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比裸地土温增加2℃左右,土壤含水量提高3%左右,促进了大豆植株快速发育,使大豆增产30%,显示了增温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寻不同覆盖材料下西北旱地冬小麦地温与产量的特征及其相关性,以冬小麦兰天26号为材料,在秸秆带状覆盖(常规条播:SM1;宽幅条播:SM2)、全膜覆土穴播(PM)条件下,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地温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可有效平抑气温对小麦的激变,实现了小麦的稳定增产。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0~25cm土层全生育期平均降温0.61℃,但在不同生育时期却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苗期至返青期平均增温0.76℃,SM1增温效应低于SM2;返青期以后平均降温1.43℃,SM1降温效应高于SM2;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增温1.01℃。秸秆带状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总体均表现降温效应,且以降温效应突出的SM1在25cm降幅最大,平均为1.20℃,5cm处最低,为0.55℃;地膜覆盖全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增温效应,以5cm处增幅最大,平均为1.14℃,15cm最低,平均为0.84℃。从生育时期和土层看,各处理间地温以越冬期差异最大,变异系数为17.25%~46.6%;土层间以25cm最大,变异系数为5.5%~46.6%。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全天均具有降温效应,降温幅度依次为中午傍晚早晨,且SM1全天的降温效应均高于SM2;而地膜覆盖全天均具有增温效应;覆盖均可使冬小麦显著增产,秸秆带状覆盖平均增产25.3%,SM2增产率(27.0%)高于SM1(23.0%),地膜覆盖增产30.4%。产量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的增加和粒重的提高,土壤温度指标与产量、产量构成要素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寒地水稻苗床增温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预防水稻苗期低温冷害,将保温材料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模覆盖技术进行结合,经2006年和2007年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保温材料在苗床30 cm下做隔离层进行水稻育秧,可以显著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比常规高4.19℃,并且为秧苗生长创造了有利生长环境,提高了秧苗素质,水稻生育期提早2 d左右,平均增产3.2%。保温材料隔离层增温技术与三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幅度提高苗床地温,平均比常规高6.7℃。三个保温材料处理间,稻壳隔离层两处理增温效果要好于发泡塑料隔离层。  相似文献   

4.
大豆低温冷害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于1985—1986年,用盆栽,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以人工控制温度的方法进行低温处理。试验结果指出:低温处理使大豆植株生长缓慢,生育时期延迟,产量下降。低温处理的温度越低,处理的时间越长影响越重。大豆花芽分化期是大豆生理上的低温冷害关键期。该阶段对低温处理最敏感,产量大幅度下降,主要是荚数和粒数减少,空秕荚多,百粒重轻等综合因素所致。低温处理使大豆花荚败育。雌蕊遭受冷害也会阻碍结荚。低温处理大豆还使子粒加重病害。因此,必须注意防御低温冷害,才能确保大豆高产稳产质佳。  相似文献   

5.
地处我省西部的安达市,首次采用甜菜地膜覆盖新技术,获得亩产3660公斤,含糖16.52%的好收成。安达市为了扭转甜莱生产上的被动局面,责成糖厂专题研究地膜覆盖这一技术措施,终于为治理“双低”闯出了一条新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试验证明,在早春盖膜后,如晴天,地温平均比对照田增温2.6℃,5厘米土层达5.1℃,10厘米地温增值达5.3℃,地面最低温度平均增值1.5℃。这样,有效地防止早春低温对甜菜幼苗的危害。据试验:甜菜出苗比对照提前4天,出苗率提高27%,5月10日调查,覆膜的甜菜幼苗株高18.1厘米,较对照高2.7厘米,幼苗百株重2300克,比  相似文献   

6.
集安县地处东北长白山脚下,气温冷凉(年平均气温6.3℃)、无霜期短(145—150天)。花生经常遭受低温冷害,秕果多、产量低。 为了战胜低温冷害,夺取花生高产,我们在通沟村九队设置了三十亩地膜覆盖高产栽培试验田,取得了总产24,217斤,平均亩产807.2斤的好收成。现将丰产栽培技术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已被各地生产实践所证实。但是由于覆膜后,膜内温度高,带来高温烤苗的问题。据测当膜下地表温度在43℃以上,甜菜只要接触地膜3~5小时,即可被烤伤。吉林省白城地区4~5月份的气温变幅大,覆膜后又加大了地表温度差值。地膜覆盖膜下地表平均温度分别是:4月下旬最高42.6℃,最低-2.3℃,5月上旬最高57.8℃,最低1.9℃。覆膜地表平均温差45℃以上,超出了甜菜生长对温度要求的极限。如果膜下没有穴间,甜菜出苗后就接触地膜,极易出现冻害和高温烤苗,对保苗极为不利,但是膜下空间大,甜菜  相似文献   

