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县自1983年开始推广大麦一双季杂交稻耕作制以来,经过四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据我们在示范点的调查,大麦-双季杂交稻三熟产量为1241.7公斤/亩,产值511.8元,纯收入399.10元,用工38个,工值达10.50元。比双季杂交稻亩产1075.1公斤/亩,增产166.6万公斤/亩,增15.5%;纯收入增加60.51元,增17.9%。大麦-双季杂交稻三熟制栽培,可利用冬春两季的温光土地资源,多种一季粮食作物,每亩可增产粮食200公斤左右;此外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为啤酒工业提供原料,促进了农民致富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冬耕冬种,有利于稻田风化及改善土壤理…  相似文献   

2.
张运胜 《作物研究》1991,5(2):36-36
1987年以来,我们连续进行了马铃薯—稻—稻复种栽培的试验与示范,全县累计种植面积3800亩。实践证明,这一耕作制度是实现稻田亩产过吨粮,产值过千元的最新栽培模式。1 薯—稻—稻复种栽培的效益 马铃薯在我县稻田栽培,一般亩产可达1000kg以上,按蔬菜市场价每公斤0.6元计算,产值可达600元;早晚稻亩产850kg,产值629元,合计亩产值可达1229元。除去成本可得纯收入1010元。与其它稻田三熟栽培比较,每亩纯收入可增加300~500元。按每5kg马铃薯折算成1kg粮食,三季可亩产粮食1050kg。  相似文献   

3.
地处湘西南的武冈县邓元泰镇黄木井村,从1983年起在潜育化稻田探索春玉米——稻的种植制度,用规范化栽培49亩春玉米一稻。经验收,春玉米总产230293公斤,亩产469.9公斤;晚稻总产275625公斤,亩产562.5公斤,两季平均亩产原粮1082.4公斤。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免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君华 《作物研究》2002,16(4):193-193
马铃薯是高产粮食作物,目前大薯块主要用作蔬菜,小薯块用作饲料,薯苗用作肥料。我县马铃薯出产期多为3至4月,正值本地蔬菜淡季,又与北方马铃薯出产期9月至10月错开,本地及广东市场需要量大,销售顺畅,价格平稳,前景广阔。2001年,我县马铃薯面积2470hm2,总产37925t,其中稻田马铃薯413.3hm2,每公顷产量21720kg,产值13032元,纯收入5052元,比种植早籼稻增加产值6432元,增加纯收入4107元,比种植大豆增加产值9000元,增加纯收入4005元,比种植甘薯增加产值3960元,增加纯收入2610元,比种植玉米增加产值3085元,增加纯收入1915元。2002年春,收获稻田…  相似文献   

5.
<正>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稳定粮食生产,增加亩产值,我们于1987~1988年在下宅乡进行粮经复合农作制(春马铃薯—西瓜套种春玉米—杂交晚稻)的栽培试验研究。两年试验面积33.82亩,推广305亩,平均亩产粮食816.01公斤,西瓜1875公斤,亩产值达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经济效益,我县制种基地北风头村“油 -稻-制”1989年示范面积133亩,1990年扩 大到269亩,两年来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9年“油-稻-制”高产田块验收,中油821亩产油菜籽105.4公斤,产值149.67 元(1.42元/公斤);早稻浙辐802亩产426公斤,产值298、2元(0.7元/公斤),秋制 汕优64,亩产202.5公斤,产值11.74.5元 (5.8元/公斤);对照晚杂汕优64亩产512公斤,产值358.4元。“油-稻-制”亩产值共计为1622.37元,除去制种每亩投入多100元,实为1522.37元,与“油-稻-杂”比较亩增产值716.1元。 1990年“油-稻-制”…  相似文献   

