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是我县耕作制度改革内容之一。由于其经济效益好,农民易于接受,很快在我镇得到推广,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体系。 一、土豆-夏花生双覆膜栽培经济效益高。 据我站试验,覆膜栽培土豆平均亩产168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产638.6公斤,增产60.9%,亩纯收入400元左右。覆膜栽培花生亩产327.6公斤,比露地栽培亩增115.4公斤,增产54.4%。覆膜栽培两作亩产值915.7元,扣除地膜成本纯收入为865.7元,比两作露地栽培增收322.4元。  相似文献   

2.
宁乡县1983年冬开始推广大麦、双季(双杂)稻这一耕作制度,经过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983—1985年度,沙坪乡黄合村123.86亩大麦,两年平均亩产208.5公斤,双季稻(部份早、晚杂交)平均亩产869.4公斤,三熟两年平均亩产1077.9公斤;1985—1986年度沙坪村示范基点50.24亩大麦,平均亩产251.8公斤,早晚稻全部采用杂交稻,早稻亩产542公斤,晚稻亩产538.5公斤,三季全年亩产1332.3  相似文献   

3.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中部,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太阳辐射量109. 8千卡/平方厘米,80%保证率≥10℃积温为5059.2℃,年降雨量1151.1毫米,是双季稻的适宜种植区。但由于受生产条件等的制约,有近30万亩湖田至今仍一年只种一季中稻,复种指数低。1984—1987年荆州地区农牧业局高级农艺师邓凤仪用杂交稻作再生利用研究获得成功,我市于1988年引入示范种植2000亩,头季亩产498公斤,再生稻亩产205公斤,两季会计703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153. 5公斤,增总产30.7万公斤。1989年种植31920亩,头季亩产51.5公斤,再生稻亩产244公斤,两季合计759公斤,比一季中杂亩增204…  相似文献   

4.
我县大麦-双季杂交稻三熟耕作制,始于1983年,9年生产实践证明,它对于增加春粮总产,促进吨粮田建设、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田少人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深受欢迎。 1990年冬至1991年10月,我们组织实施了省丰收办指令性丰收计划项目6.1万亩大麦-双杂三熟试验,按农牧渔业部丰收计划种植业测产验收办法,分别于三季作物成熟期间对全县5个乡、15个村、45个组的225丘高、中、低样板田进行了实测验收(每丘5点,每点2平方米)、三季作物加权平均实际亩产分别为:大麦182.4公斤、早杂437.8公斤,晚杂486公斤,三季亩产1106.2公…  相似文献   

5.
“杂交稻新组合高产栽培技术”项目,是全国农技推广总站和我省农业厅下达并主持的重点推广项目。1990~1992年我市承担的推广任务,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本项目安排在博罗、惠东、惠阳、龙门、惠城5个县(区)实施。3年实施面积155.3万亩,比1989年新增137.3万亩;平均亩产355.7kg,比常规稻亩增稻谷98.7kg,增产33.7%,3年累计增产13.93万吨,每吨按660元计,新增总产值9193.8万元,亩增值59.2元。超额完成全国农技推广总站下达的3年增75万亩,亩增50kg,亩增收30元的任务。 1989年惠州市杂交稻种植面积只占水稻总面积的2.1%。从1990年实施本项目后,杂…  相似文献   

6.
1984年汕优63在我县不同海拔设点示范,获得亩平693.65公斤的高产,比其它老组合亩增153.5公斤,增产28.4%。1985年推广达4200亩,平均亩产干谷568.7公斤,比一季中稻品种亩增239.5公斤。1986年全县推广达6.2万亩。  相似文献   

7.
要充分利用杂交稻的生长优势和产量优势,必须进行栽培体系改革。在栽培体系中应用两段育秧的方法是提高秧质,育成多蘖秧,实现杂交稻高产、低成本、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两段育秧这项技术,我市从1977年开始引进,试验结果比常规水育秧每亩增产11-29.9%。1978年杂交稻两段秧栽培面积9387亩,平均亩产524公斤,每亩增产16.5%。1982年,发展到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14.2%; 1983年为8.55万亩,占杂交稻面积36.4%;1984年为20.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59.1%;1985年为17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0.3%;1986年为20.4万亩,占杂交稻面积的42.3%,平均亩产647.2公斤,比常…  相似文献   

