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显庭 《中国茶叶》2000,22(3):17-17
谷城是一个山区县,80%是山地。为探索一种适应山区坡地种茶的新方法、新技术,加速山区茶园建设,从1988年起,笔者在该县五山镇进行了坡地植茶试验和实践,在现行种植技术的基础上探索出了坡地茶园“反梯种植”技术,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现行茶园密植技术在坡地应用的局限性 密植茶园的兴起,是茶叶种植技术的革新。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早成园、早投产,而且成国后能全部免耕,既节省了劳力,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但这种种植方法只适用于平坦地带,应用到山坡地,则只能通过修筑梯地,在梯面密植。这样,不仅在建园时需要投入…  相似文献   

2.
中耕是秋冬季茶园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茶园土壤经过一年的踩踏,土壤板结,吸水吸肥能力差。所以该作业不仅劳动强度大,且资金投入也较大;人工中耕用工数一般要占全年用工数20%。实行茶园中耕机械化,不仅大幅度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茶叶产量。1 茶园中耕机械化的作用效益。1.1 节省成本,ZGJ—150型茶园中耕机在临安市青山镇坎头村、昌化镇云浪村试验,人工中耕每667m2工本费70元,中耕机中耕平均每667m2包括人工工资、消耗柴油、机油、机器折旧总成成本16.50元,比人工中耕667m2节育成本53.50元,中…  相似文献   

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够较好地说明土壤的供肥容量以及保肥能力。笔者对湖南省主要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部分相关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评价该省茶园土壤肥力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试验采集了湖南省主要茶场68个茶园土样,采样深度,点样为0~30cm,剖面样为剖面层次中的表土层。测定项目,阳离子交换量采用EDTA-铵盐快速法,有机质含量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反映土壤酸度的代换性铝、氢用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与pH_水电位  相似文献   

4.
山地封行茶园打穴施肥困难,而撒施虽然方便,但又顾虑会损失肥效。到底那种方法更合理有效?我所于1991年至1992年在本所山地茶园进行了不同化肥种类与不同施肥方法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设计试验地安排在本所缓被山地梯层茶园,海拔高度121m,土壤类型为红泥土,肥力中等一致.茶园定植于1985年春,品种为福鼎大毫茶无性扦插苗,栽植规格为100cm宽畦植双行,丛行距为40X40cm,丛值两株,工作沟留60cm,1987年底完成三次定型修剪,采摘方法春茶留一叶,夏秋荣国鱼叶,其他管理同本场大面积茶园。四个处理两次重复,追肥…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业的大好形势,近来各地对垦辟茶园已形成高潮。据初步调查,很多地区所开的新茶园符合高质量标准的并不多。有的是顺坡种植,有的用芒箕草皮砌迭梯壁,没有筑梯埂,台面不等高,翻土不够深,不开排蓄水沟,加之管理粗放,结果是梯壁不牢固,水土、肥分  相似文献   

6.
在0~3次中耕条件下研究了中耕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次中耕降低了0~20cm耕层土壤水分含量,玉米生育后期0~10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免中耕处理平均值高于其它处理;收获期10~20cm土壤容重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子粒形成期、乳熟期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其中各时期免中耕土壤容重最大。中耕对土壤孔隙度数量、比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中耕降低了脲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及转化酶的活性。少中耕有增产的趋势,并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从建园开始,狠抓土,肥,种、保等有效措施的协调配套,特别是茶园不施无机化肥,不喷化学农药,病虫发生后,坚持用生物农药、土农药和人工防治为主,取得了明显民效。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我县湘波乡茶场,于1965年建场,共发展茶园370亩,其中常年投产茶园300亩,良种幼茶47亩。该场由于大部分茶园是大搞群众运动开荒种植的,建园标准低,茶园耕作层浅,土壤肥力低。1980年,土壤普查速效 N、P、K 分别为42.6、2.2、56.6ppm。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给茶树生长造成了“先天不足”的后果。加上过来茶场吃大锅饭,茶园管理粗放。历年单产低,收入少,到1980年,平均亩产只有149.8斤,每亩收入214元。部分  相似文献   

10.
张亚莲 《茶叶通讯》1990,(2):14-16,61
土壤免耕是六十到七十年代引起世界范围重视的新的耕法。现在许多国家正在进行广泛的试验和研究,并在生产上积极推广。据报导1965年美国应用免耕法的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十四分之一,1977年已发展到占总面积的七分之一。东非提出的成龄茶园免耕方也已在许多热带国家茶园相继得到了推广。贵州省湄潭茶叶研究所自五十年代末期起,通过多年的生产与实践,总结出了茶树密植免耕栽培技术,推广到一些地方,如贵州黎平、四川铜梁、福建福鼎等地均取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红壤成年条栽茶园免(少)耕的技术效应。八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免(少)耕能增加茶叶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具有很好的生物效应。免耕与常规耕作比较,平均增产10.2%,纯收入增加15.98%;在100×20×60cm~3土体内的茶树根系总量(含吸收根、输导报)多1.2倍,其中吸收根多1.8倍,有利于茶树水肥的吸收。免耕还具有较好的水热效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水土保持能力加强,土壤冲刷量仅为常现耕作的17.3%。  相似文献   

