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湖南福寿国有林场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多功能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固碳、生产力4个方面功能共16个指标,对4种林分类型进行多功能效益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龄组的杉木生态公益林中,幼龄林物种多样性功能最低,中龄林与近熟林无显著性差异,幼龄林与中龄林的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无显著性差异,近熟龄最高,固碳功能和生产力功能均随林龄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为物种丰富度低,林分结构单一,生物量低下。以近自然可持续经营为指导,对林分进行结构优化,定期对林分进行抚育间伐,补植苦槠、深山含笑等当地乡土阔叶树种,实现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福寿国有林场13年生杉木生态公益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咨询,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固碳功能、生产力4个方面功能共16个指标,建立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指标体系,并对其多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经营评价的4个准则层指标权重由大到小分别为: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0.547 8)、物种多样性(0.199 7)、固碳功能(0.183 2)、生产力(0.069 3)。杉木生态公益林多功能等级为差的样地比重占83.3%;中等等级的样地只占16.7%;无优、良等级的样地。杉木生态公益林整体多功能水平偏低。影响其多功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为树种结构单一,林下植被盖度低、林分生物量低。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生态适应性、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3个方面中的10个指标构建了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山体植被修复树种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31个三明市常见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万寿岩山体植被修复适宜树种,为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山体植被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内蒙古大青山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专家咨询和指标筛选构建了21个指标组成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对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对大青山生态公益林森林可持续经营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评价指数为0.678,处于弱可持续状态。通过评价找出了影响大青山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杉木人工纯林被划归为生态公益林,为了提高物种多样性,在杉木纯林内补植阔叶树种是多功能经营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在杉木人工纯林林木补植时尽可能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本文提出基于Voronoi图与Delaunay三角网的补植位置与空间配置方法。以林木个体所在空间位置为平面相异点构建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Voronoi图量化对象木的K-阶邻近关系,Delaunay三角网确定相邻木间的距离、角度和林木间的林隙。考虑林分的水平空间结构,选取基于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混交度和竞争指数分别描述林木的分布格局、混交程度和竞争关系,建立林木和林分空间结构调控的均质性目标。林木补植前进行两株萌生木与枯死木的抚育间伐,补植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补植栾树,马褂木,第二次补植观光木,依据林木间Delaunay三角形面积大小确定林木补植位置,依据K阶邻近林木关系进行补植林木的空间配置,以达到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目的。因为研究对象为杉木人工纯林,补植前林分的树种混交度很低,介于0.011~0.063,由于属于杉木幼龄,还没有郁闭,竞争指数介于0.699~0.833,竞争强度较小,基于V图的林木分布变异系数介于1.662~2.354;林木补植后林分树种混交度得到提高,第二次补植后树种混交度(0.191±0.007)比第一次补植后的树种混交度(0.186±0.005)有所提高,均明显大于补植前树种混交度(0.042±0.020),补植后不仅物种多样性增强,树种混交程度增强;补植后竞争指数增大,第二次补植后林分竞争指数(4.67±0.32)比第一次补植后林分的竞争指数(4.41±0.24)有提高,均大于补植前林分的竞争指数(3.92±0.20),表明补植后竞争强度增强;第二次补植后基于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0.48±0.07)比第一次补植后基于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0.55±0.10)降低,均小于补植前基于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2.04±0.31),表明补植后空间分布更均匀。基于Delaunay三角网进行林木补植能够调整林木的空间分布,基于K阶邻近的林木补植空间配置能够尽可能提高补植林木混交度与林分混交度,且补植树种越多,混交度越大,本文提出的林木补植方法可以实现林木补植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同时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本研究为林分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林木补植提供理论依据,促使杉木人工纯林导向近自然林,实现多功能的森林经营。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北部(粤北)生态公益林区杉木纯林与“杉木×木荷”、“杉木×红锥”、“杉木×乐昌含笑”、“杉木×火力楠”、“杉木×香樟”、“杉木×枫香”等6种典型杉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方,获取每木检尺、土壤理化性质、枯落物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等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选择准则层指标为林分质量、生态功能、地力维持,并根据权重筛选出对应措施层指标,形成粤北杉木生态公益林综合质量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林分质量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红锥”林、“杉木×乐昌含笑”林和“杉木×火力楠”林,生态功能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火力楠”林、“杉木×枫香”林和“杉木×乐昌含笑”林,地力维持评分值较高的林分为“杉木×红锥”林、“杉木×木荷”林和“杉木×火力楠”林。由此可见,以“杉木×火力楠”、“杉木×红锥”和“杉木×乐昌含笑”等3类林分综合评分较高,具有较高的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7.