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用夜公和野败两种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配制异质同核早、晚型杂交水稻组合的试验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组合都比野败的相应组合增产,主要经济性状较优,说明夜公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2.
水稻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海南野败质型,红莲质型,日本BT质型,滇型,田东野稻质型,隆安野稻质型,Dissi质型,冈比亚卡质型,印尼水田谷质型,矮秆野败质型,K型和马协不育系等12种不同细胞质来源的雄性不育系,同18个常规品种杂交,并经连续回交选育,于B7F1选育出粳选2号和粳选6号细胞核和不同细胞质相结合的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稳定系统24个。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2428A的选育及颖花退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广亲和粳稻品系02428对野败型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连续回交,进行广亲和雄性不育系选育,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02428A,测交表明该不育系具有很强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但在回交世代中出现了先于小孢子败育的颖花退化现象,遗传分析初步证明该种颖花退化是由野败型细胞质和02428中所带的一对隐性基因互作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广亲和粳稻品系02428对野败型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连续回交,进行广亲和雄性不育系选育,获得了不育性稳定的02428A.测交表明该不育系具有很强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但在回交世代中出现了先于小孢子败育的颖花退化现象。遗传分析初步证明该种颖花退化是由野败型细胞质和02428中所带的一对隐性基因互作所致。  相似文献   

5.
龙特浦同核异质不育系的育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D297A(籼稻Dissi细胞质)、珍汕97A(Oryza nivara)、Ⅱ-32A(印尼水田谷细胞质)和龙特浦A(野败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亲,龙特浦B为细胞核供亲,回交核置换育成4个龙特浦同核异质不育系(分别简称为D特A、N特A、I特A和W特A)。以此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于1995、1996年观察比较了它们在不同条件(年份、播期、实生稻与再生稻)下花粉的育性。结果表明,同核异质不育系不育度  相似文献   

6.
选用开花习性良好的农垦 5 8品种对粳选 2号同核异质不育系 (包括海南野败质型、矮秆野败质型、田东野稻质型、隆安野稻质型、冈比亚卡质型、印尼水田谷质型、Dissi质型、K5 2质型、红莲质型、BT质型、滇型和马协不育系等 12个不同细胞质来源的雄性不育系 )进行转育改造 ,经连续 5代回交选育 ,获得开花习性良好 ,异交结实率高 ,不育系稳定的农垦 5 8同核异质雄性不育性稳定不育系 12个 ,其中包括典败花粉型、圆败花粉型、染败花粉型和无花药型的不育胞质类型。农垦 5 8田东野稻质型不育系为无花药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 ,其无花药特性可以在后代中保持和传递。  相似文献   

7.
水稻不同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同核异质粳不育系研究不育细胞质的遗传效应及核背景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育细胞质在与不育性密切相关的性状上,如结 实率、株高表现明显的负效应,单株产量的负效及千粒重的正效应则为结实率降低而引起的相关效应;不育细胞质抽穗期、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的效应不明显。(2)不同不育细胞质在同一核背景下的效应程度不一样,野败型细胞质的效应较BT型细胞质更为显著。(3)不育系的细胞核对不育细胞质效应无明  相似文献   

