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于1995—97年使用日本住友公司最新研制的除草剂——50%速收、10%利收、12%收乐通等对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田化学除草应以苗前土壤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处理为辅。苗前土壤处理春大豆田使用速收150g/ha左右、夏大豆田75—150g/ha对阔叶杂草防效显著;与禾耐斯混用对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可获得显著而稳定广谱的除草效果;对大豆及后作高度安全。苗后茎叶处理春大豆田利收单用450—600ml/ha对阔叶杂草防效显著;利收300—450ml/ha与拿捕净500—1000ml、高效盖草能150—300ml或收乐通300—450ml/ha混用可获加成效应,提高药效,扩大杀草谱;对后作安全。  相似文献   

2.
几种药剂对比试验表明:一次性化学防除大豆田杂草,盖草能和乙草胺对单子叶杂草防效较好;速收和克阔乐对双子叶杂草特效;乙草胺+速收混用和克阔乐+盖草能混用,对多种杂草都具有优良防除效果。夏大豆田化学除草的时间在播后至封行前。50%乙草胺乳油1 800mL/hm2+50%速收可湿性粉剂90g/hm2,或24%克阔乐乳油225mL/hm2+24%盖草能乳油225mL/hm2可作为大豆田一次性除草配方推广使用,但以莎草为主的大豆田不宜。  相似文献   

3.
耕作和化学除草对大豆田杂草数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药剂除草结合两次中耕,辅以一次人工拔大草,可以经济有效地将杂草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240 g/L烯草酮乳油对夏大豆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对大豆生长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240 g/L烯草酮乳油对夏大豆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稗草、牛筋草等均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药后15 d、30 d的总草株防效分别为86.80%~100.00%、89.91%~100.00%,药后30 d的总草鲜重防效为90.93%~100.00%。夏大豆田最佳施药剂量为108~144 g/hm2,用药后对大豆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出苗规律及豆-草竞争临界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漯河市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种类、出苗规律和豆—草竞争临界期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漯河市夏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种类共 7科 1 3种 ,以狗尾草、马唐、反枝苋为优势种。杂草出苗快慢与土壤墒情关系密切。墒情适宜时 ,大豆播种后 2 0d杂草可基本出齐苗 ,此时为大豆苗期化学防除的有利时机。豆—草共生 30d为竞争临界期。  相似文献   

6.
豆田草害是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人工除草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应用化学除草,不断引进开发除草剂新品种,具有除草及时、效果好、不伤苗、工效高、成本低等优点。各类除草剂的作用方式、杀草范围及环境要求等各有特点,应根据豆田杂草群落、气...  相似文献   

7.
大豆田苗后除草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田杂草危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化学除草剂防除豆田杂草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但是由于大豆田苗前应用的除草剂品种比较单一及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大,往往除草效果不理想,在大豆苗后又出现草荒现象。为经济有效地控制大豆田杂草危害,笔者于2000年在摸清大豆田杂草基础上,进行了大豆田苗后除草技术试验,现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异丙甲草胺除草剂,国外企业在我国登记商品动态为:1988年登记都尔72%乳油,防除大豆、花生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防除甘蔗、玉米一年生杂草。1992年登记稻乐思72%乳油,用于水稻移栽田防除稗草等一年生杂草。1996年登记都阿50%悬浮剂(复配制剂),防除夏玉米一年生杂草。1999年登记-哥50%乳油(复配制剂),防除花生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同年登记都尔原药。2000年登记金都尔96%乳油,防除春、夏大豆,夏玉米、棉花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和水稻移栽田稗草等一年生杂草:同年登记金都尔原药。  相似文献   

