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旱地土壤斥水性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纪洪  赵利坤  孙辉  李沙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1):259-262,272
土壤斥水性是土壤颗粒不易被水滴浸润的现象,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溶质运移、土壤优先流、土壤导水率以及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等具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月份岷江上游干旱河谷0-5cm土层具斥水性的土壤在空间上的分布概率约为34%,其中强度斥水性土壤分布比例为5%;在时间分布上,土壤斥水性主要表现在7月,轻度以下斥水性概率为91%,强度以上斥水性概率为58%;从各粒级土壤斥水性的研究结果来看,斥水性与土壤粒级呈显著负相关,粒级越小,土壤斥水性越高。因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旱地土壤斥水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并且粒级越小土壤斥水性越强,7月份土壤表层的土壤斥水性强度与分布比例高。这可能是导致干旱河谷严重水土流失、土壤砂砾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微咸水灌溉对斥水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土壤斥水性影响着作物的产量,为了研究微咸水灌溉对斥水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进行了室内土柱微咸水入渗试验。对比了不同矿化度和斥水程度对两种土质水盐运移的影响,探讨了微咸水入渗后土壤斥水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斥水土壤的入渗能力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亲水和斥水土壤的入渗率均可采用Kostiakov公式简单模拟。斥水土壤入渗能力在矿化度为1?g/L时达到最大,超过1?g/L后则随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微咸水入渗的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推进距离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斥水性土壤中的相同剖面水盐的含量比不斥水的减小。微咸水入渗后土壤产生了一定的斥水性。该研究表明微咸水灌溉对盐渍化土壤的水盐分布和斥水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土壤斥水性影响土壤水分运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斥水性广泛存在于各类土壤,是影响植物生长、土壤水分运动以及土壤侵蚀等水土过程的重要因素。该文阐述了土壤斥水性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斥水性强度测定方法及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土壤斥水性如何影响土壤水力性质以及水分运动特征等研究现状作了全面评述,重点讨论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土壤斥水性影响下的指流观测和理论模拟以及斥水性土壤蒸发过程等。最后,提出了相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确定土壤斥水性影响指流现象和蒸发过程的物理机制的揭示;考虑土壤斥水性参数的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对新模型的求解及对数值解的理论分析。由于土壤斥水性对土壤水分运动有重要的关联效应,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土壤水分运动的内在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将为掌握和有效利用土壤斥水性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土壤斥水性是影响土壤水文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简述了土壤斥水性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土壤水分、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pH值、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总结了国内外改良土壤斥水性的措施,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外源添加物等因素对斥水性的影响过程及机理,斥水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斥水性的时空异质性,斥水性土壤在我国的分布及斥水性程度等。  相似文献   

5.
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与抗逆性能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是指土壤自身对其内部进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的一定限度内的控制和缓冲,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储存和释供能较好地满足植物的需要。土壤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即其抗逆性能,则是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在特殊条件下的体现。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是土壤的吸储能力、释供能力、转化能力和缓冲能力的综合表现。它既受制于“体质”,也受制于“体型”。所谓“体质”,是指肥力基础物质--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的数量、组成比例及其吸储-释供、转化和缓冲的能力;所谓“体型”,是指由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不同排列与垒结而形成的土体构造。通过适当的方式改善土壤的“体质”与“体型”,将能增强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特征及其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  王火焰  陈小琴  周健民 《土壤学报》2015,52(5):1078-1087
采用生物耗竭法和0.2mol L-1的NaTPB化学浸提法,利用不同动力学方程对我国8种主要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钾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分为快速释放和稳定释放两个阶段,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 方程、双常数曲线方程和抛物线扩散方程均能描述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过程。根据双常数方程中的参数(a)所表征的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常数,供试8种土壤的释钾能力按取土地区存在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渐减的趋势。盆栽试验中,在累积释钾量高且释放速率快的土壤上,黑麦草累积生物量、累积吸钾量和相对含钾量较高,表现出强的供钾能力;与此相反,累积释放量低且释放速率慢的土壤上,黑麦草各项指标偏低,供钾能力较弱。以黑麦草钾素丰缺临界值34.00 mg kg-1 DW-1和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396.32 mg kg-1 h-1作为评价指标,供试8种土壤中,仅取自新疆石河子、陕西常武和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土壤在短期不施用钾肥的情况下能保证黑麦草丰产且不出现缺钾症状。因此,为了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和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耕地土壤中应加强秸秆的循环利用,而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则需增施钾肥和有机肥。  相似文献   