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能够客观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状况,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东蕉岭生态公益林进行森林质量评价,构建生态公益林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标准,计算得到综合质量评分值。结果表明:采用林分对环境的影响和林分稳定性两大类10个评价指标(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活立木公顷蓄积、龄组、优势树种、树种结构、森林群落结构、植被盖度、灾害等级)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该地区森林质量状况。其中,植被盖度对森林质量影响较大,郁闭度和树种结构次之,优势树种影响较小。总体来看,蕉岭生态公益林资源质量等级为中等,主要表现为植被盖度较高,郁闭度良好,活立木公顷蓄积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均处于中等水平,受灾程度轻,森林群落结构较完整,优势树种以本地优势树种为主,树种结构以相对纯林和纯林居多、混交林较少,林分以中龄林和过熟林居多。蕉岭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应加强森林抚育,注重林分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乡土树种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保障。为满足城市园林建设的需要,基于广州乡土植物名录,筛选出一批适合华南地区城市绿化的乡土树种。从景观与美学价值、生态与资源价值、科研价值和适应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广州、华南地区乡土树种筛选与评价体系,确定了20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针对乡土树种共99科327属609种进行了综合评价。共筛选出优良I级树种104种,II级树种156种,III级树种162种,IV树种187种,建议选取前2级进行开发利用。基于综合评价结果,筛选了包括观赏树种、硬木类树种、湿地适宜树种等9类乡土特色树种。  相似文献   

9.
三亚市生态补偿区森林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6,(3):92-97
以三亚市生态补偿区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从森林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性3个方面构建了森林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小班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的森林生态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森林生态评价的6个指标层因子权重由大到小分别为:森林蓄积量(0.25)、森林自然度(0.20)、森林群落结构(0.20)、森林健康等级(0.15)、郁闭度(0.10)、平均树高(0.10)。4个区域整体生态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而抱安区的生态水平是最高的,4个区域的森林生态水平大小为抱安区那会区青法区扎南区。  相似文献   

10.
对福寿林场杉木幼、中、近熟生态公益林开展多功能经营,选取水源涵养、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固碳4个功能多项指标,对比分析不同龄组多功能经营效果。结果表明:经营样地土壤持水量、孔隙度、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林下生物量、乔木碳储量、灌木碳储量、草本碳储量、枯枝落叶碳储量、土壤碳储量相比对照样地,增幅分别为24.4%~27.8%、11.0%~30.7%、17.2%~36.4%、13.5%~31.6%、7.5%~10.5%、4.5%~37.6%、11.5%~1 340.0%、6.8%~40.0%、4.2%~15.8%、5.2%~15.3%、6.6%~11.6%,土壤容重降幅为3.4%~9.4%,这说明抚育间伐和补植乡土树种对杉木生态公益林的多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对实现杉木林多功能经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虑k阶邻近林木的混交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混交度不能区分单一树种在不同行间混交方式中的隔离程度问题,提出考虑 k阶邻近林木的混交度( M k)。【方法】依据地物的邻近关系对空间进行剖分,以单株木视为平面点构建 Voronoi图,基于Voronoi图建立对象木的k阶邻近关系。当k取1时,M k 与其他混交度的计算公式及计算结果完全一样;当k取2或更大值时,Mk 采用1/k加权,与 Mg,Mv,Mp 和 Mc 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以湖南福寿林场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为了进行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整,在幼龄林林分内补植了观光木和鹅掌楸,采取成片补植与2个树种交叉补植2种不同的空间配置补植方案,对比分析5种不同的混交度(Mg,Mv,Mp,Mc 和Mk)。【结果】在“1+n”空间结构单元中,Mg 和 Mp 不能区分观光木和鹅掌楸补植树种在不同补植方案中的混交度,其中 Mg 2种补植树种的混交度均为1,Mp 2种补植树种的混交度均为0.539; Mv 与 Mc能够区分不同补植方案杉木林的混交度,成片补植方案中杉木的混交度依次为0.027和0.039,交叉补植方案中杉木的混交度为0.043和0.045,但不能区分补植树种的单木混交度。考虑 k阶邻近林木的混交度把空间结构单元从“1+n”扩展到“1+n1+n2+…+ nk”,本文 k取2,即空间结构单元为“1+n1+n2”,Mk 能够区分2种补植方案杉木林与补植树种的混交度,使用 Mg 的计算方法(Mkg),Mkg在成片补植方案中杉木、观光木和鹅掌楸的混交度为0.098,0.641,0.645,Mkg在交叉补植方案中杉木、观光木和鹅掌楸的混交度为0.101,0.652,0.655,交叉补植方案中杉木、观光木和鹅掌楸的混交度均大于成片补植方案中的混交度,使用 Mkv,Mkp,Mkc计算方法,能够得到同样的规律。【结论】本文提出考虑 k 阶邻近林木的混交度 Mk,其空间结构单元为“1+n1+n2+…+ nk”,空间结构单元的形式更多样,但混交度的计算更加复杂,区分度也更高,提高了单一树种混交度的区分度,能够解决1阶邻近不能区分的混交方式,可反映单木与林分的实际混交状况,为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整时准确量化混交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森林群落中树种相互隔离状况。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三峡库区植被恢复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针对三峡库区的自然、社会和生态条件,构建了该区水土保持树种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了研究区水土保持树种选择数量化评价模型。应用该评价模型对48个初选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最优分割法将参选树种划分成3个等级。结果表明:马尾松、青冈栎和杉木...  相似文献   

13.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生态公益林质量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首要和关键的步骤,指标体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程度。为此,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公益林稳定性、生态公益林对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对生态公益林影响、生态公益林利用效率4项标准构建了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以生态公益林质量综合指数衡量生态公益林质量状况。并在广州市黄埔区5个马尾松小班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反应生态公益林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4.