7.
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制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山州地区玉米间套种大豆技术的研究,总结出玉米间套种大豆"玉米-大豆-大豆"的三熟制栽培技术模式。在该种植模式下,玉米平均产量457.1公斤/亩,间套种大豆二熟合计平均产量154.2公斤/亩,综合产值1 993.6元/亩,而净种玉米平均产量为490.4公斤/亩,产值为980.8元/亩,玉米间套种大豆三熟模式比净种玉米增收1 012.8元,增103.3%。该种植模式能充分利用文山州地区独特的气候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文山州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宽窄行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经济效益,通过采用宽窄行种植、多种密度处理的方法,研究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中马铃薯密度与甘蔗产量和品质、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土地复合产值和新增纯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播幅为2.0 m的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宽窄行栽培中,当马铃薯密度达3.0万粒/hm2时,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其中,马铃薯产量达28 600 kg/hm2,商品率达72.3%;甘蔗产量达168 000 kg/hm2,比纯种增16.2%;甘蔗糖锤度达19.9%,比纯种提高0.3个百分点;复合产值达135 985元/hm2,比甘蔗纯种增119.7%;新增纯收入122 905 元/hm2,比甘蔗纯种增151.8%。  相似文献   

9.
稻田两种粮经型新复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87~1990年稻田粮经型新复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了新复种方式大麦/西瓜+玉米-稻和绿肥+大麦/西瓜-稻分别比原复种方式大麦/西瓜-稻和西瓜-稻亩增粮食99.2和296.2 kg, 增收25.11元和49.93元, 提高光能利用事0.145%和0.596%。同时,分析了水、旱作茬口对晚稻的增产后效。  相似文献   

10.
1987年,怀化市盈口区农技站在盈口乡新家庄村试种薯—稻—薯复种制1.3亩,获得亩产春马铃薯2115.8公斤、中稻647.9公斤、秋马铃薯1489公斤,按薯粮5:1折算,三熟共亩产原粮368.5公斤。其栽培技术如下: 春马铃薯品种怀薯6号,1月23日播种,按2m宽幅分厢条播,行株距40×25cm,每亩施猪牛栏粪1500公斤、尿素和过磷酸钙  相似文献   

11.
常山县同弓乡新虹村通过几年的实践 ,建立了“春玉米—晚稻—冬豌豆”种植模式示范畈 ,总面积达2.2hm2(32.4亩 )。这种“两旱一水”模式累计每年每667m2(1亩 ,下同 )产值可达2500元左右 ,比“麦—稻—稻”或“油—稻—稻”等传统种植模式增1000元。春玉米以“浙玉糯97”或“特甜1号”品种为主 ,主要特点 :一是生育期短。作鲜食玉米 ,只需85天就可上市 ;二是口味糯性、微甜。三是产量高。鲜食玉米每667m2 产量可达700~750kg,按市场价1元/kg计算 ,产值可达700元以上。晚稻以II优46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 地处浙中的义乌市,北纬29°~29°33′,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43天,活动积温5400℃以上,属北缘蔗区。我们于1987年开始,在农户进行高产蔗田间作马铃薯的试验,结果表明,亩产红糖(3年35.94亩)1041.04公斤,不比净作糖蔗(下称对照)低,且增收马铃薯(鲜薯)592.65~735.83公斤(折原粮118.45~147.17公斤),亩增值331.65~515.08元(除去每亩成本30元,还可得净收入300~485元)。据统计,全市3年推广1000多亩,增产粮食10多万公斤,增值30多万元。事实说明,改净作糖蔗田间作马铃薯,既增产增值,提高复种指数和温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增收了相当于蔗田间作麦子的产量(蔗田麦一般亩产100~125公斤),又能避免蔗麦争光和种蔗损麦、收麦损蔗的弊病(马铃薯的茎叶低矮,收种无损于糖蔗);既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青饲料,增积有机肥,又能缓和城乡蔬菜春淡(马铃薯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生产现状和问题马铃薯是巫山的主要小春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玉米而居第二位。1987年,马铃薯种植25.91万亩,单产137公斤/亩(折粮),总产3549万公斤,各项指标分别比1949年增长2.01倍、2.04倍、9.23  相似文献   

14.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低产田改造工作 ,我们进行了春马铃薯—夏西瓜—秋四季豆栽培模式的示范与推广 ,取得可喜成效。春马铃薯、夏西瓜、秋四季豆每 6 6 7m2 分别实现产值 90 5 1元、 877 3元和 1119 1元 ,从而实现全年产值 2 90 1 5元。比普通麦 (油 )—稻—稻模式增值 2  相似文献   