8.
利用野败型不育系缙1A对33份美国稻的恢保关系进行了测定,观测了F1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在美国稻种中存在着对野败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程度不同的品种,鉴定出了2份具有高恢复力、10份具有保持能力的材料,可为在重庆选育优良“三系”杂交稻亲本提供优良资源。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父母本的关系,以花籼A(野败胞质)、华农A(野败胞质)、华农A(夜公胞质)、华农A(饶平野稻胞质)共4个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为母本,以抗草种、T180、G72、金华占2号、华航1号、粤香占、HN5413、丰穗占、M22和M31共10个恢复系进行配组,结果表明:不同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恢复系间的异交结实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不育系和恢复系互作效应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不明显;同质异核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同核异质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差异主要受核内遗传物质的影响,细胞质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不明显。进而提出了在选育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时,不仅要注意优良异交开花习性,而且还要注意核内遗传物质对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系法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水稻不同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以现有主要不育系,包括灿型野败(WA)型育系、红莲(HL)型不育系和粳型BT型不育系,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灿型或粳型保持系或恢复系杂交,根据F1的育性分析籼、粳不同品种对不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特性。结果表明:(1)在同一核背景下,不同质不育系的可恢复性为BT型不育系>HL型不育系>WA型不痛系;(2)WA型粳型不育系的育性可恢复性明显低于相应的灿型不育系,即使这类不育系携有广亲和基因,多数野败型籼稻恢复系仍很难恢复其育性;(3)鉴于大多数籼稻品种对BT型不育系均具一定的恢复力,因而选育广亲和BT型籼型不育系很难有效进行,且常见的广亲和和品种对BT型粳型不育系一般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力,因此选育广亲和的BT型雄性不育系在实际上存在较大困难;(4)基于上述原因,为有效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以广亲和品种与现有恢复系杂交,在选育高配合力广亲和恢复系的基础上再与不育系杂交,较易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选用7种不同细胞质源滇型不育系与滇一型保持系及恢复系各5个材料进行杂交,对70个杂交组合的剑叶穗颈夹角、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这5个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滇型杂交水稻在剑叶长宽比、株高、穗长及穗总粒数等性状的表现主要受不育系母本的影响,在组配滇型杂交稻时考虑不育系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利用4个CMS-FA胞质不育系、相应保持系和3个恢复系,研究不育细胞对11个产量相关性状的细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效应.结果表明: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对千粒重和生育期性状表现出显著正效应,对穗颈长性状表现出显著负效应,其他性状的不育细胞质效应不显著;单株穗数、千粒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株高,穗长、穗颈长和生育期等性状的核质互作效应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育胞质与核基因的互作使杂种F1的平均基因型预测值、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在株高和穗颈长上得到明显增加;CMS-FA胞质杂交稻不育细胞质无不良细胞质效应,不育系可恢复性好,可作为杂交稻育种的优良不育胞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用二个水稻“野败”胞质不育系和四个恢复系,配制五个不育系杂种及其相应的保持系杂种,包括三对正反交;比较它们的株高、抽穗期、最高分蘖数、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结果表明,不育系杂种比其相应的保持系杂种,除了抽穗期延迟和最高分蘖数增加外,其它性状的数值均下降,且都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准;即野败不育胞质表现杂种优势负效应。杂种的减产与千粒重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的减少呈正相关。但是,通过选育高产、恢复力强的恢复系,选择最优的组合,可以达到基本消除不育胞质负效应的育种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水稻不同繁殖方式在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育性等方面的表现及存在的差异,为水稻不育系扦插繁殖在生产上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两个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两个光温敏感核不育系为材料,采用茎节扦插繁殖和种子繁殖方法,调查两种繁殖方式的扦插(播种)期、始穗期、齐穗期、株高、每穗总粒数、有效穗数、穗长、株叶型及套袋自交结实率等.[结果]茎节扦插繁殖与种子繁殖相比,生育期大幅提前,株高降低,有效穗显著增多,穗长略短,穗粒数减少,植株形态表现紧束,长势旺,叶色浓,但群体整齐度较差;花粉育性及套袋自交结实率方面二者无差异.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比,光温敏感核不育系扦插繁殖植株的上述性状表现相对较优.[结论]两种繁殖方式植株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影响育性;光温敏感雄性不育系更适于扦插繁殖,可用于杂交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属性进行了InDel分子标记鉴定,根据被检测水稻样品在多个InDel 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参考卢宝荣的方法,将供试样品分别判定为“籼稻”、“偏籼”、“中间偏籼”、“中间偏粳”、“偏粳”和“粳稻”。采用Nei的方法求算13个亲本间(1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InDel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l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 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统计杂种F1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单穗重各产量性状的对照优势,以此分析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参试材料籼粳属性的判别:不育系浙04A被鉴定为“粳稻”,8个恢复系被判定为“籼稻”或“偏籼”,由其所配组的8个杂交组合被判定在“中间偏籼”到“偏粳”之间,证实了这8个组合为典型的籼粳交组合;另外4份恢复系被判定为“偏粳”,所配组的4个杂交组合被判定为“粳稻”。(2)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当GS 为0.350时,35份试验材料被分为“粳稻”和“籼稻”2个主群,GS为0.638时,粳稻主群又被划分为“粳稻/偏粳”和“中间偏粳”2个亚群。其中,粳稻/偏粳亚群包括不育系浙04A、4个粳粳交恢复系及粳粳交杂种F1、3个粳稻对照种和粳稻秀水09;中间偏粳亚群包括8个籼粳交杂种F1。籼稻主群则包括8个籼粳交组合的恢复系、3个籼稻对照种和籼杂组合汕优63。(3)InDel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在以粳粳交、籼粳交组合整体作为分析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与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仅以籼粳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时,InDel遗传距离仅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试的12个浙优系列中的8个组合被证实为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交组合,这些组合的双亲间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InDel遗传距离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预测能力,可用于单穗重的优势预测,即随着InDel遗传距离的扩大,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单穗重的增加上。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探讨了华南双季稻区利用亚种同杂种优势的特点和问题,结果表明:当前,两系亚种问杂种一代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结实率低和谷草比低;籼粳交杂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每穗实粒数和单株有效穗数是决定单株产量的重要因子;每穗实粒数增加的关键在于结实率的提高,本文还就提高结实率和谷草比等问题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7.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8种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分别与4个恢复系配个杂交组合进行裂区试验,在相同核北景下比较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单株产量和农艺性状多数表现负效应,但细胞质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发现,栽培籼稻的细胞质效应优于普通野稻,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重点应在栽培籼稻中筛选。恢复系对不育细胞质效应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核质互作对所研究的性状有极显著的作用。选育配  相似文献   