8.
春马铃薯/玉米-稻是近三年在益阳市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耕作制度,它能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据调查,春马铃薯/玉米-稻亩产粮食1150.4公斤,总产值为1321.36元,每亩纯收入达1107.83元,比绿肥双季稻亩增粮食210.7公斤,纯收入增加727.92元,增189.7%。春马铃薯块茎既可作主食,又可丰富城镇居民淡季的蔬菜供应,茎叶可  相似文献   

9.
湘潭是产莲之乡,过去莲田不栽稻。1978年,我射埠区农技站在继述桥乡月形村新先小组开始试验座蔸莲四套播晚稻,一季改两季的新型耕作制。1980年全区多点示范推广。 10年来,利用座蔸莲田套插晚稻达16000多亩,总产稻谷700多万公斤,一亩平438公斤,产值332.88元,除去生产成本,晚稻每亩纯收入215.37元。仅稻谷一项,全区莲农增值500多万元。加上湘莲收入,两季亩产值一般过千元,纯收入800元以上,比双季水稻增收220元一250元。1989年射埠乡农民谢召德莲、稻套种1.3亩,并利用莲田养鱼,总产莲籽7 3公斤,稻谷63 4. 4公斤,总收入1667.7元,亩平1282.85元,…  相似文献   

10.
平江县是怎样夺取杂交早稻高产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稻是我县一季稳产高产的粮食作物,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的40%左右。但当前早稻品种单一,多年种植的浙辐802抗性降低产量下降。为使我县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出路之一就是扩大杂交早稻面积。 1980年以来,全县积极种植杂交早稻,1988~1989年两年,共种植16.3万亩,通过组织验收,杂交早稻比常规稻亩增54.45公斤,增产13.2%。并出现了大面积的丰产片、高产丘。如:肥田村1989年种植杂交早稻1014亩,亩产468公斤;木瓜乡南塘村村民余程林0.8亩,亩产687.5公斤。献冲乡泗洲村张卫民,8亩杂交早稻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常规稻亩产增87.5公斤。杂交稻抗性较…  相似文献   

11.
我区人多耕地少,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平耕地只有0.7亩(其中水田0.4亩)。为了增加粮食总产。提高粮食单产,摸索高产途径,1990年冬播生产时,笔者在蹲点的湘波镇实竹村一科技示范户的责任田里,设置了1.3亩大麦加双季杂交稻三熟制高产攻关试验田。经市统计局、市科委、市农业局联合验收,总产大麦508.3公斤,亩产391公斤;早稻总产738.99公斤,亩产568.45公斤;晚稻总产713.12公斤,亩产548.  相似文献   

12.
花生覆膜栽培在我县已有六年的时间,80到86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21.28万亩,平均亩产346.2公斤,比对照亩增117.6公斤,增产52.6%,其中千斤以上地块2011亩,最高亩产703.5公斤,全土层35厘米左右的中低产田覆膜11.6万亩,平均亩产292.5公斤,比对照亩增105.5公斤,增产56.4%,总增荚果1223.8万公斤,总增收673.09万元,纯增收670.16万元。本文  相似文献   

