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不同类型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时期与细胞学特征.【方法】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核质不育系‘105A’和双隐性核不育系‘11AB-1’花药从孢原细胞至成熟花粉形成各阶段的发育进行研究.【结果】‘105A’的雄蕊大多数败育时期较早,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无花粉囊形成;只有极少数雄蕊可正常发育至单核小孢子,此后至单核小孢子晚期开始发生异常,且花粉囊壁的绒毡层延迟退化.‘11AB-1’所有雄蕊均可正常发育形成大而圆的花粉囊,花粉囊内花药发育可能受阻于造孢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增殖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数量少,且这少量的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结论】大多数‘105A’花药败育发生在孢原细胞阶段,极少数花药败育发生在单核小孢子晚期,属无花粉囊败育型为主,单核败育型为辅;‘11AB-1’花药发育属于花粉母细胞败育型之花粉母细胞死亡型.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533S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甘蓝型油菜生态雄性不育系533S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533S的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不能形成正常的孢原细胞进而分化出花粉囊,属无花粉囊型不育系。在败育过程中,花药的大小一直在增加,但始终无花粉囊的分化。随着生态条件的变化,533S的部分花药可分化出1~2个花粉囊,产生少量可育花粉粒。最终,随着生态条件的进一步变化,花药的发育完全正常,产生大量正常可育花粉粒。  相似文献   

3.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912A及其保持系0912B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以确定其花药败育的时期、方式和特点。结果表明:0912A不育系的败育形式多样,主要有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无花粉囊的形成;部分花药在花粉母细胞期至单核小孢子期出现发育异常:有的花粉母细胞液泡化后浓缩解体,还有的花粉母细胞因绒毡层细胞径向肥大或液泡化而受挤压解体;有的花粉母细胞虽能进行减数分裂,但发育到四分体时期或单核时期细胞解体,花粉败育。同时对0912A的花器官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其雄蕊退化为细丝状,败育彻底。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两型系D3AB的花器官形态差异和不育材料D3A的花药败育时期与特点,并为进一步研究雄性不育机理奠定基础,分别对D3A与D3B不同时期的花蕾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学研究.首先通过体视镜观察发现, D3A与D3B外观形态无明显差异,均能正常开花,且在雄蕊发育早期均表现正常,后期D3A雄蕊退化萎缩,花粉囊不能正常开裂;不育材料D3A子房柱头发育速度稍快于D3B.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D3A早期花药基部开始皱缩,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随着花蕾发育, D3A花粉囊壁表皮细胞逐渐萎缩,最终塌陷且药室不能正常开裂释放花粉; D3B花粉囊始终呈现出紧致饱满状态,花药正常开裂,同时释放出大量成熟花粉粒.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不育材料D3A和可育材料D3B在花蕾发育早期,都能形成花粉母细胞,但与D3B相比, D3A花粉母细胞结构松散,且绒毡层已开始呈现液泡化状态;进入四分体时期,不育材料D3A的花粉囊中观察到高度液泡化的绒毡层细胞,且无四分体结构出现.实验结果表明:绒毡层细胞提前发生了降解而未向分泌型转化,使四分体时期丧失了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不能形成小孢子并发育为成熟的花粉粒进行释放,因此认为D3A的败育属于绒毡层发育异常类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蜡切片法,结合光学显微镜技术对菜薹Ogura和改良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对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改良不育系小孢子在四分体前发育正常,之后绒毡层异常膨大挤压小孢子,影响小孢子营养物质的正常提供,引起小孢子败育.Ogura不育系小孢子与改良胞质不育系不同,它在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就已经有46%败育,不形成花粉囊;而54%可形成花粉囊的孢原细胞大多只形成体积很小的花粉囊,其中的小孢子发育与改良萝卜孢子不育系的小孢子发育相似;单核早期绒毡层膨大挤压小孢子,使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3种类型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甘蓝型油菜不同类型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时期与细胞学特征。【方法】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92A、隐性核不育系86A与显性核不育系629A为材料,保持系392B作对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的花药败育过程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86A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629A花粉母细胞进入减数第一分裂后解体、不能完成减数分裂;而392A是否败育,则受温度的影响,在高温下(日均温≥10℃)不产生花粉囊,花药败育,低温条件下则发育正常,雄蕊可育。【结论】86A和 629A同属花粉母细胞败育型,392A属无花粉囊败育型,392A的温度敏感时期是在孢原细胞期前。392A、86A和629A的花药败育与绒毡层发育异常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对苧麻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进行了观察。发现苧麻在胚胎学方面,有如下特别之处:花药除具四室的花药外,还有具二室的花药;花药成熟后,花粉囊壁仅为一层表皮细胞,其余各层细胞概行消失;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属同时型,花粉粒在四分体中按四面体形排列,成熟的花粉粒呈球形,具三个萌发孔,以二胞状态从花粉囊中散布出来,但在自然条件下产生败育的花粉粒比率较高;苧麻属底着胚座,直生胚珠,孢原细胞不经过分裂可直接发育形成胚囊母细胞,胚囊的发育属蓼型,但反足细胞消失很早。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对苧麻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进行了观察。发现苧麻在胚胎学方面,有如下特别之处:花药除具四室的花药外,还有具二室的花药;花药成熟后,花粉囊壁仅为一层表皮细胞,其余各层细胞概行消失;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属同时型,花粉粒在四分体中按四面体形排列,成熟的花粉粒呈球形,具三个萌发孔,以二胞状态从花粉囊中散布出来,但在自然条件下产生败育的花粉粒比率较高;苧麻属底着胚座,直生胚珠,孢原细胞不经过分裂可直接发育形成胚囊母细胞,胚囊的发育属蓼型,但反足细胞消失很早。  相似文献   