18.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早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K型、D型等七种不同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分别与两个早熟恢复系杂交,研究胞质对杂种一代单株稻谷产量、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胞质对这些性状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胞质对不同性状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多数胞质都有使这些性状变劣的效应,但K型和D型两种胞质对单株产量和每穗总粒数均不表现负效应,对其他性状的变劣效应也较小。并探明了杂交早稻结实率低的原因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负效应。可以通过筛选和利用优良胞质来减小或消除胞质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籼稻杂交组合籽粒植酸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包括5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在内的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通过对籽粒中植酸含量和一些重要产量性状指标的测定分析,评价其参试亲本材料的籽粒植酸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和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母本和父本对杂交组合中的籽粒植酸含量变异均有一定贡献,但母本配合力方差的F值要大于父本;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GCA)较低的亲本材料,其组合的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SCA)并不一定也低。在80个杂交组合中,籽粒植酸含量与产量、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总粒数、结实率和经济系数等重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和核质互作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两个恢复系 IR_(24)、IR_(30),两个带有野败细胞质的置换系(W)IR_(24)、(W)IR_(30),以及由它们与雄性不育系(W)朝阳1号 A 和(G)朝阳1号 A 及其共同保持系朝阳1号 B 配制的16个F_1杂种,研究野败和冈型细胞质及核质互作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①细胞核相同或类似而细胞质不同的核质组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细胞质效应。野败和冈型细胞质对单株产量、结实率、实粒数、着粒密度、穗颈长和株高有显著效应,对千粒重,最高分蘖数、有效穗数、抽穗期和穗长的影响不明显。相关分析揭示,这两种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的负作用主要是通过实粒数而实现的。②在不同的核背景下,这两种细胞质的效应程度很不一样,涉及的性状包括产量、总粒数、实粒数、株高,穗颈长和结实率等。作者认为,这是核质互作现象。文中还对核质互作效应、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副作用及解决的可能措施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