7.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土壤微团聚体是有机一无机复合体经过多次聚合而形成,以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形式组合在土体内.土壤微团聚体的组成密切影响着土壤的保水、供水性能,是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保贮和释供的关键,与土壤肥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所起的作用又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土壤斥水性的产生机理进行剖析,分析比较了现有土壤斥水性改良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减少土壤斥水性有机物的来源和加速土壤中斥水性有机物的分解是土壤斥水性改良的根本途径;土壤斥水性改良方法的选择除考虑其实际改良效果外,还应兼顾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肥力与环境效应方面的影响;"治标"与"治本"目标相结合,化学、物理与生物方法相结合是土壤斥水性改良剂研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 Ⅱ.旱地红壤的水分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贤良 《土壤学报》1998,35(1):16-24
本文研究表明,与荒地红壤相比,旱地红壤表土的物理性质已有明显不同,土壤容重和土壤阻力较低,而土壤孔隙度较高。但心土和底土层的物理性质仍类似荒地红壤,然而,这些土层中高水势段的释水性却比荒地红壤相应土层中的更低。年内不同时期内的贮水量,旱地红壤比地红壤高,因而伏秋旱期间土体中出现代于萎蔫含水量值的时间较迟,干旱深度较浅。  相似文献   

10.
膨润土对山西石灰性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秀珍 《土壤通报》2001,32(6):278-280
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 :山西石灰性土壤在田间持水量条件下 ,加入不同浓度的外源钾后 ,经过一段时间培养 ,土壤释钾量随加入外源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施加膨润土后土壤释钾量明显高于未施加膨润土的土壤 .在干湿交替过程中 ,土壤固钾能力增强 ,其固钾量随加入外源钾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施加膨润土后土壤固钾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耗竭法和0.2 mol L-1四苯硼钠化学浸提法,利用不同动力学模型对我国8种主要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钾特性及其生物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分为快速释放和稳定释放两个阶段,一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双常数模型和扩散模型均能描述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过程。根据双常数模型中参数(a)所表征的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常数,供试8种土壤的释钾能力按取土地区存在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渐减的趋势。盆栽耗钾试验中,在累积释钾量高且释放速率快的土壤上,不施钾处理黑麦草累积生物量、累积吸钾量和相对含钾量较高,表现出强的供钾能力;与此相反,累积释放量低且释放速率慢的土壤上,其各项指标偏低,供钾能力较弱。四种动力学模型所表征的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与不施钾处理黑麦草含钾量及吸钾量极显著相关。以黑麦草钾素丰缺临界值34.0 g kg-1和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396 mg kg-1 h-1作为评价指标,供试8种土壤中,仅取自新疆的干旱土、陕西和黑龙江的均腐土在短期不施用钾肥的情况下能保证黑麦草丰产且不出现缺钾症状。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斥水性及其对溅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土壤的斥水性特征及其对土壤溅蚀的影响,以3种不同类型及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土壤斥水性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了土壤斥水性对土壤溅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地土壤的斥水性最低,表层土壤斥水性高于下层,黄褐土斥水性(13.15sec)高于其他类型土壤,整体上看,斥水性受到土壤机械组成和游离铁、铝氧化物的显著影响(R2-0.40,p0.01);(2)土壤溅蚀过程呈现为倒"V"形,即一个陡涨陡落的特点,土壤累计溅蚀量随降雨历时变化关系用对数函数可以很好地拟合(R2≥0.90,p0.01);(3)在一定雨强范围内,斥水性对土壤溅蚀有着显著影响,斥水性越大土壤发生溅蚀的程度也越大,对数函数模型也可以很好地表达溅蚀指标随斥水性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能为降雨侵蚀机制研究与侵蚀过程模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几种主要土壤的持水性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陈志雄  汪仁真 《土壤学报》1979,16(3):277-281
土壤的持水性是指土壤吸持水分的能力。在对植物的有效范围内,土壤所吸持的水分是由土壤孔隙的毛管引力和土壤颗粒的分子引力所引起的,这两种力现在统称为土壤吸力,或基质吸力,它相当于土壤总水势中的基质势。  相似文献   