13.
安徽自1977年推广杂交稻以来,13年累计种植6995万亩,增产稻谷35亿公斤。目 前,杂交中籼汕优63开始退化,急需更换;杂交灿籼及杂交晚粳未完全配套,全省1700万亩双季 稻,双杂面积仅10万亩。要继续发展杂交稻必须:领导重视,解决发展中的政策、资金及物资等实 际问题;加强新组合选育及种子工作;良种良法配套,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重,从全局出发, 发挥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4.
衡东县霞流吨粮田开发示范基点,1987 年以推广双季杂交稻作为开发吨粮田的突破口,在李花、添技两村的13个组,首次连片示范种植双季杂交稻520.4亩,占水田面积48.8%,获得成功。早季平均亩产550.5公斤,比同等条件下的常规早稻亩增74公斤,增长15.2%;晚稻虽然遇到了特大干旱,但仍获得482公斤的好收成。两季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1032.5公斤,实现了亩产过吨粮。其主要栽培技术经验如下:  一、运用优良组合,科学精配 ”n8沪宁波基点引进18个不同熟知的杂交稻组合。示范种植,早晚两季实行了科学配组。考察结果表明:杂交早稻成优48一互,全生育期110天,…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泸州市为充分利用本地光、温、水、热资源,增加粮食产量,在沿长江河谷低坎浅丘的部分双季稻地区和种两季不足、种一季有余的一季中稻地区,利用杂交中稻汕优63、D优63蓄留再生稻,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1987年全市蓄留29.7万亩再生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4.0公斤。1988年面积扩大到53.4万亩,单产为88.8公斤,1989年出现百年未遇的“四·二O”风雹,使小春粮食减产1500万公斤。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市、县各级把推广再生稻纳入粮食增产计划,实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推广再生稻丰产技术。在搞好品种选择,种好头季稻的基础上,重点抓了适时足量施…  相似文献   

16.
一、莆大麦4号的示范、推广莆大麦4号从1982年到1986年先后经过鉴定圃。品种(系)比较试验和省市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种早熟3号矮早三增产14.1~25.7%。同时,连续四年在不同地点、不同自然条件下进行小面积试种和大而积示范,比早熟3号和矮早三增产1~2成。1987年继续在平原、沿海丘陵和半山区进行大面积示范,一般亩产200-250公斤,高的达300公斤以上,如莆田县黄石镇1987年种植22200亩,占全镇大麦面积的82%,平均亩产208。5公斤,其中6000亩示范片,平均亩产242.4公斤,比矮早三增产25.8%;福清县种植100多亩,其中音西乡王塘村125亩,平均亩产229.5公斤,比矮早三增产  相似文献   

17.
稻田两种粮经型新复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87~1990年稻田粮经型新复种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了新复种方式大麦/西瓜+玉米-稻和绿肥+大麦/西瓜-稻分别比原复种方式大麦/西瓜-稻和西瓜-稻亩增粮食99.2和296.2 kg, 增收25.11元和49.93元, 提高光能利用事0.145%和0.596%。同时,分析了水、旱作茬口对晚稻的增产后效。  相似文献   

18.
早稻是我省一季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几年来,杂交早稻新组合的育成和推广,打破了早稻产量长期徘徊的局面,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增产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我省1986年种植15万亩,1988年达49万亩。杂交早稻一般亩产500公斤左右,比常规早稻亩增50公斤;龙游县农民鲁月行种植1.18  相似文献   

19.
协优10号(协青早A ×密阳46,原名协优46)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开发杂交稻组合联合体等单位配制而成。1987年参加浙江省组合比较试验,亩产490.2公斤,比汕优6号增产6.62%;1988年省区试亩产482.41公斤,比汕优6号增7.93%;1988年浙江省示范面积3.77万亩,其中龙游县2万亩,亩平468  相似文献   

20.
我省试验、示范、推广杂交早稻,到1987年止已经历了六年。六年的实践证明,杂交早稻优势强,适应性广,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全省六年累积推广杂交早稻134万多亩,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同.期常规早稻每亩增产80~100公斤(自然亩,下同),纯收入增加25~30元。1987年,全省种植“早杂”77.4万亩,亩产498公斤,比常规早稻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早杂”的分布。从鄂东南到江汉平原,基本上遍及所有双季稻产区,已发展到北纬31度以南。今后,我们发展杂交稻的指导思想是:“积极发展‘早杂’,继续扩大 ‘中杂’,稳定提高‘晚杂’”。初步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