大田县主要造林树种水土保持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构建大田县耐干瘠水土保持造林树种选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了研究区水土保持造林树种选择数量化评价模型。应用该评价模型对21个初选树种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最优分割法将参选树种划分成3个等级。树种的综合指数通过树种对逆环境的抗性、树种的水土保持功能及树种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定得出。结果表明;青冈、枫香、马尾松等5个种综合指数较高,为大田县水土保持一级树种;板栗、光皮桦、细柄阿丁枫等9个种为大田县水土保持二级树种;檵木、楠木等7个种综合评分较低,为大田县水土保持三级树种。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综合分析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类法划分经营类型及其配套经营措施。最终研究区生态公益林有林地9 295个小班,划分为37种经营类型;生态公益林灌木林地10 480个小班,划分19种经营类型,经营措施有封山育林、管护型、特种经营型、抚育间伐、低产低效林改造型、幼林抚育型、补植型7种;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均以管护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林分质量、立地条件、林分生态功能和森林抵抗力4个方面来构建残次林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福寿林场杉木残次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残次水平等级评价。最后确定杉木残次林4个准则层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林分质量(0.542 3)、林分立地条件(0.233 3)、林分生态功能(0.139 7)、林分抵抗力(0.084 7)。在福寿国营林场随机选取6块杉木残次林进行评价,其中重度残次林分5块,轻度残次林分1块,结果表明,建立的残次林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的反应残次林的质量状况,为残次林的改造,林分质量和林分生态功能的提高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萌生杉木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对浙江龙泉萌生杉木林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512,林分空间格局为随机分布;杉木树种分布格局为团状分布,木荷树种整体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其它树种的整体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438 4,在弱度混交和中度混交之间;林分中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林木个体的优势排列顺序为:苦槠、马尾松> 杉木> 樟树> 木荷> 枫香、红豆树> 拟赤杨> 榆树。根据萌生杉木林的结构特征提出经营对策, 通过合理择伐和补植乡土树种进行林分结构调整,提高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空间结构,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累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8个方面构建了昌江县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利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等对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昌江县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高达15.56万元/hm2,在减灾固碳、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显著;2)优势树种、龄组和起源对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影响深远,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干扰,在公益林建设中应根据生态公益林类型选择适宜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6年3月,在建德市林业总场21~23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补植不同珍贵树种,2021年10月,选取5种不同配置模式的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样地进行相关生长指标调查分析,并比较不同配置模式下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在各改造样地中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生长量均高于纯林样地的;不同配置...  相似文献   

20.
首先选用生长适宜性指标、抗逆性指标、生态功能指标作为控制层,生长周期、更新能力、生长速度、抗旱性、抗寒性、耐瘠薄性、冠层疏透性和根系特性等8个因子作指标层,用层次分析法对柏木、马尾松、桤木和香樟等20个供选树种进行模型选择,然后对得分较高的树种分别在川中丘陵区的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松柏混交林中进行改造后的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模型筛选出适宜川中丘陵区的乔木树种分别为麻栎、栓皮栎,刺槐,桤木,喜树,香椿,马尾松、香樟、柏木9个,灌木树种为马桑,黄荆,火棘3个。(2)从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状况分析,香樟、桤木、喜树、窄冠刺槐、香椿均可用于在柏木纯林中补植,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以补植香椿为宜,立地条件差的林分中以补植窄冠刺槐为宜。马尾松纯林中应补植香樟和栓皮栎,但补植香樟时应选择土层较厚,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林分。补植的苗木以2a生大苗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