12.
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实践证明,有机肥料对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大量使用化肥,使得农民逐渐忽视了有机肥料的应用,造成了土壤酸化、土壤板结、耕层变浅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利用有机肥料资源,变废为宝,已成为建设生态茶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茶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达到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目的,同时对提高茶农施用有机肥的意识,促进我市有机茶园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2004年我站依据省农业厅土肥站的安排,在武夷镇天心村田场茶山安排茶园施用有机肥试验示范,示范面积6.7hm^2,取得一定的示范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山地封行茶园打穴施肥困难,减轻劳动强度,节约施肥用工,提高施肥效果,笔者于1991年和1992年在福建省福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山地茶园进行了两年的追肥撒施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试验茶园为缓坡山地梯层的双行密植茶园,土壤红泥土,pH值5.1,肥力中等.茶树为1985年春定植的无性系福鼎大毫品种,栽植规格大行距100cm,小行距和丛行距均为40cm,每丛植两株,1987年底完成三次定型修剪,采摘方法春茶留一叶,夏秋茶留鱼叶.  相似文献   

14.
湖南茶园土壤养分调查与丰缺指标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告报告:(1)湖南茶园土壤养分状况;(2)高、中、低产茶园土壤养分水平;(3)不同成土母质茶园土壤养分特点;(4)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与产量的关系;(5)湖南茶园土壤的的养分丰缺指标。最后对本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15.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0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深松的土壤耕层0~40 cm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0.4个百分点;土壤耕层15~25 cm田间持水量比对照高出21.7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 556 kg/hm2。  相似文献   

16.
选用阳光集团生产的腐殖酸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于芥菜,探讨其对芥菜产量和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芥菜施用腐殖酸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芥菜的生长、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影响明显。施用该肥的产量比不施肥(CK)极显著增产,比等养分的单质肥处理显著增产,同常规施肥相当;同时该肥能缓冲土壤的酸碱变化,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增强土壤供肥保肥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磷有效性和溶磷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海南省白沙县龙眼园(LO)和由龙眼园转化的有机茶园(OTP)、传统无机茶园(CTP)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phoD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土壤速效磷与phoD功能微生物和酸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龙眼园转换成无机茶园后,在0~10 cm土层,pH、总氮(TN)、总磷(TP)、速效钾(AK)和有机碳(SOC)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在10~20 cm土层,pH、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碳(SOC)含量也显著降低。在0~1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AP)含量在龙眼转化成有机茶园和无机茶园后分别降低了16%和71%。在10~20 cm土层,有机茶园土壤速效磷(AP)提高了56%,而无机茶园的速效磷(AP)含量降低了65%。相似性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了土壤phoD微生物群落结构。但是,土层深度并没有改变phoD微生物群落结构。RDA分析表明,土壤pH、总钾(TK)、速效钾(AK)和硝态氮(NO3--N)是驱动phoD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速效磷(AP)含量与phoD功能微生物密切相关,其中Betaproteobacteria在调控土壤磷的有效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眼园转化成茶园改变了phoD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降低了有机茶园土壤总磷(TP)和无机茶园土壤有效磷(AP)含量。与无机茶园相比,有机管理可以提高土壤速效磷(AP)含量。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本条件,它与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形成关系十分密切。以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土壤和茶叶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土壤(0~20β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氮磷钾(NPK)养分和一芽二叶晒青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7种多酚类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古茶园土壤含水率与现代茶园相比提高了15.23%~46.82%,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古茶园土壤的CEC、SOM、总氮(TN)、总磷(TP)和有效磷(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现代茶园(或小茶林);各茶山古茶园和现代台地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及多酚类单体物质含量虽然不一致,但古茶树茶叶酚氨比为6.75~12.28,明显低于现代茶园茶叶的9.98~15.25;各茶园茶叶中5种儿茶素含量的高低依次为:ECG>EGCG>EC>EGC>C,并且古茶园和现代茶园(或小茶林)茶叶的ECG和EGCG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仅在古茶树茶叶中检测到没食子酸(GA)。古茶园栽培模式有利于防止茶园土壤酸化、降低茶园光照强度、提高茶园土壤含水率、促进茶园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利用,有利于茶叶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我市茶园面积14万亩,产茶1万吨,是我省茶叶五大基地县之一。但由于开垦不合理及管理不善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水土流失面积6万多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4%。严重影响茶业生产的发展。我们于1995年到1997年,开展了茶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旨在探索保持茶园水土的办法,提高茶园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达到茶叶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地概况试验茶园选定在城北办事处前进村4号茶山,面积16.26亩,茶树主要品种是福安菜茶、福云六号,单行双株种植,1976年定植,茶园多…  相似文献   

20.
茶树专用生物活性有机肥富含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镁、硫等多种营养元素及活性有机质等,为探索茶树专用生物活性有机肥在幼龄茶园的施用效果,笔者在德清和绍兴等地进行了不同树龄茶园和不同种植类型茶园施用活性肥对茶叶产量的影响的研究。1材料和方法试验时间和地.久:该肥效对比试验1996年9月~1998年10月在德清、绍兴两地进行。试验肥料:以“百禾福”茶树专用生物活性有机肥(以下简称活性肥)作为试验肥料。试验茶国:幼龄茶园为3年生龙井43茶园,成龄茶园为12年生龙井43茶园。试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幼龄和成龄茶园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