15.
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是我县耕作制度改革内容之一。由于其经济效益好,农民易于接受,很快在我镇得到推广,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一、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经济效益高。 据我站试验,覆膜栽培土豆平均亩产168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产638.6公斤,增产60.9%,亩纯收入400元左右。覆膜栽培花生亩产32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115.4公斤,增产54.4%。覆膜栽培两作亩产值915.7元,扣除地膜成本纯收入为865.7元,比两作露地栽培增收322.4元。  相似文献   

16.
丘陵旱地粮-药型高效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丘陵旱地的经济效益,2002~2003年在新晃进行了粮-药型高效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杭白菊/糯玉米投产比最高,每公顷纯收入为33 645元,投产比为1:6.32;其次为杭白菊/糯高粱,每公顷纯收入为32 019元,投产比为1:5.34;丹参、杭白菊、半夏/春玉米三种模式,每公顷纯收入分别为23 802,30 113.42和27 146.4元,投产比分别为1:4.53,1:5.01和1:2.91.粮-药型高效模式,采用分带种植,合理安排主、副作物的茬口衔接,中药材选择耐荫、植株矮小、前期生长慢的品种,而间套春玉米、糯高粱、糯玉米等选择早熟、优质、高产、植株紧凑的品种,实现高矮作物的合理配置.春玉米、糯玉米的密度以每公顷1.5万~1.8万株、糯高粱以2.25万~3.0万株为宜.采用覆盖育苗移栽,错开作物茬口,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主副作物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17.
<正> 新晃县位于云贵高原苗岭余脉,是湖南省有名的中稻和马铃薯主产区。薯—稻—薯三熟制已成为山区高经济效益的优化栽培模式。1988年新晃县农业推广中心在中寨镇和米欠乡等五村进行119.86亩示范,经农业局验收,春马铃薯总产118145公斤,亩平均1,511公斤;稻谷总产55406.1公斤,亩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最佳播种密度,提高土地复合产值,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通过连续2 a开展新植蔗和宿根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新植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4.5万粒/hm2,宿根蔗田中马铃薯的最佳套种密度为3.9万粒/hm2。其中,新植蔗田马铃薯产量达35 275 kg/hm2,甘蔗产量增19.9%,糖锤度提高1.2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99.7%,新增纯收入126.3%;宿根蔗田马铃薯产量达24 115 kg/hm2,甘蔗产量增19.2%,糖锤度提高1.3个百分点,土地复合产值增89.9%,新增纯收入110.5%。  相似文献   

19.
湘潭是产莲之乡,过去莲田不栽稻。1978年,我射埠区农技站在继述桥乡月形村新先小组开始试验座蔸莲四套播晚稻,一季改两季的新型耕作制。1980年全区多点示范推广。 10年来,利用座蔸莲田套插晚稻达16000多亩,总产稻谷700多万公斤,一亩平438公斤,产值332.88元,除去生产成本,晚稻每亩纯收入215.37元。仅稻谷一项,全区莲农增值500多万元。加上湘莲收入,两季亩产值一般过千元,纯收入800元以上,比双季水稻增收220元一250元。1989年射埠乡农民谢召德莲、稻套种1.3亩,并利用莲田养鱼,总产莲籽7 3公斤,稻谷63 4. 4公斤,总收入1667.7元,亩平1282.85元,…  相似文献   

20.
脱毒马铃薯与棉花间作套种是我区棉农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的一种新型套种模式。 1 997年示范 ,1 998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1 999年推广面积3 5 0公顷 ,平均每公顷产马铃薯 3万公斤 ,皮棉1 3 3 5 kg公斤 ,公顷纯收入 2 .85万元。 2 0 0 0年面积发展到 80 0公顷。这种套种模式一般公顷产马铃薯2 .7万~ 3 .3万公斤 ,产皮棉 1 2 75~ 1 3 5 0 kg,公顷纯收入 2 .4万~ 2 .7万元。1脱毒马铃薯与棉花间作套种好处马铃薯采用早春地膜栽培 ,早种 ,早收 ,产量高 ,价格好 ,且耐贮藏、运输 ,市场稳定 ,效益好 ;马铃薯、棉花套种田间操作技术简便 ,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