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豆属(Glycine)包括288个以上的种和亚种,常分成Glycine和Soia两个亚属。我国Soja亚属有三个种,即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半野生大豆(G.gracilis Skr.)和栽培大豆[G.max(L.)Merr],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豆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野生大豆是大豆属中唯一能和栽培大豆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10品系、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 Skv.)11品系、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Merril)46品种(系)和5个杂种后代为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了大豆体细胞组织再生植株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器官分化和体细胞胚两种不同方式再生完整大豆植株。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解析野生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特异性,应用RT-PCR方法从即墨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中扩增出胰蛋白酶抑制剂两种编码基因Kunitz型(KTI,654 bp)及Bowman-Birk型(BBI,357 bp)的基因全长序列,并对两个基因序列做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登录到Gen Bank Accession No.AB112031.1和Accession No.AB081833.1并进行同源性鉴定,证明这两个基因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家族中的成员。结果表明:即墨野生大豆的KTI基因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No.AB308134.1)、大豆(Glycine max,No.EF541136.1)的KTI基因序列同源性都为99%,具有6个保守基序;BBI基因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No.AB081834.1)、大豆(Glycine max,NM_001250058.3)BBI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具有5个保守基序,通过二级、三级结构分析发现与栽培大豆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黑龙江省高皂甙种质资源,采用酶标仪比色法分别检测了黑龙江省15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55份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皂甙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皂甙含量有明显遗传差异,变幅为1156.97~3977.84 μg·g-1.栽培大豆的皂甙含量高于野生大豆,筛选出高皂甙含量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1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3份.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垦利县野生大豆(Glycine soja)ZYD 03262及栽培大豆(Glycine max)鲁豆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不同NaCl浓度(0,50,100,150,200 mmol.L-1)处理下叶绿素及光合特性的差异,探讨了野生大豆对NaCl胁迫的耐受机理。结果表明: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野生大豆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气孔限制值(Ls)均高于栽培大豆,气孔导度(Ci)低于栽培大豆。综合分析表明:在盐胁迫浓度较低时,主要表现为气孔限制,刺激引起了气孔的张开;在盐胁迫浓度较高时,主要为非气孔限制,引起渗透胁迫,导致部分气孔关闭。NaCl胁迫对栽培大豆叶绿素及光合特性的抑制均大于野生大豆,说明野生大豆植株能有效地避免过多Na+进入叶片光合组织,这是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更抗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引进的78份多年生野生大豆为材料,在上海繁殖时,观察了形态性状、测定其叶片中大豆苷元及染料木素的含量,旨在明确变异范围和特点,筛选优异材料,为多年生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供试的多年生野生大豆中,Glycine falcata种有5份材料表现较好;Glycine tabacina种有9份材料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的含量最高.根据形态性状和大豆叶片异黄酮含量的综合表现,发现Glycine falcata种是异黄酮含量较高的优异多年生野生大豆资源.  相似文献   