8.
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和地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3年5~10月在内蒙古阿荣旗进行大田玉米膜下滴灌试验,测定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成熟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研究覆膜(滴灌)和裸地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地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覆膜条件下0~60 cm层土壤含水率高于常规裸地,玉米蜡熟期两种处理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玉米生育期内0~20 cm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高于播前土壤含水率,生育后期21~60 cm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播前土壤含水率。降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雨后土壤表层温度急剧下降,25 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下降相对缓慢;地膜覆盖对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增温效果明显,平均增温2℃左右,对玉米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灌浆期及玉米生育后期覆膜增温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我所于1985—1986年在所内外开展了大豆地膜覆盖试验——大豆稀、少、覆栽培法的研究工作。试验分为地膜覆盖和露地直播(对照,参考对照)密植栽培三个处理,供试品种为密枝1号和嫩丰11,三次重复,随机排列。研究结果表明,覆盖栽培,由于提高地温,(0—25cm平均地温比直播增温1.56—3.04℃)提前成熟9—14天。覆膜保墒节水,提高水的利用率,生育期水分生产效率比对照增加53.1—75.0%,对抗御干旱起到了卓有成效的作用。覆膜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有利于养分分解,苗期的碱解氮、速效磷分别比直播增加50.0%和14.9%。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协调大豆生长发育环境中的热量、水分、养分、气体的组合,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使大豆生长发育沿着最佳的生物轨道运转。经济产量每公顷达到2630.8—4317.0kg,比露地直播增产62.4—72.7%。  相似文献   

10.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是早熟、高产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地膜覆盖的增温保湿效应,为棉花的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特定的环境条件。它不仅加速了棉种的发芽出苗、花芽分化、现蕾,开花等生育进程,而且棉株的外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不同生育期内应对低温冷害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受典型的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影响,生育期内遭遇阶段性低温冷害现象频发,对产量影响很大。着重分析低温冷害的发生指标以及对大豆各生育阶段的影响程度,提出以预防为主的农艺防御措施,促熟增产,最大限度消除不利气候影响,保障大豆单产水平与总体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西北旱作大豆田不同地膜覆盖模式保墒增温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栽培是缓解干旱和春季低温等西北地区大豆生产制约因素的有效措施。为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在旱作大豆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中黄41为材料,选用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平铺、半膜覆盖平作4种覆盖播种模式,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模式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影响明显。大豆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全膜覆土平作和全膜平铺,显著高于半膜覆盖平作和露地平作;分枝期至结荚期,处理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更加明显,全膜覆土平作、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平铺处理的含水量分别为15.6%~16.8%、15.1%~17.1%和14.4%~16.3%,比露地平作高2.5~5.1个百分点,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2个百分点。苗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2.0~4.6℃,较露地平作高2.9~5.1℃;分枝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1.6~2.9℃,较露地平作高2.6~4.5℃;开花期,全膜双垄沟播土壤温度较半膜覆盖平作高0.9~2.3℃,较露地平作高3.5~5.2℃。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露地平作,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最高,较露地平作增产45.78%。可见,不同覆盖模式均可起到保墒增温增产效果,其中全膜双垄沟播实现了雨水的富集叠加利用,保墒、增温效果好,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地膜覆盖棉田,能增温保墒,促进棉花增产,已为科研和生产所证明。但对高温季节覆盖棉花根区的温度过高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甚少。为此1989年采用地膜秸秆两种,材料覆盖棉田,探讨其对棉花生育的影响。试验设露地、地膜覆盖、麦秸覆盖、地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土壤温度和产量的影响,以露地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秸秆带状覆盖4行(SM1)、秸秆带状覆盖5行(SM2)、黑膜覆盖(PM1)和白膜覆盖(PM2)共5个处理,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冬小麦土壤温度及产量相关指标的异同。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覆盖处理(SM1、SM2)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全生育期0~25 cm土层温度,返青期和灌浆期降温幅度最大,平均降温2.0 ℃;越冬期降温幅度最小,平均降温0.1 ℃;上层土壤(0~10 cm)的降温幅度大于下层土壤(15~25 cm),SM1降温效应大于SM2。地膜覆盖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成熟期增温幅度最大,较CK增加2.4 ℃;灌浆期5 cm土层降温幅度最大,降低1.8 ℃;无论增温还是降温,PM1效应均高于PM2。覆盖处理一天中,表层土壤温度以中午14:00变化最大,晚19:00次之,早7:00变化最小,且中午14:00均表现为降温效应;秸秆覆盖降温效应(4.9 ℃)大于地膜覆盖(0.8 ℃)。覆盖降低土壤有效积温,地膜覆盖有效积温显著高于秸秆覆盖。秸秆覆盖平均增产9.6%,SM2增产率高于SM1;地膜覆盖显著增产(20.8%),PM2增产率高于PM1。产量三要素中,穗粒数受温度影响最大,与各生育时期0~25 cm土层土壤温度、阶段土壤有效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土壤温度、土壤有效积温、产量、千粒重和穗数等,SM2处理更有利于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过去我们在大豆高产研究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是中、晚熟品种,这类品种丰产性虽较好,但叶片较肥大,生育繁茂,遮光严重,常易发生徒长倒伏、花荚脱落。在气象条件十分有利于生育的情况下、也出现过高产,但很不稳定。在与玉米间、混种的条件下,贪青、倒伏、减产更加严重。 东北地区无霜期短,气候冷冻,常有冷害发生,中、晚熟大豆往往受害减产。为了解决大豆对地力与光能利用的矛盾,增加大豆产量,1970—1978年进行了早熟高产大豆品  相似文献   

