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猕猴桃切片微波真空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提高水果干燥效率、干制品质量和降低干燥能耗,以猕猴桃切片为对象,进行了微波真空干燥试验。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微波功率、物料厚度、干燥室压力对猕猴桃切片干燥特性的影响。通过3因素5水平的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分析了微波功率、物料厚度、干燥室压力与猕猴桃切片干制品复水率、叶绿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及单位耗电量的关系,建立了各指标与试验因素间的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多目标非线性优化方法,确定了猕猴桃切片微波真空干燥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6.54 W/g、切片厚度为6.16 mm、干燥室压力为76.8 Pa的条件下,微波真空干燥猕猴桃切片的能耗最低,同时干制品质量也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农产品低湿节能干燥,分析了典型转轮除湿干燥模式,基于能耗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开展转轮热泵联合除湿干燥系统优化设计与试验研究,研制出转轮除湿热泵干燥机。为了检验并提高转轮除湿热泵干燥机的作业性能,该文以杏鲍菇为研究对象,以降低杏鲍菇色差、除湿能耗比,提高复水性为目标,运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理论,对再生温度、干燥温度、转换点相对湿度影响其干燥品质与能耗的因素开展响应面试验。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响应面模型,结合四维渲染图分析了上述3个考察指标受3个试验因素取值变化的影响机制,同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3个模型的R2均大于0.98,试验因素对干燥品质及能耗有较大影响,当再生温度87℃,干燥温度50℃,转换点相对湿度45%时,杏鲍菇复水比4.028,色差22.89,除湿能耗比(specific power consumption,SPC)2 633 k J/kg,与预测绝对值误差均低于6个百分点。该研究为转轮除湿热泵干燥设备的设计及干燥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杏鲍菇渗透脱水联合隧道式微波干燥工艺,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分析了浸渍时间、微波功率和传送速度对产品的复水率、亮度L*、多糖保持率和单位脱水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时间、微波功率和传送速度对产品的复水率、亮度L*和多糖保持率均影响显著,但单位脱水能耗受浸渍时间影响显著,受微波功率和传送速度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由试验数据推导二次回归模型并对变量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到优化的联合干燥工艺条件:浸渍时间128 min,微波功率7.2 W·g-1,传送速度480 r·min-1。研究结果为杏鲍菇渗透脱水联合隧道式微波干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脉冲电场预处理胡萝卜片微波干燥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考察脉冲电场预处理对胡萝卜片微波干燥特性的影响,以胡萝卜片微波干燥单位时间降水率和复水率作为试验指标,设计了4因素(脉冲频率、电场强度、微波功率密度和切片厚度)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得出经预处理后胡萝卜片微波干燥失水速率曲线。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预处理后胡萝卜片微波干燥动力学方程和各指标回归方程,并对指标进行了综合优化。结果表明:经脉冲电场预处理后胡萝卜片微波干燥动力学方程分段适用Page模型;脉冲频率和电场强度对胡萝卜片微波干燥单位时间降水率影响显著;脉冲频率对复水率影响显著,电场强度对复水率影响不显著;最优工艺组合为脉冲频率30 Hz、电场强度2.0 kV/cm、微波功率密度1.0 W/g和切片厚度4.0 mm;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胡萝卜片单位时间降水率和复水率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香菜微波干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提高蔬菜干制品质为目的,考察干燥因素对香菜微波干燥生产率及其品质的影响,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干燥功率、物料层厚度及排湿风速对香菜微波干燥特性及干制香菜品质和能耗的影响,利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确定香菜微波干燥最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不同微波干燥参数对香菜微波干燥特性和干制品质及能耗有不同的影响,风速对物料干燥速率、香菜干制品的品质指标影响最大,物料脱水过程主要处于恒速阶段,微波干燥功率为1.125W/g,物料层厚度为1.5cm,风速为60m/min时,可确保香菜干燥后的食用价值且便于储存,而且能耗较低。  相似文献   

6.
