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果腐烂是水果生产与贮藏的大敌,全世界1/4左右的收获水果损失于采后病害。每种腐烂病害由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至今人们使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但杀菌剂并非总是有效,可能引起病原体抗药性的发展,且污染环境,有损于人类健康。7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的科学家一直在积极研究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途径,寻求生物防治剂以最终取代化学杀菌剂。这一领域的研究迄今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发现一些病原体的拮抗性微生物具有独特的防治效果,可望投入实际应用。就作用方式而言,这些拮抗物可粗略地分为产生抗生素和营养物竞争抑制两类。  相似文献   

2.
柑橘类水果的采后病害在贮藏和运输期间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绿霉病是柑橘类水果主要的采后疾病。综述植物源提取物、微生物保鲜剂、天然化合物、食品添加剂、公认安全化合物等物质在柑橘果实采后绿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情况。2种或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将是柑橘绿霉病防治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
《农村百事通》2011,(10):122-123
果实采后腐烂给世界水果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水果的采后腐烂一般达20%-30%.我国则更为严重.采后腐烂率达30%-40%。热带地区由于环境因素更有利于采后病害的发生,水果采后腐烂率高达50%。  相似文献   

4.
热带亚热带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热带亚热带水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分析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主要热带水果。蒂腐病和炭疽病是引起杧果采后腐烂的主要病害,但不同杧果品种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本文综述了杧果主要采后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真菌、抗病性的品种差异及抗病种质筛选、杧果的抗病响应与表达调控机制等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杧果采后病害病程相关分子基础及抗性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情况,进一步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农技服务》2015,(4):11-13
桃是人们备受喜爱的水果之一,但由于桃果实采收时气温较高,加之外界环境的变化,采后极易腐烂变质。本文从桃果实采后呼吸生理研究、桃果实采后乙烯生理研究、桃果实采后酶生理研究、桃果实采后营养成分含量研究、桃果实采后果实质地研究和桃果实采后贮藏病害研究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桃果实采摘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为其桃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果蔬菜在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腐坏变质现象,这种病变因为是在采收以后出现的,故称为采后病害,亦称市场病害,以区别与采收前在田间发生的病害。采后病害常在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丰产不能丰收、丰食,是果蔬供销上的一个严重问题。然而,迄今学术界对此还关注、研究得不多,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对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利用拮抗有益微生物、诱导寄主抗病和植物天然产物等生物防治方法进行果蔬保鲜的可能性,以及当前利用拮抗微生物的种类、特征、作用机理和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葡萄贮藏期病害的发生程度与保鲜质量的好坏,除了和贮藏期管理条件有直接关系外,葡萄的采前因素与采收后的预处理是否得当也有重要影响.通过几年的贮藏保鲜葡萄的实践观察和研究,早期预防可以减轻或避免贮藏期的许多病害(生理性病害、微生物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十年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利用天然植物产物、混合菌剂防治采后病害以及拮抗菌活体筛选是研究的热点。活体筛选出的拮抗微生物容易定殖,适应性强;混合菌剂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且防治效果好。概括了常用的几种拮抗菌的筛选方法并阐述了拮抗菌生防机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