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与可育株同工酶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纯合不育株、杂合不育株和隐性可育株幼穗发育期的叶片、幼穗和花药中3种同工酶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片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与可育株的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OD)的同工酶酶谱未见差异,且在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也基本相同;幼穗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与可育株的EST、POD、COD的同工酶酶谱在雌雄蕊形成期存在差异,与可育株的同工酶酶谱相比,不育株除在谱带的显色速度、颜色和带宽上存在差异外,在谱带数及其分布未见差异;在单核期花药中,不育株(纯合与杂合)比可育株多1条EST、少2条POD和2条COD同工酶带,在三核期也呈上述特征。表明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在叶片中不表达、幼穗中部分表达和花药中充分表达,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表达具有组织的时空和特异性。花药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程序的扰乱是引起花粉败育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临时保持系WB51220、两用系0176A不育株、可育株0176B和皖芝1号等4份材料的叶片为研究材料,对其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对RAPD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良的CTAB法获得的芝麻基因组DNA片段大小经电泳检测满足RAPD等遗传多样性分析要求;筛选出RAPD最佳反应体系:20滋L反应体系含有1.5 U Taq DNA聚合酶,0.25 mmoL/L dNTP,2.0 mmoL/L Mg2+,0.75滋moL/L引物;4个不同品种的叶片基因组DNA的电泳条带之间有着明显差异,他们共有的条带为1 900、1 800、1 000、900 bp;不同的是,临时保持系WB51220比两用系0176A不育株少了1个2 000 bp的条带,可育株0176B比两用系0176A不育株少了1个450 bp条带,皖芝1号比可育株0176B少了1个750 bp和1个1 200 bp的条带。  相似文献   

3.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F0004-F0004
2005-2013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芝麻研究室在合肥、海南等地,用不同来源芝麻种质与核不育株0176A反复测交、回交和成对杂交,可育株父本自交,通过连续鉴定和系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核不育系分离出的各比例的可育株进行了较大群体的自交套袋观察,结果发现:在兄妹交可育株自交后代以及不育株与常规品种杂交的F2代可育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了育性分离,其分离比大部分符合15∶1,其中也存在13∶1的分离群体。通过对可育株自交后代育性表现的遗传分析,再次证明了我们目前研究的显性核不育亚麻是个复杂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核不育系分离出的各比例的可育株进行了较大群体的自交套袋观察。结果发现:在兄妹交可育株自交后代以及不育株与常规品种杂交的F2代可育株自交后代中出现了育笥分离,其分离比大部分符合15:1,其中也存在13:1的分离群体。通过对可育株自交后供育性表现的遗传分析,再次证明了我们目前研究的显性核不育亚麻是得复杂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96F044D、96F045D、96F057D不育株及正常可育株根系伤流量、单位面积角果皮生产力、经济性状,F1群体中不育株率以及3个杂交组合与常规油菜H045作对照的临界不育株率。结果表明不育株与正常可育株根系伤流量、单位面积角果皮生产力差异不显著;主要经济性状差异显著;相同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组合不育株率差异不显著;3个杂交组合的不育株率显著低于临界不育株率,杂种优势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1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皖芝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0176A不育株为母本、豫芝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从其后代选取优良可育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其系谱为02-21-64-120-125-81-0。2002年从F2育性分离群体中(春播)选择优良可育单株,进行加代繁育和优选(秋播),因其综合性状表现突出而被选中,编号为21-64;2003年参加株系比较试验,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9.4%;  相似文献   

8.
 首次用RAPD技术分析了滇寻1号A与其大田中自然产生的可育株的差异。在所用的33个随机引物中,引物OPA-13在不育系和可育株间可扩增出差异性片段,不育系与可育株的DNA在个别位点上存在差异。初步认为此差异与育性相关,不育系中的可育株是由基因回复突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1选育过程 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而成,亲本组合为“0176A×0222”,母本0176A为隐性核不育系,来源于安徽省固镇县地方品种中变异不育单株,其系谱为01—76—44-17-2-23-10,该不育系叶绿色,单杆型,株高150-160cm,花白色,1叶3花,蒴果4棱,种皮白色。干粒重3.6g。  相似文献   

10.
为了纯合棉花核不育系抗A1,使其不育株率由50%上升到100%,通过调节播种期,从不育株群体中发现了2株育性转换不育株,并对该育性转换不育株的育性变化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A1育性转换不育株属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类型,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在27~28℃之间,敏感时期为花前7~13天;在自交条件下,抗A1育性转换不育株的不育株率逐代提高,经过3代自交,其不育株率已达65%,有希望纯合.  相似文献   