7.
从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5个菌系中筛选出7个对大豆致瘤效果较好的菌系。找出了大豆结瘤较好的条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1553个基因型做了引瘤实验,从中筛选出94个结瘤基因型。从瘤组织中诱导出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鉴定证明,上述瘤来源的愈伤组织中有一部分含有胭脂碱。它们分属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成功地实现了基因转移。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缘野生植物,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较强等特点,是开展大豆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同时,考察野生大豆的自然分布,类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对研究大豆的起源、进化和分类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野生大豆资源的搜集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都在大力搜集野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其创新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燕  赵秋  刘澍才 《杂粮作物》2004,24(3):182-183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在辽宁省不同农业生态区均有分布.辽宁野生大豆资源已入国家基因库保存有1 248份,占全国野生大豆种质总贮量6 500份的19%,占世界野生大豆种质贮量的17%.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荚和多抗逆等特点.辽宁省野生大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野生大豆丰富的遗传种质基础,进行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可实现基因重组,拓宽大豆的遗传背景,创造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大豆属Glycine植物的一般概况,本文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大豆属的分类情况。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我国大豆属植物的考察,了解了大豆属植物的四个种,即烟豆 Glycine tabacina,多毛豆G.tomentella,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本文对大豆属植物做了描述。 最后,讨论了细茎大豆G.gracilis.和野生大豆G.soja的分类问题。我们赞同王金陵(1958)的意见,即G.gracilis不应看做是Glycine属的一个种,它是半栽培型大豆,属于栽培大豆G.max种。G.soja的植物学分类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并予以分类。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豆(Glycine.soja)抗锈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份,其余均为感病资源.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在辽宁省不同农业生态区均有分布.野生大豆具有高蛋白、多花荚和多抗逆等特点.辽宁省野生大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野生大豆丰富的遗传种质基础,进行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种间杂交,可实现基因重组,拓宽大豆的遗传背景,创造大豆新种质.近年来由于垦荒、放牧、修建基础设施和开发旅游业等人为活动,以及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野生大豆的生存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野生大豆资源的原位保护或原生境保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雄配子体的发育和同步性及精子发生进行了比较研究。大豆和野生大豆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是属于同时型的,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花粉粒的发育在同一花药中基本上是同步的,在同花中九个连体花药的花粉粒的发育也基本上是同步的,而单个花药中花药粉粒的发育要稍落后于九个连体花药中的花粉粒。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和花粉粒中形成的,即二、三细胞型;野生大豆的两个精子是在花粉管中形成的即二细胞型。本文讨论了这两种植物精子发生途径的类型及分类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根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金剑  刘晓冰  王光华 《大豆科学》2002,21(3):223-227
从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与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根系的区别,根系生长与产量关系。不同特性大豆根系性状的比较,根系生理生化特性,根系遗传及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对大豆根系的影响6个方面比较详细地概括了大豆根系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根据栽培大豆(Glycine max)△'-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基因的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直接扩增的方法从野生大豆中克隆到了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的同源基因,命名为GsP5CS.GsP5CS最大开放阅读框为2148bp,编码含有71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77.9 kDa的蛋白,预测等电点6.21.亲疏水性分析显示,GsP5CS含有连续的亲水片断.序列分析显示,GsP5CS与栽培大豆(Glycine max)、飞蛾豆(Vigna aconitifolia)、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等植物的△'-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基因高度同源,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87%、87%、86%;75%、74%、72%.根据野生大豆与这8种植物的P5CS基因序列相似性所建立的进化树,显示与传统的分类地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大豆属Glycine包括有两个亚属:大豆亚属(译者拟译名)Glycine和黄豆亚属Soja。大豆亚属包括有6个“种”,原产于澳大利亚、其中有两个在中国台湾省和南太平洋的若干岛屿上亦有发现。黄豆亚属包括有栽培种大豆G.max和野生大豆G.soja。野生大豆原产中国、苏联、朝鲜和日本。细胞学、形态学以及种子蛋白质的研究指出野生大豆G.soja是栽培种大豆G.max的野生祖先。语言学、地理学和历史上的证据,明确指出中国北部的东半部是大豆的发生和形成的区域,其时间大体上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以后才普及到东南亚国家。于公元十六世纪初期,欧洲由旅行家知道有大豆产品。一直到1712年有关大豆栽培的详细知识才传入欧洲。于1804年初在北美初见。现在美国收集大豆品种资源约有7181份,包括有驯化的栽培品种,外国的饲料作物,植物引种材料,野生大豆,多年生大豆和遗传材料,其中有类型、分离系,细胞学材料以及性状连锁等特殊材料。在这些材料中,植物育种家和农艺学家在改进展济性状的同时,测定了大约有90个特殊的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7.
大豆子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苗以农 《大豆科学》1989,8(2):153-158
本文选用大豆属Skja亚属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和野生大豆(G.Soja)以及中间型(G. gracilis)为材料,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子叶细胞伸展发育时期的超微结构特征,发现了蛋白体形成方式的差异。栽培大豆(品种Harosoy)子叶细胞蛋白体以中心单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而且其合成蛋白质的运输以内质网囊泡为主。野生大豆(Jw93—1,Jw98—2)子叶细胞蛋白体以边缘多点式聚集贮藏蛋白质,其合成蛋白质以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运输至蛋白体内。  相似文献   

18.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at Zucc..)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及与中国毗邻的苏联远东地区,而以中国分布为最广。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日本等都进行了野生大豆的考察和搜集,美国则派出著名大豆专家伯纳德(R.L.Bernard)到日本和南朝鲜进行了考察搜集。在此之后做了某些观察研究,福井等 (1978a,1978b)就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及少量中国东北的野生大豆进行了生育期及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中国野生大豆考察组(1983)介绍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类型、生存环  相似文献   

19.
大豆基因转移高蛋白受体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致瘤,从大豆属三个种的蛋白质含量不同的627份种质资源中,筛选出致瘤材料223份。其中蛋白质含量在43.00—45.52%的栽培大豆(Glycine max)品种4份;蛋白质含量在44.00—49.55%的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类型23份;蛋白质含量在48.00—51.79%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类型19份。通过组织培养,从瘤组织中得到了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检测表明,3个种的大豆瘤来源的部分愈伤组织含有T—DNA。并通过液体培养,建立了含T—DNA的细胞系。现已培养50多代,胭脂碱合成酶基因仍然稳定地整合在大豆基因组中,其染色体数为2n=40,表明是含T—DNA的稳定的细胞系。为基因转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T_1质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的载体功能是通过擦伤感染致瘤的过程进入植物细胞来实现的,因此,通过致瘤反应筛选出理想的受体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对大豆属的致瘤反应曾作过一些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大豆的丰富资源,选育出高蛋白品种,我们进行了基因转移的高蛋白受体系统的研究,本文报道这些研究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大豆原产我国,其野生类型(Glycine soja)资源在我国极为丰富,而且分布广。野生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有些还具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抗逆性。因此,近年来各国十分重视野生大豆在育种中的利用,认为:通过栽培种与野生种的种间杂交,是培育高蛋白质含量或某些抗逆性强的品种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根据前人试验,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后代,在主要农艺性状方面,强烈的倾向野生亲本,很难直接应用于生产。为了解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