微波干燥胡萝卜片工艺试验研究(简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胡萝卜片微波干燥功率与切片厚度失水特性试验,获得胡萝卜片微波干燥失水特性;进行了3因子(发射功率、切片厚度、缓苏时间)4指标(品质质量、复水比、单位时间降水率与单位耗电量)的二次正变回归试验,得出各指标的回归方程,并对3因子对4指标影响的显著性分析,以获取因子对指标最优化;采用了非线性规划对各指标进行目标优化,得出各目标函数的发射功率、切片厚度、缓苏时间的最优组合;通过固定在综合优化点上,进行降维处理后,分析说明各因子与品质质量、复水比、单位时间降水率与单位能耗量之间的关系,以供生产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片热泵-微波联合干燥工艺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罗非鱼片热泵-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参数。分别以干燥能耗和产品复水率为试验指标,以热泵干燥温度、转换点含水率、微波功率3因素为自变量,设计3因素3水平组合响应面分析试验,得出干燥能耗和产品复水率随热泵干燥温度、联合干燥转换点含水率和微波干燥功率变化的回归模型。三组验证试验的试验值与相应模型预测值的误差绝对值均小于5%。基于能耗最小的优化参数为:热泵干燥温度为34.34℃,转换点含水率为42.12%,微波功率为131.69 W;基于复水率最大的优化参数为:热泵干燥温度为33.87℃,转换点含水率为30%,微波功率为201.43 W。以热泵-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参数组合(干燥温度为35℃,转换点含水率为39%,微波干燥功率取微波炉功率档252 W)进行试验,并与相同工况(温度和风速)热泵干燥试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热泵-微波联合干燥时间比热泵干燥时间缩短了2/3;热泵-微波联合干燥罗非鱼片复水40 min,复水率达到57.40%,比热泵干燥的复水率(39.16%)增加46.5%。该文为热泵—微波联合干燥罗非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微波干制南瓜片干燥规律及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进行了微波干燥南瓜片干燥脱水与耗电试验,获得微波干燥南瓜片失水特性及耗电特性,并建立了微波干燥南瓜片干燥模型;进行了4因素4指标的二次正交回归试验,得出各指标(外观质量、复水系数、单位时间降水率及单位耗电量)的回归方程,采用了非线性规划对各指标进行目标优化,得出各目标函数的发射功率、切片厚度、前期时间、缓苏时间的最优组合,并对4因素对4指标影响的显著性分析、参数综合优化,提出了参数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9.
小麦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针对小麦热风干燥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微波试验装置,通过选择不同的干燥功率、物料铺放厚度及排湿风速,研究了小麦微波干燥特性及其对干后品质和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微波干燥主要处于恒速阶段,微波干燥对小麦品质有显著的影响,小麦籽粒的发芽率和SDS沉降值对微波处理的反应比较敏感,可以作为小麦热损伤的指标和小麦品质变化的检测指标,小麦微波干燥能耗主要受排湿风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真空微波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杏鲍菇在真空微波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真空微波干燥试验,获得了不同真空度(-50、-70、-85kPa)、微波功率(250、750、1250W)及装载量(50、100和150g)对杏鲍菇真空微波干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真空微波干燥过程符合Page方程(P<0.05),该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杏鲍菇在真空微波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和失水速率。本研究为杏鲍菇真空微波干燥过程的优化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双孢菇微波冷冻干燥特性及干燥品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获得干燥时间短、产品质量高的蘑菇制品,采用微波冷冻干燥技术对双孢菇进行干燥处理,研究其在不同微波比功率(0.25,0.5,0.75 W/g)和系统压强(50,100,150 Pa)下的干燥曲线、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复水比、收缩率、白度、维生素C保存率、能耗及基于模糊数学推理法下感官评定的变化规律;通过非线性拟合建立了适用于双孢菇微波冷冻干燥的数学模型;基于干燥能耗、干燥时间及部分品质指标对不同条件下双孢菇微波冷冻干燥过程进行加权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微波比功率对干燥速率及干制品物理品质指标影响比对其他指标的影响更显著(P0.05);系统压强对干制品营养含量指标、干燥能耗以及感官评定的影响比对干燥特性的影响显著(P0.05);采用Henderson and Pabis模型能够准确(R20.9)描述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双孢菇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10-10 m2/s数量级且受微波比功率影响更明显(P0.05);微波比功率和系统压强过高会造成双孢菇干制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当微波比功率和系统压强分别为0.25 W/g和100 Pa时双孢菇微波冷冻干燥的综合评分值最高为0.67847,该条件较适合应用于双孢菇微波冷冻干燥中。