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林巍  任伟峰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202-204
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加强区域内人力资源的交流合作,河北省富余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可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合作发展的契机,加快向京津地区转移就业。以京津冀人力资源合作开发为切入点,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对京津冀人力资源一体化进行探讨,分析了京津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依据,指出河北省在经济发展现状、人力资本水平、工资水平等方面与京津地区的差异,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加快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人力资源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落实权益维护和保障政策,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方式,在全面脱贫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新疆阿克苏地区多管齐下,整合优势资源,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重点,抓好就业创业工作,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阿克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就业质量不高、技能培训程度低、发展空间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注重宣传引领、强化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就业、优化就业服务等措施提升转移就业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就业,进而造成了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和高素质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因而促使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在分析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分析了天津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指出存在着农村耕地连年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就业面狭窄、农民增收缓慢等新问题,认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由此提出其主要对策是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及构建天津特色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机制及有效管理机制,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农家顾问》2010,(10):7-7
我国在27个城市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基础上,下一步将扩大试点范围,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总结了近段时间采取的措施。一是努力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广东农村人力资源总量、整体文化水平、专业培训、管理和科技人才以及产业分布等方面的现状,针对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利用中存在的布局、行业分布、转移群体年龄、性别及文化素质等问题,从转变观念、加强农业投入、加强农业教育和培训、抓好农村剩余劳动转移、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阐述广东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充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就业的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全方位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春潮行动"。《方案》明确,到2020年,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一次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使企业技能岗位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得到一次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高技能人才培训;力争使具备一定创业条件或已创业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有机会接受创业培训。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后遗症"的解决对策: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吸引优质劳动力就近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预防"与"治疗"并举,宏观控制"城市病"的发生和发展;鼓励具有特殊文化的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城市农村双向努力,缓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全国共有5亿多农村劳动力,与此同时,农村每年还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必须通过城镇建设体制、户籍制度创新、改善市场环境等手段,深化农村改革,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人力资本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文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25(3):207-210,2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是我国从二元经济走向同质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这个历史转变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能够改变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含量,也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转移的层次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效应,现行城乡隔离的教育资源分配和就业机制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建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徐玉霞  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62-2064,2100
对陕西省调查队渭南分队2006年对临渭区70户农村住户外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建立城镇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徐挺  王培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514-1515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还很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旨在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 本,而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及劳动技能最重要的来源便是教育。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开 展职业技能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及实践能力,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本 文通过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分析职业技能培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及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 收入偏低的现状。基于国家统计局2013-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从供求角度对农村 剩余劳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随迁儿 童上学难、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最后,分别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就业技能、提高农业部门内部消化能力与非农部门 吸纳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消除户口壁垒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农村人口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的缩小、"三农"等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中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认识,即农村劳动力自身的文化教育程度低、乡镇企业吸纳能力下降、农业自身发展不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制约、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