9.
花器形态和花药发育的解剖学观察表明 ,RGCMS S45A和RGCMS 117A中表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 (polCMS)的植株 ,其花器形态和花药发育的解剖学特点与polCMS相同 ,即在高温条件下 ,花瓣较小 ,表现彻底不育 ,无花粉囊的分化 ;在低温条件下 ,花瓣变大 ,表现部分雄性不育 ,可分化出 1~ 4个花粉囊 ,并产生一定数量可育花粉。表现核质不育 (RGCMS)的植株 ,在高温条件下 ,花瓣小 ,表现彻底的polCMS不育 ,无花粉囊的分化 ;在低温条件下 ,花瓣变大 ,也表现彻底雄性不育 ,具有核、质不育的共同特点 ,每个花药可分化出 1~ 4个花粉囊 ,但无可育花粉 ,其雄性败育时期和特点与S45A和 117A相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石蜡切片对甘蓝型油菜CMS212A和GMS1665A败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CMS212A花药败育发生在孢原细胞时期,没有造孢细胞和花粉囊的分化,其败育机制较为复杂。而1665A花药进入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膨大,使营养物质运抵小孢子母细胞过程受阻,使小孢子母细胞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同时,胼胝质酶没有适时的降解胼胝质使小孢子细胞无法正常释放,少数释放出的小孢子也因畸形而无法形成正常的花粉粒而解体。后期绒毡层出现液泡化,挤压药室直至其消失,导致完全败育。  相似文献   

11.
5种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不缺绿ogu、陕3A型、nap、pol、758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和比较,以确定这些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和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不缺绿型ogu CMS花药败育受阻于四分体至单核花粉时期,败育特点是四分体时期持续较长,绒毡层延迟退化。陕3A型、nap、Pol CMS花粉败育发生在孢原细胞时期,少数花药会继续发育产生有活力花粉粒,表现微粉现象。758A的败育时期在孢原细胞时期,败育特点为没有造孢细胞和壁细胞的分化,不能形成药室和花粉粒,败育比较彻底。  相似文献   

12.
Somatic hybridization is performed to obtain significan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lines, whose CMS genes are derived either from the transfer of sterile genes from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donor parent to the counterpart of receptor or production of new sterile genes caused by mitochondrial genome recombination of the biparent during protoplast fusion. In this study, a novel male sterile line, SaNa-IA, was obtained from the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Brassica napus and Sinapis alba. The normal anther development of the maintainer line, SaNa-IB, and the abortive process of SaNa-IA were described through phenotypic observations and microtome sections. The floral organ of the sterile line SaNa-IA was sterile with a shortened filament and deflated anther. No detectable pollen grains were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terile anthers. Semi-thin sections indicated that SaNa-IA aborted in the pollen mother cell (PMC) stage when vacuolization of the tapetum and PMCs began. The tapetum radically elongated and became highly vacuolated, occupying the entire locule together with the vacuolated microspores. Therefore, SaNa-IA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MS lines, such as ogu CMS, pol CMS and nap CMS as shown by the abortive process of the anther.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Ogura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3个大白菜Ogura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小抱子发育过程.[方法]对3对大白菜Ogura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发育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3个大白菜Ogura雄性不育系(OBY,OBK,OD5)的小孢子败育均发生在单核早期,在开花前完全败育.[结论]不育系绒毡层液泡化早于保持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不育系绒毡层细胞已开始退化,而保持系(BY,BK,D5)绒毡层自然解体,供给小孢子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发育空间.  相似文献   

