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杂交小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1)T型“三系”的性状水平有进一步提高,筛出了一些优势较强的组合;(2)研制出了一些新型不育系,有的已实现“三系”配套;(3)化学杀雄研究有新进展;(4)选育出了半矮秆杂交小但在优势组合筛选和杂交种生产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杂种小麦应用于生产的认识基础上,经多年的研究,已探索出一条技术路线:对T型杂种小麦亲本改良的同时采用产量优势最强的“穗数型×重穗型”选配组合,其次是采用“穗数型×中间型”;利用化学杀雄生产杂种小麦;化杀杂种F2代可应用于生产;同时对杂种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这条技术路线不仅使小麦育种程序简明化,而且易于选配强优势组合,充分发挥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降低杂交种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杂交小麦应用于生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四川杂种小麦生产现状及其选配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杂种小麦应用于生产的认识基础上,经多年的研究,已探索出一种技术路线,对T型杂种小麦亲本改良的同时采用产量优势最强的“穗数型×重穗型”选配组合,其次是采用“穗数型×中间型”;利用化学杀雄生产杂种小麦,化杀杂种F2代用于生产,同时对杂种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这条技术路线不仅使小麦育种程序简明化,而且易于选配强势组合,充分发挥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降低杂交种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杂交小麦应用于生  相似文献   

4.
利用配子鉴定法研究从恢复系间杂交后代中选育更优恢复系的可行性,可恢复系间杂交F1与不育系配制三交种的单株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三交种AF1-3即组合NA6/NR1/NR3的单株产量变幅大,优良单株频率高,单株美元产量高,提供雄配子杂交组合(NR1/NR3)的优良配子频率较高,后代中较易筛选出与不育系配合力得到改良的优良恢复系,经过连续3全节代的配合测定及选育,已从恢复系统杂交组合NR1/NR3的后代中选育出优良恢复系。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末期,美国便开始了杂交小麦研究。主要是研究美国中部及南部大平原的硬粒红皮冬小麦及中西部的软粒红皮冬小麦,以及北方大平原硬粒红皮春小麦。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体系来选育杂交小麦组合为主。目前有三个公司大规模生  相似文献   

6.
对4个水稻籼粳交组合进行化学杀雄处理,结果表明:杀雄后父母本花时严重不遇;母本开颖较早,开颖历期较长,闭颖率较高;柱头外露率与大面积生产上应用的三系不育系相仿。但是,无论哪种特性,品种间均存在很大差异。只要精心选择,可以筛选出籼粳交制种高产的组合.  相似文献   

7.
转入抗草甘膦基因棉花的化学杀雄杂交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棉花杂交种子生产仍以人工去雄授粉为主,但近年来劳动力严重匮乏,使得制种用工难、工价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国内棉花价格低迷、植棉效益降低,棉花杂交制种陷入困境,举步维艰。杂交棉生产已成为了棉种企业的一个很大屏障,如何大幅降低杂交制种成本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人们开展过两系不育系杂交制种和“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不育系杂交制种,但仍不尽人意。高优势组合母本转入抗草甘膦基因进行化学杀雄制种模式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当前困境。  相似文献   

8.
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海林  徐庆国 《作物研究》2003,17(4):208-212
回顾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进展,阐述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对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与改良小麦的CHA试剂及其杀雄效果以及化学杀雄高产制种等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展望了小麦化学杀雄杂种优势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杂交大豆育种方法和制种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阐述了杂交大豆“三系”选育、杂交种选育、制种技术等内容,“三系”的选育采用已育成的品种或品系与RN型稳定的大豆不育系进行测交和回交转育进行选育,大豆杂交种是利用不育系和恢复系进行大规模配制杂交组合,经过F1产量鉴定,筛选出强优势组合,而制种要求选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有灌溉条件、野生昆虫种类多、群体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铜川市旱地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在旱作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育成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T型雄性不育系,发校育成了对旱作农业生态条件适应性强的T型恢复纱,双亲的产量水平达到或超过常规对照品种,部位要本属具有较高的产量配合力和生产应用前景。(2)选育出了强优势冬小麦T型杂交种,其中T9306在1996年黄淮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中名列第一;(3)降低杂交种使用方法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达到生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不同质源不育系及其保持系通过NCⅡ双列杂交,最大化实现不同类型不育系核质互补,建立不同质源不育系杂交群,获得不同质源间核质互作新的中间型重组不育材料。再对这些不育材料迚行育性和抗性鉴定,幵与其亲本不育系的主要优势性状迚行对比,同时通过对测配杂交组合的产量潜力、抗病性和品质鉴定,选育出优势性状重组的中间型目标不育系10仹和优势明显的重组不育系杂交水稻新组合12仹。研究表明,该重组选育技术可加快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及其杂交组合选配的迚程。  相似文献   