14.
砂土和黏土的颗粒差异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斥水性土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等有重要影响。建立理想化的土壤颗粒模型对砂土和黏土的斥水特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接触角很小时,砂土中不存在斥水现象。随着接触角的增大,砂土斥水性与含水率密切相关,砂土的密实度对其斥水性也有重要影响,当砂土比较密实时,土壤的"亲水"与"斥水"特性对含水率特别敏感,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砂土可能由亲水性较好的土壤转变为斥水性土壤;当砂土比较松散时,土壤颗粒的斥水性对含水率并不敏感。当黏土接触角略小于90°且湿润半径b也较小时,黏土也存在斥水现象。如果黏土颗粒的接触角较小或接触角小于90°且湿润半径b较大,黏土总是亲水的。黏土含水率较大时,斥水特性由土壤颗粒的接触角决定。  相似文献   

15.
有机修饰塿土表面特性的研究Ⅰ.CEC和比表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与土壤的表面化学特性密切相关,研究土壤的表面化学特性对于从微观领域了解污染物行为及其变化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并消除土壤中污染物的危害,保护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国内外开始研究应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黏土矿物或土壤进行修饰,使土壤的表面性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增大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1,2],研究表明,利用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修饰黏土矿物或土壤,可以显著增强土壤对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固定能力[3~7],但对于重金属离子却具有不同的作用[8~11]。土壤胶体的比表面、离子交换能力是与土壤对污染物吸持直接相关的土壤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持水能力及供水强度的影响,为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规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陕北采油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轻壤质黄绵土为研究对象,人为模拟获得5个不同梯度的石油污染土壤(0%,0.5%,1%,2%和4%),室内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获得模型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持水能力、水分有效性、比水容量之间的差异。[结果]石油污染引起土壤持水性显著降低,污染浓度越大,持水性越低;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的显著区间主要在水吸力(pF)为1.5的低吸力段和水吸力(pF)为3.5以上的高吸力段,石油污染对土壤结构性的影响更加显著;高浓度的石油污染引起土壤有效水含量下降,加剧了土壤的干燥化程度,不利于协调干旱气候与植物需水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石油污染浓度的增加,土壤比水容量也呈现出显著递减趋势,土壤可利用水分对应的吸力范围相应变窄。[结论]石油污染显著降低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及供水强度,加剧了地区土壤旱情,给植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克山县粮食沟小流域水平梯田效益进行分析,得出水平梯田可有效拦蓄地表径流,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小土壤密度,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渗透性、通气性和蓄水性,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杨松  王磊  周明凯  马泽慧  李铭 《土壤》2019,51(6):1196-1201
处于地表的各类土壤总是处于不断的干湿循环过程,土壤性质也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本文通过试验对干湿循环过程中斥水性土壤的"斥水–亲水"特性展开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对斥水性土壤的接触角及斥水性有重要影响。在干湿循环过程中,增湿时的初始状态不同则其初始接触角会发生变化,土壤斥水性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随着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干湿循环开始时,土壤越干则初始接触角越大。当黏土和黏壤土试样含水量减小时,增湿或脱湿过程中滴水穿透时间(waterdroppenetrationtime,WDPT)先增加后减小,在某一时刻达到峰值,试样含水量相同时,脱湿过程所对应的WDPT要明显小于增湿过程,两种类型的土样在干湿循环中均没有临界含水量。随着含水量的降低,壤质砂土的WDPT是不断增加的,且干湿循环过程中斥水性砂土并没有出现峰值,存在明显的临界含水量。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玉革  姜勇  依艳丽  邹德乙  刘孝义 《土壤》1999,31(3):120-125,131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地施肥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持水特性及供水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年不同施肥处理,耕地棕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和水分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低吸水段,单施N肥处理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持水力,但降低了其释水能力,其它施肥处理降低了土壤的持水力,去增强了其释水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两种常用方法测定土壤斥水性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土壤斥水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引起了很多土地利用问题。为了合理地选择土壤斥水特性的测定方法,该文采用常用的滴水穿透时间法与酒精溶液入渗法两种方法测定了内蒙古锡林浩特羊草草原土壤的斥水性,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土壤斥水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文中提出的多项式进行转换,并获得了中度斥水性等级以下的酒精溶液入渗法的土壤斥水性等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