11.
油菜雄性不育基因工程植株的建立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含有抗除草剂溴苯腈与雄性不育嵌合基因、抗除草剂溴苯腈与育性恢复嵌合基因转化油菜下胚轴组织,分化再生获得转基因雄性不育植株和育性恢复植株。用除草剂溴苯腈对转基因雄性不育植株和育性恢复植株进行抗性鉴定,抗性可达10-3mol/L。再以抗溴苯腈基因为探针分别对其进行Southern杂交分析,杂交结果均为阳性。对两种植株花器解剖表明,雄性不育植株的花丝明显比花柱短,花粉少,育性恢复植株与正常植株相同  相似文献   

12.
“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是一种自然突变株,通过对可育株、不育株及珍A不育系的雄芯,雌芯及不同发育时期功能叶的酯酶同功酶进行一系列的比较研究,找出了酯酶同功酶各器官组织中的变化规律,发现了“萍乡核不育水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雄芯酯酶同功酶有明显的差异,还发现雌芯的酯酶同功酶尚无差异,功能叶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3.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高温条件下表现部分可育的特性,在南昌夏季以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杂合不育株作父本,与具有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HR—195、85—02、中鉴100、9311、原早7号、超丰早、R402)杂交,各杂交组合及后代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出现的不育株育性没有中间类型,败育彻底;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不会对转育后代Ms—p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转育的不育株系育性能稳定遗传。转育成功的5个不同细胞质源的显性核不育株系在株高、分蘖力、上三叶长度和角度等农艺性状都与原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暗期间断对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短日照(10 h/d)处理的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的暗期进行红光和远红光间断暗期的处理,并对叶片和雌性花器官的活性氧相关酶的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红光处理诱导雌性败育,远红光处理则雌性可育。败育株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可育株,但败育节位的MDA含量较低;败育株各节花蕾中POD活性较高,正在发育雌蕾的SOD和CAT活性亦高于可育株,但在败育节位下降到可育株水平,MDA含量则升高并超过可育株。暗示光敏色素调节了雌花活性氧代谢的失衡,而且与诱导雌性败育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玉米"两用系"9417雄穗不育的分子机制,以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系9417的不育和可育2种状态的植株为材料,利用SDS-PAGE、质谱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其幼穗分化敏感期叶片中叶绿体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鉴定。电泳图谱显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可育株在雄穗分化发育敏感时期叶绿体表达蛋白至少存在4条显著的差异条带,其中No.1、No.2是可育株中存在而不育株缺失的条带;No.3、No.4是不育株存在可育株中缺失的条带。质谱分析共鉴定出4种蛋白质:①AOL_s00004g466、②luc7-like protein 3-like、③putative T3SS effector EspN2-2、④ABC transporter ATP-binding protein。可育株中No.1为假定蛋白,No.2蛋白的U1-snRNP成分在RNA的加工和修饰中起介导自身与帽结合蛋白相结合的作用;不育株中No.3蛋白具T3SS效应,No.4蛋白在膜上ATP结合区域具单向转运底物的作用。叶绿体出现差异蛋白质,可能与雄性败育、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白菜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生理生化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大白菜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呼吸强度的测定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游离全蛋白质电泳分析,发现供试的大白菜6个雄性不育“两用系”,一个雄性不育系均表现为不育株较可育株的还原糖、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低,呼吸强度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多,雄性不育系酯酶同工酶谱带出现一条“杂种带”。还讨论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的表达与雄性不育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芹菜雄性不育两用系01-3AB中不育株01-3A和可育株01-3B的开花习性进行了田间和室内观察,结果表明,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开花习性基本相同,其花序构成没有明显差别,1个大花伞从现蕾期到所有小花基本开放完毕,大约要持续22d左右;各个级次大花伞开花顺序相同,都是外侧的小花伞先发育,先成熟开放,且每两级大花伞之间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小花伞内也是外围小花先成熟,然后以同心圆方式向中心发育;1d当中,从早上到中午开放的小花数量明显多于下午,白天开花数量多于夜间;1朵小花从单花分离到花瓣脱落一般要经过10d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间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育成了4个稳定遗传的大白菜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雄蕊深度退化,小孢子发育停滞于单核早期,雌蕊具有正常的结籽能力。遗传分析表明,该不育性是由细胞核内两对主效基因及一些微效基因共同控制的。提出了大白菜细胞核主效基因显性抑制及微效基因修饰核基因互作雄性不育性遗传模式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