12.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新型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通过小麦品种间近缘杂交获得,具有良好的不育性和恢复性。为了解FA的生态适应性,本研究通过FA与116份恢复性材料进行组合配制,在北京和河南南阳两个试验区进行种植,筛选高恢复性材料和强优势组合。研究发现,FA的花粉粒在两地都表现为瘦小、空瘪,花药成熟后不能完全开裂,主要通过开颖授粉,且在南阳种植的植株花粉碘染率低于北京。通过对FA杂交组合结实率的分析,在北京和南阳分别筛选出结实率大于90%的高恢复性组合72个和25个,分别占比62.07%和21.55%;进一步筛选出北京和南阳两地结实率均大于90%的高恢复性组合22个,占比18.97%,说明FA具有较好的恢复性。比较FA和杂交组合F1代在北京及南阳两地的结实率,发现在南阳结实率小于5%的低恢复性杂交组合12个,且这些组合在北京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南阳,推测FA及部分FA的杂交组合具有一定的光温敏特性。将FA与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具有相同父本的20个组合进行比较,发现FA与BS366的恢复源存在差异,其育性恢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BS型二系杂交小麦及F型三系杂交小麦亲本配合力和遗传率,以BS型不育系BS366和F型不育系FA-101以及16个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模式分析了14个杂交组合的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BS366和FA-101组合产量的主要因素的顺序不一致; BS366/济麦12、BS366/凤麦24、BS366/07品151-80和FA-101/川麦21等4个组合的单株粒重超对照优势大于12%,且株高低于对照,绵阳35和凤麦24可作为优良父本使用;杂种优势超对照值与其父本GCA值、组合SCA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与GCA的相关性要大于与SCA的相关性,但父本GCA值与组合SCA值几乎无相关性; BS366和FA-101两个不育系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不同,而且具有相同父本的两组不育系组合的杂种优势趋势、规律以及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利用BS和FA两种不育系选育杂交种的策略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苗期耐淹涝特性及其与亲本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生产上主栽的野败型三系杂交组合及其亲本苗期耐淹涝能力的比较研究,杂交稻的耐淹涝能力的平均优势明显,且以显性效应为主。恢复系效应大于不育系;杂交稻淹涝后生存率与恢复系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不育系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稻的耐淹涝表现以偏父型和中间型为主(80%以上),偏母型比例低。恢复系、不育系耐淹涝能力强的,配出的杂交稻耐淹涝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5.
杂交小麦西杂5号及其亲本mtDNAs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小麦杂种优势组配与父母本线粒体DNA(mtDNA)差异的关系,以及小麦化学杀雄剂诱导小麦雄性不育与mtDNA的关系,利用RAPD技术对强优势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5号及其母本FP2和父本MP2的mtDN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50条引物中,有20条引物在父本和母本之间,6条引物在杂种和母本之间分别扩增出差异带.杂种和母本之间mtDNA的差异,说明线粒体传给子代时,mtDNA受到新的核基因型背景的影响,或者受化学杀雄荆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异;父本和母本问mtDNA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它们的线粒体基因组成不同,这很有可能用作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选配的预测指标而加以深入研究或利用.  相似文献   

16.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WCR1的表现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CR1是从广亲和系SMR中的早熟变异株中系选而成。是一个较好的偏籼广亲和恢复系(广亲恢系),与粳型三系或两系不育系配组,产量优势潜力较大,能筛选出偏粳型的强优势组合;又是一个籼型软米,可作软米直接利用,对于改善籼稻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6年间关于甜菜O-型系保持通用性及Q-型系在甜菜优势育种中利用可行性等方面问题的试验研究,得出了:甜菜O-型系具有一定的保持通用性;(A_i×B_i)组合的雄不育率和配合力是O-型系在优势育种中利用的关键因素;单交、双交和三交的杂种优势均有突出表现。这些杂交方式间虽无显著差异,但有三交>双交>单交之趋势;充分利用O-型系类种质资源,可提高甜菜优势育种的成功机率。  相似文献   

18.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具有遗传基础简单,不育和恢复性好、易选配强优势组合等优点,是目前杂交小麦研究中比较重要的不育系类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先温敏雄性不育的先温反应特性、形态发生类型、遗传和分子机制,以及不育系选育和杂交小麦品种应用状况,并探讨了该不育类型的可能基因调控特点和杂交小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赤霉素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赤霉素与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关系,以新型小麦化学杀雄剂SQ-1作为诱导剂,西农1376为材料,构建了西农1376不育和可育生理系,通过扫描电镜、荧光定量PCR、气相质谱等技术,研究了小孢子花粉形态、TaGAMYB和CYP709C1基因表达、硬脂酸和赤霉素含量和花粉育性。结果表明,化学杀雄剂SQ-1诱导的生理型雄性不育系花粉粒畸形,TaGAMYB和CYP709C1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硬脂酸含量显著上升,赤霉素含量显著低于可育系。赤霉素对雄性不育系的育性有一定逆转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介绍了中国杂交油菜的研究历史及目前的进展情况。1990年中国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公顷。4个杂交组合已通过省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目前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组合有18个。同时还分别介绍了中国在选育天然杂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化学杀雄杂种、核不育杂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情况。对当前杂交油菜的研究重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