16.
大豆高产虽与栽培条件有关,但与当地的气象条件也是十分密切的,因为高产大豆对降水、日照、气温有一定数量的要求。通过高产大豆与气象条件的研究,进一步模拟丰产的气象条件,对创造大面积的大豆高产稳产田,具有现实意义。 一、材料的来源与产量的划分 本文所使用的品种除1973年的“吉林3号”外,都是“小金黄1号”,均属春大豆,常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6月分枝期,7月开花期,8月结荚鼓粒期,9月20日左右成熟,生育期130天左右。大豆生育期间为4—9月,其中6—8月为关键生育时期。选用  相似文献   

17.
黑色地膜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普通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栽培的比较,研究不同地膜对棉花各生育时期生理指标的影响,了解黑色地膜的增温、保墒、抑草能力,为应用推广提供依据。2015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4团10连一号地进行黑色地膜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地膜在增温促苗,增产增收方面不如白色地膜,但在抗旱保墒,抑制杂草生长方面优于白色地膜,故而可在杂草较多和较旱的棉田使用。  相似文献   

18.
提高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覆膜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9年在甘肃省东部黄土旱塬区进行了旱作大豆地膜覆盖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沟垄覆膜能够将农田集水与保墒结合为一体,可以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大豆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耗水强度.沟垄覆膜处理产量可达3279.8 kg·hm-2,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产量分别提高14.0%、41.9%;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2.8 kg·hm-2·mm-1,较常规平膜覆盖、露地种植分别提高19.6%、58.0%.沟垄覆膜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在大豆生育前期可以有效保持土壤水分,生育中后期可将深层土壤水分提到上层供大豆生长所需,是旱作区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半干旱区马铃薯黑膜覆盖增温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5,(3):150-152
为了探讨半干旱区地膜覆盖对马铃薯土壤的增温和增产效果,以‘定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露地低垄、覆膜低垄、覆膜高垄杀秧、覆膜高垄有秧4种方式研究了覆膜对马铃薯耕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作用,不同的覆膜起垄方式对土壤的增温效果不同,高垄有秧的土壤温度最高,达到14.01℃,高垄杀秧为13.49℃,低垄覆膜为12.63℃,对照低垄露地为11.80℃;覆膜高垄的产量显著高于低垄种植,其中覆膜高垄有秧产量达2 176 kg/667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鸭跖草生物学特性及与大豆竞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鸭跖草生长发育规律及与大豆竞争关系,鸭跖草出苗始期为5月上旬,高峰期为5月中下旬,鸭跖草营养生长的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出苗的最适深度在5cm以上,20cm无出苗。鸭跖草随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和与大豆竞争逐渐明显。鸭跖草竞争致使大豆减产,两年结果经SSR检验,每m^240株产量差异显著,减产17.7%—35.1%。回归方程为y=3.7158 0.6481x,r=0.97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