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景观开发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乡村景观的变化,在分析乡村景观对乡村旅游的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开展乡村旅游景观开发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的打造能体现乡村文化,展现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基础.英国和德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先驱国家,其乡村景观也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两国乡村景观的景观发展史与乡村景观的特征进行梳理与解读,总结出英国乡村景观是以文化为积淀力的综合田园景观,德国乡村景观是重视生态为主的复合型乡村景观,认为我国乡村景观应该构建乡村文化体系和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从"如画性"乡村文化景观和打造"纯净性"生态景观入手,并提出构建乡村艺术智库、打造乡村学术力量、依托农业开展生态旅游等具体策略,为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琛 《乡村科技》2019,(3):26-2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目光开始从一般的观光旅游转向层次更高的度假旅游。其中,旅游市场发展到一定时间就产生了一个重要分支——乡村旅游。而我国最常见的景观之一就是乡村景观,大部分中国人民追根溯源都是来自乡村,对乡村景观有着来自血脉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乡村旅游与其他的旅游方式相比更能吸引我国大众。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美丽乡村视野下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乡村农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该文结合浙江省具体的乡村旅游景观实例,从规划设计理念、景观空间规划和景观品质三大层面总结出了浙江省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乡村旅游景区中的乡村景观营造理论并得出三个营造方法。并以山东博山长寿山为具体案例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其现状、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炼出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三类乡村旅游景观元素,以这三种乡村景观的营造为切入点,创造养生、休闲、旅游、观光、餐饮、体验、祈福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景区,以期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评价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0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提取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通过建立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构建生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GIS技术对各类景观进行生态综合评价,并以此为条件分析研究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乡村景观生态综合指数(Ei)的范围为2.10~4.48,四级生态分区和五级生态分区比重占到一半以上,三级生态分区约为整个区域的1/5,海口市郊区乡村景观生态质量总体上较好;热带荒草地景观、热带灌丛景观、热带聚落景观和热带水体景观生态质量相对较差,滨海红树林景观和热带农田景观生态质量一般,热带田园景观和热带疏林景观生态质量较好甚至优异;在景观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背景提出4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观光型乡村旅游、体验型乡村旅游、康乐型乡村旅游和人文型乡村旅游,并建议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乡村性的涵义,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应遵循乡村性的原则,对旅游标识、聚落建筑、乡村空间、植物种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更新与设计,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和乡村聚落景观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徽农业科学》2020,(3):128-130
通过对桂林喀斯特地貌地区的景观资源和成功的乡村景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深度挖掘喀斯特地貌地区自然景观资源价值、田园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和乡土文化元素,提出了乌龟河田园综合体特色景观营造设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葡萄峰林景区乌龟河的旅游开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乡村旅游景观的概念出发,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景观研究,系统分析了南京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京未来乡村旅游景观发展的新策略,以期为乡村景观可持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农村城市化的势头愈来愈猛烈,乡村景观文化以及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在乡村景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挖掘当地的景观文化,并且能够有效地表现,既保护原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又适应当代的发展就成为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及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来探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得出一些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基于乡村景观旅游发展而进行的我国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研究,重点突出了以乡村景观环境设计为导向、以乡村旅游开发为中心、以融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为目标的乡村经济、社会、环境的三元体研究。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乡村旅游的动机之一,乡愁景观的保护及利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旅游中乡愁景观的特征切入,以金堂县金箱村为例,对田野调查和集体访谈,获取一手资料,系统分析金箱村旅游的乡愁景观元素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文化物质景观元素体系建构,深挖非物质景观元素的当代体验价值,完善乡村旅游的公众参与机制等乡村旅游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愁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威  赵宁曦  周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70-10872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和乡村旅游区。从旅游摄影的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探讨。初步分析了摄影与乡村旅游的关系;摄影的乡村旅游景观类别;乡村旅游摄影的功能;乡村旅游摄影与乡村景观意境。并分析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观察与思考成果的重要性。同时从乡村旅游摄影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开发与规划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艳 《甘肃农业》2023,(10):77-80
本文重点探讨了生态休闲消费需求视域下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营造策略。分析了生态休闲消费需求的内涵及特征,指出其对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影响和要求。根据功能、形式、风格等维度,将乡村旅游园林景观分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设施性景观和人文性景观等类型,并分别阐述了各类型的特点和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园林景观,提出了相应的营造策略,包括保护和修复绿地和水域资源、优化农田布局和作物配置、改造和保护乡土建筑、去城市化打造设施性景观、挖掘和展现乡村文化内涵等,旨在提高乡村旅游园林景观的生态性、功能性、参与性、适应性、亲和力、教育性和感染力,满足生态休闲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乡村景观资源,明确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劣,揭示乡村景观问题,进行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基于AVC理论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怀柔区三岔村景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岔村吸引力和承载力较高,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和条件,但经济活力低下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限制因素,为该区域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和进行乡村景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与前提,景观评价同时关系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景和可持续性。该文利用乡村景观评价系统对连江县山兜村的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景观规划的建议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现场调研考察和文献研究,归纳总结乡村聚落景观的构成要素,即建筑景观、公共节点、户外小品、道路铺装、植物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主要特征,主要是地域性、乡村性、乡土性、生态性、文化性、传承性和协调性;并从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的角度,提出了打造田园景观风貌,建设特色乡旅项目,打造特色农业景观,创意嫁接时尚景观等营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聚落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冯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13-11815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季节性明显、产品结构单一是摆在多数乡村旅游地面前的重要问题。根据地域特色,将大尺度地域景观与季节相结合,在打造各季节主体景观的同时,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并以休闲、度假、体验为主线贯穿其中,从全新视角构建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可为以上问题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案。最后,根据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状况,构建永清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为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地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保护性设计,有利于乡村环境、资源、经济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部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生态、人文、民居建筑等地域资源,提出乡村旅游景观保护性设计建议,为乡村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的旅游业正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僵化的一套旅游景观打造模式也应做出合理的调整。通过全域旅游的背景环境,把乡村整体看作是具有功能性和完整性的旅游目的地的方式来建设打造,促使乡村旅游中整体景观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探讨了乡村旅游中景观环境的营造模式,指出应针对性地实施绿色生态发展战略和合理适度的调整农林景观的整体格局,推动景观乡土化的发展,谋划村庄的民俗文化特色,体现景区休闲化的发展眼光,营造处处有景的全域化乡村旅游景观氛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