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谷优964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晚籼优质新组合,2006年通过三明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其与父母本的特征特性、谷优964的栽培技术,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2.
谷优513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籼型感温迟熟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10年通过海南省品种审定(琼审稻2010019)。文章论述了谷优5138在海南区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海南省气候特点和品种特征特性,提出了谷优5138在海南作早造的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谷优航148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抗瘟不育系谷丰A与自选系航天选育恢复福恢148配组而成的籼三系中晚杂交水稻新组合。经多地试验、试种,谷优航148表现抗稻瘟病、抗稻曲病、稳产丰产、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特点。2009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新品种谷优2736作中稻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优2736是以不育系谷丰A和恢复系福恢2736配组育成的晚籼杂交水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谷优2736亲本的特征特性,并结合2010-2013年的制种生产实践,总结了其作中稻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5.
谷优353是用谷丰A与宁恢353配制而成的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产量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于201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介绍了谷优353的试验试种表现,特征特性及作中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谷优2329     
谷优2329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用谷丰A与金恢2329配组育成的早籼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谷优6866是福建禾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抗病水稻不育系谷丰A与自育籼型恢复系禾恢6866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具有穗大粒多、丰产性和稳产性好、适应性广、较抗稻瘟病和熟期转色好等特点,2019年相继通过福建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谷优6866的选育过程、区试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谷优596是由福建省南平市农科所用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谷丰A与自选恢复系南恢596配组育成的三系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经上杭县南阳镇2011-2012年试种示范,表现生育期适中,丰产稳产性好,可在上杭县作双季晚稻种植。介绍了谷优596在上杭县作双季晚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谷优2173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福建福稻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表现群体整齐,株型适中,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于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总结了2013年谷优2173在尤溪县作再生稻示范种植表现,介绍其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谷优596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谷丰A和自主选育的恢复系南恢596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熟期适中,适应性广等特点,丁2009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谷优596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Cultivating herbicide resistant rice varietie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rice breeding. Developing efficient functional markers can accelerate the screening of herbicide resistance trait. 【Method】dCAPS and KASP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otypes of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In addition, the ph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by herbicide spraying test. 【Result】Through sequence alignment analysis, we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mutation of 627 amino acid of acetolactate synthase (ALS) gene from serine (S) into asparagine (N) in Jinjing 818 (here after named ALS627N) produces strong resistance to imidazolinone herbicides. According to the DNA sequence flanking the mutation site, we developed two novel functional markers, dC-ALS-627 and K-ALS-627, for detecting this resistant allele ALS627N. The two markers can effectively distinguish homozygous ALS627N type, heterozygous type and homozygous wild type. Combined with herbicide spraying test, we confirmed that ALS627N is a dominant herbicide resistant gene. 【Conclusion】 We validated that the two marker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for ALS627N gene. Totally, this study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varieties with resistance to imidazolinone herbicides, and have significance in breeding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培育抗除草剂品种是水稻育种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发高效的功能标记可以加快抗除草剂性状的筛选工作。【方法】利用开发的dCAPS和KASP分子标记对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分型,另结合除草剂喷施试验进行表型鉴定。【结果】测序结果验证了前人发现的金粳818中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第627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erine,S)突变为天冬酰胺(asparagine,N)是其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其命名为ALS627N。根据此变异位点的DNA序列差异,开发了两个新的功能标记dC-ALS-627和K-ALS-627,可有效区分ALS627N纯合型、杂合型及非突变纯合型。【结论】两个标记均可以广泛用于ALS627N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助于加快培育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新品种,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培育抗除草剂品种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以黑龙江优质粳稻品种为材料,编辑乙酰乳酸合酶ALS基因,创制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水稻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以乙酰乳酸合酶ALS为靶基因,构建单碱基突变载体pH-nCas9-PBE-ALS,以松粳22、龙粳46和绥粳18为转化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突变位点进行测序结合除草剂喷施试验,鉴定基因型及表型。【结果】经分子水平检测验证,获得ALSS627N突变植株10株,ALSS627N1884G-A但第628位氨基酸未改变突变植株1株,ALSS627N/G628E突变植株1株。相较于野生型,以上三类突变植株均具有较强抗除草剂特性。【结论】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具有抗除草剂特性,能够稳定遗传,不含转基因标记的纯合株系,可为抗除草剂水稻育种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4.