研究探索了不同微波冷冻干燥条件下双孢菇干燥及品质特性的变化规律,为双孢菇微波冷冻干燥较优工艺参数组合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的物理和感观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微波真空干燥是一项新兴食品干燥技术。进行了扇贝柱的微波真空干燥试验,研究了微波真空干燥参数对扇贝柱物理和感观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传统的自然干燥和热风干燥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微波功率和真空度组合对扇贝柱的物理和感观特性有明显影响,在微波功率和真空度为3 W/g和0.090 MPa时,干燥扇贝柱具有良好的色泽及表面质量,仅需30 min即可达到20%湿基含水率,收缩率和复水率与自然干燥扇贝柱相近;减小微波功率和降低真空度至2 W/g和0.074 MPa时,干燥扇贝柱的收缩率会增加、色泽和表面质量会变差。试验结果还表明,各种参数组合条件下的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其干燥速度和抗破碎能力均明显优于自然干燥及热风干燥。利用微波真空干燥扇贝柱,对提高干燥速度和改善产品品质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杏鲍菇深加工残渣多糖酶法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杏鲍菇残渣中多糖的酶处理-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该文以杏鲍菇深加工后的残渣为原料,在纤维素酶处理的基础上,微波辅助法提取杏鲍菇多糖;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与传统热水提取方法进行比较;对杏鲍菇多糖进行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杏鲍菇多糖的较佳条件为:水料比35∶1 m L/g,提取时间15 min,微波功率570 W,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为12.11%±1.02%,比热水提取高出41.21%,且提取时间缩短了105 min。杏鲍菇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2.9、19和21.1 mg/m L,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8、16和16 mg/m L,对黑曲霉和酿酒酵母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杏鲍菇多糖功能和利用杏鲍菇残渣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热板-微波联合真空冷冻干燥茭白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降低新鲜茭白冻干作业能耗,提高冻干成品的品质,以总能耗、体积保留率、复水比、色差值为考察指标,开展了热板冻干、微波冻干、热板-微波联合冻干试验研究。研究表明:35℃热板冻干后茭白品质好,但能耗高;60℃热板冻干能耗低,但水分升华过快对茭白微观结构造成较大破坏,降低了茭白品质;采用35℃热板冻干8 h后,再采用60℃热板冻干或3 k W微波冻干可有效降低冻干能耗,同时冻干后茭白品质良好。在此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法,开展热板-微波联合冻干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冻干总能耗、体积保留率、复水比、色差关于加热板温度、脱水转换点、微波功率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并通过四维切面等位线图分析了上述4个考察指标受3个试验因素取值变化的影响机理。最后,采用综合加权评分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综合指标关于加热板温度、脱水转换点、微波功率的回归方程,进一步确定加热板温度为30℃、脱水转换点为72%、微波功率为3 k W为最优的热板-微波联合冻干工艺参数,此时综合加权评价指标值76.07,总能耗、体积保留率、复水比、色差分别为90.6 k W·h、51.86%、10.59、4.32。该研究为制定产品优良、高效节能的冻干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蕨菜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和品质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快速干燥蕨菜这种营养价值高但难于鲜藏的特色山野菜,利用微波真空干燥技术,对蕨菜进行正交干燥试验,研究蕨菜干燥特性;并与冷冻干燥、热风干燥方法相比较,分析不同干燥方法对蕨菜干品品质的影响.在蕨菜的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微波功率对干燥速度的影响要高于真空度,并且提出了蕨菜含水率与微波功率、干燥时间和真空度之间的回归模型;对3种方法干燥后的蕨菜在颜色、维生素C含量和复水性方面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微波真空干燥的蕨菜的复水性优于热风干燥和冷冻干燥;微波真空干燥后的蕨菜品质与冷冻干燥几乎相同,明显高于传统的热风干燥品质.微波真空干燥技术是适合蕨菜脱水的有潜力的干燥技术.  相似文献   

16.
奶牛初乳冷冻干燥特性与节能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奶牛初乳进行了冷冻干燥试验,通过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案,分别建立了单位水分能耗和单位面积生产率与冻干室压力、初乳装填厚度、初乳浓度的数学模型。通过降维分析,给出压力、厚度、浓度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趋势。在较高生产率约束条件下,用复形调优法找出低能耗下较优的工艺参数,即冻干室压力54.54Pa,初乳装填厚度10.02mm,初乳浓度36.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