14.
应用花药培养提纯粳稻不育系XG111A和保持系XG111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粳稻BT型不育系XG111A和保持系XG111B进行提纯改良。结果表明,低温6~8℃预处理3~18 d,有助于花药愈伤诱导率的提高,尤以低温预处理8 d,愈伤诱导率最高;35~50 d诱导愈伤的分化率最高,XG111A和XG111B的分化率分别达到22.5%和30.2%。经花药培养后,不育系和保持系株系内整齐度均得到显著提高:不育系的不育花粉率为100%,原供体对照为99.58%。保持系的花培后代植株90%以上都具有原供体植株的典型特征,且后代的性状遗传稳定,另有部分株系优于原供体植株。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Ca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NCa不育系是从甘蓝型油菜与埃塞俄比亚芥的远缘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NCa不育系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NCa雄性败育发生于单核花粉晚期。其主要特点是:花粉母细胞可以通过减数分裂,四分体可以释放出小孢子,释放出的单核小孢子可以继续发育并在早期形成花粉壁,但是晚期单核花粉细胞质和细胞核相继降解,仅剩下含大液泡或内空的花粉壁;在四分体时期以前绒毡层与正常花药组织的无异,但随后细胞质开始逐渐小液泡化并最终解体。与已经研究过的其它油菜细胞质不育系相比,该不育系的败育时期相对较晚;其花药败育特点明显不同于已研究过的所有油菜胞质不育类型。  相似文献   

16.
棕色棉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棕色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小孢子发生进行了细胞学观察. 结果表明,棕色棉不育系小孢子发生败育的时期是在造孢细胞增殖至小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中. 造孢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退化导致雄性不育的主要细胞形态学特征是:造孢细胞核仁增大、细胞质液泡化和细胞形状畸形,还有因核仁物质弥散而使整个细胞染色较深;小孢子母细胞核仁穿壁普遍、多核仁、染色体行为异常、细胞互相粘连成巨型团块和液泡化,彩色棉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内的造孢细胞和小孢子母细胞的败育与绒毡层的过早退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3种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3种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过程进行比较解剖学观察,以确定其花粉败育的时期和细胞学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于孢原细胞分化期,雄蕊不能分化形成花粉囊。S43A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时期发生在小孢子四分体至单核花粉期,败育的特点为小孢子细胞质液泡化,逐渐变形解体,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同时绒毡层细胞过度液泡化,并提早解体死亡。G022A不育系的花药在小孢子发生的不同阶段均出现败育现象,最早的败育表现为花粉母细胞的退化解体;有些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不能形成小孢子四分体;还有的因小孢子在四分体中不能正常释放而败育,并伴随着绒毡层细胞的畸形化、异常生长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指植物不能产生具有正常功能的花粉。控制CMS的基因存在于线粒体中,核基因对线粒体基因表达具顺向调节作用,而线粒体对核基因表达具有反向调节作用。目前植物线粒体蛋白组研究主要以营养器官为材料,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及玉米等都存在花药小、花期短、同一花序的花药发育不同步等。文章介绍了线粒体起源及植物线粒体蛋白组和植物CMS的研究现状,禾谷类作物花药线粒体蛋白组研究的重要性及困难,提出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筛选水稻编码线粒体蛋白、与雄性不育相关的核基因的策略,以期为研究禾谷类作物特别是水稻CMS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三种不同细胞质不育系套袋自交、剥蕾授粉和形态学观察表明:212A属于稳定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主要原因与低温死蕾有关。用这三种不育系与1102C作杂交,其杂一代经济性状均优于213A/1102C和214A/1102C,产量分别比213A/1102C和214A/1102C增产11.1%和7.1%。212A的配合力高,利用其配制的212A/1102C(陕油8号)和212A/116C(陕油6号)分别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审定,这两个品种现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