使土壤氮素各形态含量均显著提高,是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期不同施肥对塿土氮素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研究不同有机肥-无机肥长期施用对塿土碱解氮以及NO-3-N的分布、累积和阶段性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化肥和两者混合施用有助于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尤其对耕层土壤影响较为显著;有机肥对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而化肥则易提高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机肥会减缓土壤剖面深层硝态氮含量的积累,有效控制硝态氮向下淋溶;整个剖面中同年秋季土壤的氮含量>夏季土壤。所有处理中,施用低量有机肥或者其配施低量化肥(M150t·hm-2、N150kg·hm-2、P60kg·hm-2)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既提高土壤肥力又缓解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和淋失。  相似文献   

3.
不同菌肥施用量对矿区复垦土壤氮、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利用矿区复垦土壤中分离出的功能微生物和优势微生物制成菌肥,进行油菜盆栽生物模拟试验,对油菜不同生长期土壤中全氮、碱解氮以及有机质含量进行跟踪测定,研究生物菌肥对矿区生土熟化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用量的菌肥对土壤中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处理A2的作用更加明显,为本试验中筛选出来的相对最佳菌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甘肃河西半干旱区不同氮磷配施下棉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其相关性特点,为该区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氮素养分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提供依据。以石棉721号为试验材料,氮磷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共设10处理,结合室内常规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播前相比,5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均降低。从施肥处理来看,5层土壤中N_3P_2处理有机质含量最高,且有机质含量N_2P_3N_2P_2N_2P_1N_2P_0,但差异不显著;0~20cm、20~40cm土壤中有机质含量N_3P_2N_2P_2N_1P_2N_0P_2。表明施用氮磷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有所减缓。吐絮期各土层中,各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对照(CK),各个土层中N_3P_2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表明增加氮素投入量均可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与播前相比,40~60cm土层中,除N_3P_2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比播前减小,其余4层土壤中各处理碱解氮含量均比播前减小;各个土层中以N_3P_2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除N_3P_2、N_2P_2K处理外,各个处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直线正相关;各个处理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碱解氮无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土壤有机质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氮素状况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5.
利用15N分别标记有机肥和化肥,通过小麦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氮素在典型潮土中向土壤有机氮和无机氮(铵态氮、硝态氮)各形态的转化与分配。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受有机肥影响显著。有机肥处理土壤全氮显著提高24.8%(P<0.05),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59.0%和120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土壤全氮提高13.7%,其中硝态氮增加了84.5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化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包括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有一定提高,但差异性检验不显著。(2)外源氮对土壤有机氮影响明显。与对照相比,不同施氮处理均提高了土壤各形态有机氮的含量,有机肥处理土壤酸解性有机氮和酸解性铵态氮显著增加(P<0.05),分别提高了25.3%和39.3%;不同施氮处理各形态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变化较小,处于动态平衡中。(3)来自不同肥料的外源氮对土壤有机氮含量变化的贡献不同。外源化肥氮直接影响土壤酸解性铵态氮和非酸解性有机氮含量的变化,残留化肥氮分别占这两种形态有机氮含量的7.8%和5.2%;外源有机氮对土壤非酸解性有机氮和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起主导作用,残留有机肥氮分别占这两种形态有机氮含量的5.0%和4.5%;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情况下,在土壤酸解未知氮含量的变化中有机肥氮起主要作用,残留有机肥氮占酸解未知氮含量的18.0%。(4)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均主要由外源氮转化而来。在化肥处理中分别有27%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来自外源化肥氮的转化,有机肥处理中分别有8%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来自外源有机肥氮的转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中分别有5%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来自外源有机肥氮的转化。(5)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土壤有机肥氮素的残留并促进其向土壤酸解性铵态氮和酸解未知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等有效形态转化,从而提高有机肥的有效性,减少环境风险,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是土壤培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黑土养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吉林省公主岭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基础,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黑土表层(0~20 cm)及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尤其以增量有机无机配施处理[1.5(NPKM)],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化最为显著,而常量有机无机配施兼轮作模式[NPKM(2)]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休闲处理土壤中养分含量基本保持试验前的水平。秸秆配施无机肥(SNPK),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影响不是很明显。总之,从长期来看,合理的施肥尤以有机无机肥相结合会维持土壤性质和生产能力,更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海南不同生长条件下槟榔种植园土壤为材料,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生长年限以及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槟榔园土壤养分含量皆处于较低水平。槟榔土壤养分含量随槟榔产量降低而下降。槟榔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平均含量随着槟榔生长年限增加而有所下降,高产组槟榔土壤全氮、有机质减少量比低产组的偏低,高产组槟榔土壤全磷和全钾减少量比低产组的偏高;而槟榔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随着槟榔生长年限增加而有所上升,高产组槟榔土壤碱解氮增加量比低产组的偏高,高产组槟榔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加比低产组的偏低,除了全氮含量差异表现不明显,黄化槟榔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比正常结果槟榔土壤和对照土壤的低。此外,黄化(重)槟榔土壤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比黄化(轻)的低。槟榔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高低对槟榔产量有很大影响,低含量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的土壤可能会导致槟榔黄化病发生和恶化。  相似文献   