引进4个水稻品种在武平县北部乡镇大禾乡作烟后稻产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优616、特优627在武平北部地区种植产量上占优势,可作为武平县北部山区烟后稻后续推广备选品种。  相似文献   

15.
用具有广东野生稻亲缘的优质常规稻种质增城丝苗-8选与三系保持系五丰B进行杂交,经多年系谱选择后与具广东野生细胞质源的不育系1070A测交和回交,育成新质源早籼稻不育系盛世A.该不育系具有稻米品质较好、配合力强、抗病性好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于2010年7月通过广东省专家技术鉴定.所配组合盛优668、盛优8号和盛优568在广东省早稻区试中表现丰、抗、优协调,于2011年1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粳型亲籼系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粳型亲籼系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解释并分析了粳型亲籼系能成功育成不育系的原因,提出了利用粳型亲籼系培育掺粳籼型杂交稻的育种策略并分析其育种效率,随着掺粳籼型杂交稻的育种规模扩大,利用粳型亲籼系比直接利用粳稻的育种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
对供试21 个杂交中籼三系组合和两系组合产量优势及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表明两系组合产量相对有较高潜力,表现为库大粒多,相对差异极显著,且穗数、结实率并不因穗大而降低。认为三系和两系组合提高产量途径相同之处是要保证穗数,不同之处是三系组合的选育要着眼于增大穗型,提高结实率,两系组合则在大穗基础上增加实粒数,并提高籽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具有三系和两系两套不育机制的新型粳稻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10SA分子水平上的育性机理,同时也试图对水稻雄性不育现象做进一步探讨,利用水稻基因芯片,以2310SA及其保持系两系光温敏不育系2310S为材料,在安徽合肥秋季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比较了稳定不育的2310SA和恢复可育的2310S(对照)减数分裂期、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等4个穗发育时期花药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差异。减数分裂期(上调表达基因1938个,下调表达基因1635个)和三核期(上调表达基因2220个,下调表达基因2656个)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多于单核期(上调表达基因752个,下调表达基因693个)和二核期(上调表达基因1025个,下调表达基因886个),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其他3期上调表达基因比下调表达基因多。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聚类显示,单核期和二核期差异表达基因聚为一类,减数分裂期和三核期差异表达基因独立成为第2类和第3类。筛选出147个在4个穗发育时期都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也只有在三核期下调表达基因比上调表达基因多。这些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生物合成、刺激反应、光合作用、信号传导、大分子的新陈代谢、运输、转录调节、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花的发育和细胞死亡等11类生物学过程。所得共有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与脂类代谢有关的细胞色素P450家族蛋白和β-环羟化酶,与热激反应有关的热激转录因子、热激蛋白DnaJ家族蛋白及热激蛋白70等相关基因。这些基因与细胞死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们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不育花粉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投放相同数量河蟹的基础上设置了“6比空”“12比空”和“18比空”3种水稻栽植方式,通过综合分析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河蟹产量等数据,明确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机械化操作的最优水稻栽植方式。结果表明,与普通稻蟹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相比,比空栽植方式通过边行效应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补充了一部分由于空行引起的水稻产量缺失,同时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了整精米率和河蟹的回捕率。综合水稻和河蟹收入,以“12比空”栽植模式的产投比最高,达到2.83,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13 575元/hm2,比普通稻蟹种养模式增收3 120元/hm2,是稻蟹生态种养经济效益较优的水稻栽植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和新配的18个杂交稻品种及其亲本为研究对象,以优质常规稻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星2号和Basmati 370作对照,进行稻米品质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的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的整精米率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平均千粒重为26.48 g,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平均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分别为6.59 mm、2.24 mm和2.98 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正;杂交稻平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7.5%和17.86%,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杂交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16.98%,介于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平均中亲优势表现为正,平均超亲优势表现为负;杂交稻的胶稠度平均为36.28mm,平均中亲优势和平均超亲优势均表现为负。因此,依据上述杂交稻亲本和杂种稻米品质遗传关联,可选择稻米品质适当的父母本来配置并选育具有理想米质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