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条件下,以全膜双垄沟播为栽培模式,进行了金凯2号玉米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密度为66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4 044.5 kg/hm~2,可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玉米品种金凯3号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玉米品种金凯3号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为窄行距40cm,宽行距70cm,其最佳种植密度4 445株/667m2,平均株距27.3cm。  相似文献   

3.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以金凯2号为指示品种,在庄浪县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条件下,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最佳种植密度为6.24万株/hm2,宽行70 cm,窄行40 cm,最佳株距为29.2 cm,在该种植参数下产量可达14 031.2 kg/hm2。  相似文献   

4.
以金凯1号玉米为试验材料,进行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宽垄宽70cm,窄垄宽40cm,密度为57 000株/hm2,株距31.9cm,为华亭县西北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金凯2号’玉米为材料,研究了6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灌浆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36 000(JK-A)、42 000(JK-B)、48 000(JK-C)、54 000(JK-D)、60 000(JK-E)、66 000(JK-F)株/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可用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相关系数达0.99以上.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单粒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渐增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快增期灌浆速率所致,而灌浆持续期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在康乐县东北部地区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以金穗702为对照,对引进的9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金凯5号折合产量最高,为12 909.1 kg/hm~2,较对照金穗702增产23.8%;龙生19号位居第二,折合产量为12 787.9 kg/hm~2,较对照金穗702增产22.7%;金凯5号和龙生19号折合产量、经济性状优良,适宜在该区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金凯5号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陇东旱作区,以金凯5号为指示玉米品种,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密度范围内,金凯5号生育进程无明显变化,折合产量随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从田间长势、经济性状、产量表现及陇东旱作区年际间降水量不均、差异较大等因素综合分析,在陇东旱作区,金凯5号最适播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渭北干旱地带,属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近年来,立足区情,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引进试验、示范旱作农业新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从2006年至2008年,全区累计示范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0.89万hm^2,产量达9000~9600kg/hm^2,增产量1200—1800kg/hm^2。笔者根据近年的实践,总结出秦州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完善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技术,2014年在定西市安定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全膜双垄沟"一膜两年用"对不同播种密度的马铃薯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肥力相当,降雨量差异较大且上一年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区域,密度高于45 000株/hm~2,马铃薯的生育期缩短,株高降低,商品率和产量下降,密度低于30 000株/hm~2,马铃薯的农艺性状和商品率较佳,但产量较低。同时,在降雨量低于350 mm、种植密度约37 500株/hm~2的区域,或降雨量高于350 mm、种植密度约45 000株/hm~2的区域均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5个玉米品种在庄浪县高海拔旱地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庄浪县高海拔地区旱地梯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以吉祥1号为对照,对引进的5个玉米品种进行了引种观察。结果表明,先玉335折合产量最高,为15324.68 kg/hm2,较对照品种吉祥1号增产26.88%;金凯3号、郑单958次之,折合产量均为13376.62 kg/hm2,较对照吉祥1号增产10.75%。  相似文献   

11.
静宁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在静宁县进行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富农1号在旱作梯田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的适宜密度为52000~60000株/hm^2,即宽行70cm,窄行40cm,株距30~35cm。在该密度下其个体和群体比较协调,产量高,折合产量为11892.0~12108.0kg/hm^2,且籽粒品质好。  相似文献   

12.
覆膜方式对冬油菜收后复种大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旱作条件下,试验观察了不同覆膜方式对冬油菜收后复种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冬油菜收后新铺膜种植大豆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 592.7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88.64%;全膜双垄沟播冬油菜收后留膜免耕种植次之,为2 256.5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64.16%;平膜种植的折合产量为1 708.5 kg/hm2,较露地播种增产24.3%。全膜双垄沟播新铺膜种植方式可有效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和保墒蓄水能力,可在天水市旱作区及周边类似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品种吉祥1号为指示品种,在旱作农业区会宁县太平乡大山川村试验观察了全膜双垄沟播二茬种植不同施肥量对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 300 kg/hm2、P2O5225 kg/hm2、K2O 60 kg/hm2为当地全膜双垄沟播二茬膜栽培玉米的最佳施肥量,其折合籽粒产量最高,为10879.63 kg/hm2,较当地传统施肥水平(对照)增产8.80%;产值最高,为20671.3元/hm2,较对照增加1442.6元/hm2;收益最好,达17798.8元/hm2,较对照增加437.6元/hm2.  相似文献   

14.
在旱地梯田全膜覆盖种植条件下,对8个种植模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情况下,密度为60 000株/hm~2和75 000株/hm~2时,参试品种农艺性状好,经济性状优良,折合产量分别为11 998.7 kg/hm~2、11 364.9 kg/hm~2,因此可在庄浪县旱地梯田中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大豆不同覆膜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不同覆膜时期产量的构成因素株数、分枝数、株荚数、荚粒数、千粒重之间的差异。处理间株高、分枝数、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均以顶凌覆膜的顶凌覆膜、全膜双垄沟播,顶凌覆膜、全膜覆土穴播,顶凌覆膜、全膜垄作沟播,三个处理为最好,分枝数则以秋覆膜的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为最多。株高则以秋覆膜、全膜垄作沟播最高,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次之,对照最低。总的来看,不论产量还是产量因素均以顶凌覆膜的三个处理最高和最好,播前覆膜次之,秋覆膜最差。播前覆膜、全膜覆土穴播产量为4 797 kg/hm2,居第1位;播前覆膜、全膜垄作沟播产量4 012.5 kg/hm2,居第2位。顶凌覆膜、全膜覆土穴播,秋覆膜、全膜覆土穴播,秋覆膜、全膜垄作沟播,分别居3~5位对照处理露地条播最差。  相似文献   

16.
旱地大豆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旱地大豆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技术是在全膜双垄沟播大豆栽培技术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旱作农业新技术。该技术解决了旱地大豆沟播后遇降水板结、出苗不齐不全、人工掏苗、放苗以及出苗率低等难题。示范结果表明,大豆平均产量2869.5kg/hm2,  相似文献   

17.
临洮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穴播冬小麦栽培技术,即在当年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保护好地膜,秋季错开玉米根茬穴播冬小麦。该技术节本增效,经济效益显著,玉米产量可达10 500 kg/hm2,小麦产量5 625 kg/hm2,可节约地膜和人工费投入1 000元/hm2,经济效益达4.0万元/hm2。  相似文献   

18.
在试验示范推广旱作农业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索该技术的高效栽培模式,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探索出了旱地全膜覆盖垄腰秋播大蒜高效栽培技术,大蒜种植密度从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栽培的18万株/hm2提高到37.5万株/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以齐黄34为指示品种,在2015年相同密度试验的基础上,2016年再度在环县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等3种不同大豆起垄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全膜等距微垄沟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277.8 kg/hm~2,较对照增产80.2%;全膜覆土穴播次之,为2 976.1 kg/hm~2,较对照增产63.6%;全膜双垄沟侧播排第3,为2 800.5 kg/hm~2,较对照增产54.0%。全膜等距微垄沟测播种植模式下的大豆产量仍优于全膜覆土穴播和全膜双垄沟侧播,推荐为大豆种植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海拔地区早熟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海拔(2 100~2 300 m)地区进行的早熟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早熟玉米品种利玛59种植密度为4.55万~5.18万株/hm2时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6 666.0~6 728.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