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北宋时期,频频发生的蝗灾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破坏农业生产、引发饥荒问题、造成社会动乱等等,治蝗也成为北宋历代政府都要面临的一大难题。北宋神宗一朝在总结和借鉴前人治蝗措施的基础上,出台捕蝗诏令指导治理蝗灾,这一诏令切实改善了治蝗效果,并给后世治理蝗灾留下了宝贵经验。本文首先考察了北宋时期蝗灾的概况,进而聚焦神宗朝论述了北宋蝗灾引发的经济危害和社会问题,最后探讨了神宗朝的治蝗措施。  相似文献   

2.
明代山东蝗灾频繁肆虐,危害极大,但各方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抗灾救荒。蝗灾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五项:及时上报灾情;捕杀蝗虫;掘蝗种,捕蝗蝻;免田租,减税粮;赈济饥民,招抚流民。蝗灾的应对措施有效降低了蝗灾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蝗虫是为害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人民在与蝗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通过治蝗书籍得以保存与传播。《捕蝗图说》作为一本治蝗专著,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治蝗方法,方便百姓阅读理解,有利于民间流传,更具实用价值。此书现存有:咸丰六年、七年刻本,同治八年、十一年刻本,光绪元年、十七年刻本。清代蝗灾频发,且书中所载治蝗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旨在实用,或是此书版本较多的原因之一。清咸丰六年刻本由钱炘和的序、捕蝗图式十二幅和捕蝗要说二十则组成,书中记载了捕蝗除蝻之法,以及治蝗前和治蝗时的相关事宜,对治理蝗虫灾害,确保粮食丰收,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书是总结先人经验智慧所得,整理蝗灾文献,了解治蝗之法,于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区蝗灾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草原广阔,多为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由于受环境的影响,蝗灾频发。笔者简要综述了影响蝗虫发生的各种因子,总结了目前防蝗治蝗工作中的几种主要方法,包括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提出防蝗治蝗工作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方针,发展和改善监测预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赛里木湖高海拔草原属高山草甸草原,长期以来一直是蝗灾的重灾区。通过饲喂鸡、鸭,在赛里木湖高海拔草原开展生物治蝗,尝试能否在治蝗、经济  相似文献   

6.
蝗虫灾害物理防治发展及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治蝗产生了针对蝗虫生理特性的无毒害化治理效果。负压气流吸入式灭蝗实现了对草原蝗虫无害化治理和蝗虫资源在家禽饲料方面的利用;针对蝗虫的群体性趋光行为,光电诱导捕集蝗虫技术已获取相关的发明专利,并逐步与机械化捕集治蝗技术相结合;微波、射线等辐射技术,利用高能电磁波谱对生物体的聚热致死效应,逐步应用于对蝗灾的防治。物理治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品质安全,必将成为蝗灾治理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7.
金城 《农业考古》2019,(4):126-131
北宋前期蝗灾频频,但常伴有“蝗不为灾”现象,真宗朝以后这种现象消失,南宋时期,仅高宗朝出现过两次。随着宋人对蝗虫生活习性不断深入认识,宋代朝廷一方面保留了蝗虫的祭祀活动,但破除蝗虫的神性;另一方面,在治理蝗灾的政策上,朝廷采取务实的治蝗灭蝗态度,将蝗灾治理推向了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1飞蝗现状该市有二类蝗区(一般)9个,即花园湖蝗区、方  相似文献   

9.
《新农业》2017,(17)
纵观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蝗灾作为我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面积之广,危害农作物之严重,甚至超过水旱灾害。通过研究发现蝗灾的发生也是受到一定的自然环境支配的,反过来蝗灾的发生和人们治蝗的行为又会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本文即致力于探讨蝗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蝗虫发生危害、监测预警、防控管理、技术研究、宣传培训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澳大利亚灾蝗委员会的工作独立性强,日常与各州治蝗机构、农场主保持紧密联系,了解各州蝗虫的发生危害情况.明确蝗灾防控属政府行为,蝗灾防控实行项目化管理.澳大利亚在蝗灾防控的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科学、高效的做法,以及先进监测技术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等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
蝗虫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业害虫,在解放前它和水灾、旱灾形成了河南的三大自然灾害,有时蝗灾比水、旱两灾还要严重,明朝徐光启就曾說过:“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馬毛幡帜曾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再加之一切反动派残酷压迫剝削,魚肉人民、蝗灾之慘可以郭敦的詩为証:“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去年拖欠鬻男女,今岁科征向誰說,官朝醉臥闻不闻,叹息回头望京闕”。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領导下。我省設置了治蝗領导机构,把治蝗政策技术交給广大群众,依靠集体經济的优越性,在蝗区有組織有計划的开展治蝗  相似文献   