8.
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土壤养分垂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阳哈尼梯田有着上千年农耕历史,本文对元阳梯田不同海拔、不同土层土壤进行实地采样调查,并分析测定了有机质和碱解氮,结果表明:(1)元阳梯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达到二级水平,含量比同区域平坝区的水稻土还高;而梯田中的碱解氮含量较低,含量低于同区域平坝区的水稻土;(2)元阳梯田相同土层中有机质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减少,但在谷底低海拔区含量突增;同一海拔段土壤有机质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谷底低海拔区上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均匀;(3)元阳梯田相同土层中碱解氮含量随着海拔的降低而减少,但在离村庄最近的中高海拔位置,碱解氮含量最高;同一海拔段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离村庄最近的中高海拔位置却随深度增加先减后增。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碳和氮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下南方黄泥田碳和氮的变异规律及其与硝态氮累积的关系,阐明影响硝态氮累积的主要因素。【方法】以25年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室内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不施肥、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条件下黄泥田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及与硝态氮累积的相关关系。【结果】(1)双季稻区,在提高土壤SOC、TN、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方面,有机无机肥配施明显优于单施无机肥,并以配施高量(70%)或低量有机肥(30%)效果最佳。(2)在等养分量条件下,与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配施高量或低量有机肥处理在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均有显著增加,有机无机肥等比例配施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有大幅减少,与不施肥处理基本相当。【结论】提高土壤质量以配施高量有机肥效果最好,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以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效果最佳。因此,从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考虑,该区域有机无机肥配施应注意配施比例。影响硝态氮累积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土壤微生物量碳。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基本性质及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基本性质及肥力的差异。[方法]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王家沟为试验基地,研究侧柏和碱草混交、欧李、柠条、苜蓿、油松5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基本性质、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及碱解氮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基本性质不同;有机质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和碱草混交、柠条、欧李、油松、苜蓿用地;有效磷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和碱草混交、油松、柠条、欧李、苜蓿用地;碱解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侧柏和碱草混交、苜蓿、欧李、柠条、油松用地。[结论]侧柏和碱草混交最有利于改良土壤、保土保肥。  相似文献   

11.
湖南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状况,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于2012年分析了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适宜样本、不同pH组、不同有机质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处于适宜水平,平均值为112.70mg/kg,变异系数为32.70%,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40.50%。②邵阳县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极显著高于隆回县和新宁县。③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从中部分别向西南部和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④耕层土壤pH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⑤土壤碱解氮含量有随有机质提高而增加的趋势。⑥与2002年相比,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黑土区松花江流域东山沟小流域坡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及土壤侵蚀速率的分析,研究了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强度在流域分布呈现上游>中游>下游;土壤侵蚀强度沿坡面分布呈现出较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侵蚀强弱交替变化规律。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相对应,表现为流域上游<中游<下游;三种土壤养分沿坡长分布呈现较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土壤侵蚀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碱解氮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土壤侵蚀是影响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质量下降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临沂栗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士传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420-1420,1452
对临沂市栗园沙质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山岭地、河滩地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抛物曲线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雾灵山地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海拔1 050~1 950 m处土壤样点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测定,发现河北省雾灵山地区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垂直变化明显。在1 050~1 200 m处,各项含量均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于1 200 m处达到最低值,在1 200~1 950 m处各项含量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又随着发生层的降低逐渐减少,表层明显高于其他各层。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将三者的关系一一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用该方程描述该地区三者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棕壤定位施氮对土壤养分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施用氮肥对土壤养分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在辽北昌图县棕壤土上开展了长期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施任何肥料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年降低0.37 g /kg、0.02 g /kg、5.6 mg /kg和1.6 mg /kg。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下降。在等量(N 241.5 kg /hm2)施氮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以30%作基肥,70%在春玉米拔节中期追施的为最高。最佳的施 N 量为241.5 kg /hm2,较好的施肥方法为在播种时将全部氮磷钾肥料一次深施(15 cm)。  相似文献   

16.
相关分析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白浆土中各形态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土壤N0值、碱解氮、酸解总氮、氨基酸态氮、可矿化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氨基糖态氮和酰胺态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也呈显著正相关;而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总氮与植株吸氮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海拔1 050~1 950 m处土壤样点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测定,发现河北省雾灵山地区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垂直变化明显。在1 050~1 200 m处,各项含量均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于1 200 m处达到最低值,在1 200~1 950 m处各项含量又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土壤剖面中,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又随着发生层的降低逐渐减少,表层明显高于其他各层。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将三者的关系一一建立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用该方程描述该地区三者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安徽省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 5个温室 (塑料大棚 )及其相邻的露地土壤养分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被调查的设施栽培土壤表土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范围依次为 :9.43~ 1 9.72g/kg、1 .0 5~1 .60g/kg、63.54~1 0 1 .67mg/kg;平均值分别为 1 3.94g/kg、1 .30g/kg、85.66mg/kg。②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随着剖面层次的加深逐渐降低。③设施栽培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氮素的积累。④设施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露地土壤 ,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黑垆土有机氮和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耕地土壤中的氮素和有机碳是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其含量除受各种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强烈地受到施肥的影响。为揭示施肥对土壤供氮潜力和有机碳的影响.本文采用Bremner法对20a长期定位试验的黑垆土耕层土壤有机氮组成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或磷肥对耕层土壤全氮、各形态有机氮的绝对含量及其占全氮的相对比例均无显著影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其中对氨基酸态氮的影响最大。施化肥或有机肥均能显著提高有机碳水平.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最好。在不同肥料处理中,土壤各种形态有机氮的含量高低顺序依次为: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供氮潜力和有机质水平,是维持土壤肥力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以来,河南省新郑市相继实施了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工程、补钾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大田土壤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改善,为河南省新郑市农业下一步可持续增产增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