9.
夏大豆是苍山农场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几年,草害成为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了夏大豆田杂草的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除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大豆除草剂的施用面积逐年增加,在生产中时常出现人为原因造成的除草效果差、作物发生药害等问题,为此就大豆田如何科学使用除草剂谈一些看法。一、大豆田除草剂应用现状我省大豆田除草剂的使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先是大面积推广使用稗草烯、四氯苯防除大豆田杂草,但效果并不理想。此后豆科威、杀草醚、苯达松、杀草胺、氟乐灵、都尔等一批除草剂品种被筛选出来并陆续在大豆田推广应用,随着大型喷雾器具的配套使用使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临沂市夏大豆田杂草有15科38种,优势种群为马唐、牛筋草、狗尾草、马齿苋、铁苋菜,6月下旬至7月上旬是出草高峰。金都尔苗前处理土壤,或精喹禾灵加氟磺胺草醚苗期茎叶喷施处理,均能有效控制夏大豆田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大豆除草剂的施用面积逐年增加,在生产中时常出现人为原因造成的除草效果差、作物发生药害等问题,为此就大豆田如何科学使用除草剂谈一些看法。一、大豆田除草剂应用现状我省大豆田除草剂的使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先是大面积推广使用稗草烯、四氯苯防除大豆田杂草,但效果并不理想。此后豆科威、杀草醚、苯达松、杀草胺、氟乐灵、都尔等一批除草剂品种被筛选出来并陆续在大豆田推广应用,随着大型喷雾器具的配套使用使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  相似文献   

13.
淮北地区夏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晓燕 《农技服务》2014,(10):109-109
<正>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安徽淮北地区夏播玉米面积逐年扩大,并有超越大豆面积而成为第一夏播作物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土地集中经营的增多,化学除草逐步取代人工、中耕除草等除草方式,成为该区玉米田除草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化学除草自身特点及关键技术普及率的限制,除草效果差、成本高、药害重等现象普遍发生。本文针对淮北地区玉米田杂草发生的特点,提出了本区夏玉米田化学  相似文献   

14.
精喹禾灵对夏大豆田间的控草效果和光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和仪器测定分析的方法,观察了10.8%精喹禾灵乳油对夏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稗草、马唐、牛筋草的防除效果,以及杂草防除对田间光照、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8%精喹禾灵乳油能有效控制夏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发生危害,对稗草、马唐、牛筋草的综合密度防效为94.00%~100.00%,综合鲜重防效为95.02%~100.00%;施用10.8%精喹禾灵乳油能显著提高大豆田间的透光率,降低杂草对田间养分的吸收,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定点观察与踏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保护性耕作燕麦田的杂草种类及危害特点; 设置化学单因素和多因素除草、机械除草、农业措施控草、人工除草、机械+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6个大处理,37个小处理,研究了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综合防除的效果和草害水平。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燕麦田主要分布的杂草有6科14种,其中藜、猪毛菜和狗尾草为主要危害杂草,其发生时间主要在5月中旬—6月中上旬;不同措施对保护性耕作燕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差异明显,其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依次为综合除草>人工除草>机械+化学除草>化学多因素除草>化学单因素除草>机械除草>不同覆盖度控草>不同播量控草>耕作制度控草>不同播期控草。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大豆大垅窄行密植与垄三栽培田杂草发生动态及作物对杂草的抑制能力,表明大垅窄行密植田杂草发生的数量偏多,生长后期具有明显的控草作用。控草时间在大豆播种后50~60d,即7月中下旬。大垅窄行密植对阔叶杂草抑制较明显。表明大垅窄行密植田杂草发生的数量偏多,生长后期具有明显的控草作用。控草时间在大豆播种后50~60d,即7月中下旬。大垅窄行密植对阔叶杂草抑制较明显。同时进行了大面积化学除草示范,形成杂草生态及化学调控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33%施田补乳油是氰胺(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播后芽前除草剂.为明确施田补在我县大豆田使用的杀草谱、使用剂量、除草效果及对大豆的安全性,去年我站进行了33%施田补乳油防除大豆田杂草试验.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松·喹·氟磺胺乳油对大豆田杂草的除草效果及安全性,对比不同配方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18%松·喹·氟磺胺乳油能够有效防除大豆田稗草、苘麻、荠菜、刺儿菜、铁苋菜,总防效为92.2%-97.6%,且对大豆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麦茬大豆田中耕除草的优点,并针对麦茬大豆田杂草防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该地区大豆田杂草防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同除草剂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开展了15%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微乳剂、31%灭·羧·氟磺胺微乳剂、480 g/L灭草松水剂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能有效地防除夏大豆田一年生阔叶杂草,均对大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15%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微乳剂和31%灭·羧·氟磺胺微乳剂防效要略高于480 g/L灭草松水剂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