12.
郝文 《农业考古》2012,(1):290-292
明朝山东的蝗灾概况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提到:"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其害犹惨,过于水旱也。"(1)可见水、旱、蝗三灾最为频繁,对人类影响也最为严重。《明实录》中关于灾害记载总共有132次,水灾68次,占一多半;旱灾41次,仅次于水灾;蝗灾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蝗虫天敌——粉红椋鸟对新疆草原蝗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出巴里坤县草原"招鸟治蝗"措施的优越性,提倡全区草原系统工作者大力开展生物治蝗,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促进新疆畜牧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倪根金 《农业考古》2005,(3):195-204
相当长的时间以来,热心于中国蝗史研究的历史学者一直把目光集中在内地,菟集史料,探赜索隐,初步勾画出历史时期我国内地蝗灾和治蝗的基本脉络。然而,对边疆地区却重视不够,少有关注,尤其是雪域高原——西藏的蝗灾几乎所有的研究论著均无涉及,给人以青藏高原古代无蝗灾之错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蝗虫综合治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本文从生态治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机械防治、人工防治、农业防治、现代生物技术的利用等7个方面综述了近些年来我国在蝗灾治理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并对蝗虫的综合治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4方面的治蝗对策。  相似文献   

16.
蝗虫与水、旱并称为滁州市农业三大自然灾害.建国以来,尤其是1959年确立"改治并举、根除蝗虫"的治蝗方针后,该市实施水利建设和围田垦荒等措施,大力改造蝗区,降低蝗虫密度,蝗虫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蝗灾发生频次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民国存在的三十八年间,自然灾害频发,其中蝗灾最为严重,其发生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分布空间之广,社会危害之严重为历代所罕见。基于此,国民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灭蝗运动,由于民国处于新旧社会转型期,受西方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民间团体,尤其是一些有留学背景的植保专家组成的科学团体,更是积极投身于治蝗运动,为近代中国开启科学治蝗的道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唐代蝗灾严重,"灾异天谴"说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拥有很大的市场。统治者在面对蝗害时,采取了"祷祈"之法,当然,皇帝也通过下罪己诏,以正仓、义仓进行赈贷,并遣使者进行慰问,令灾区政府收葬死者,为受灾农民发放种子等措施来救助灾民。佛教文献中有专门预防、消除蝗害的咒语。另外,当时出现了生态灭蝗的现象。唐代的捕蝗方法主要有,焚瘗之法,遣使者捕蝗,出赏钱鼓励民众参与捕蝗。姚崇灭蝗的功绩及焚瘗之法的有效性值得商榷,不过此次捕蝗为后世提供了治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南大港管理区是河北省历史上有名的沿海蝗区,也是近年的蝗灾发生最为严重的区域。经过采取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蝗区生态改造等多措并举的治理,有效的控制了蝗灾。现将我们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历史上是东亚飞蝗发生基地之一,渤海湾沿海蝗区、微山湖滨湖蝗区、鲁西南内涝蝗区、黄河滩等河泛蝗区,曾是全国闻名的大蝗区。解放前在反动政府统治下,蝗灾同旱涝灾害交替发生,给广大劳动人造成深重的灾难。据史籍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蝗灾平均每一、二年一次小发生,三、五年一次大发生。蝗虫跟水旱灾害有密切联系,往往是水、旱、蝗灾并发或循环交错发生。据《明史五行志》记载,自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起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止,山东连续大旱,蝗灾严重,几乎各县都有人相食的情形。《菏泽县志》记载:“崇祯十三年(公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