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为有效防控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根肿病,以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自土壤的1 198株细菌进行筛选,进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株,并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gyrB和atpD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生防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定其抑菌谱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通过对峙培养筛选获得115株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采用盆栽试验获得1株对根肿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命名为ZF48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副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菌株ZF480对野油菜黄单胞野油菜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等10种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抑菌谱较宽,对白菜根肿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达到72.82%和64.08%。表明副地衣芽胞杆菌菌株ZF480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显著的防效,可作为生防菌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菌株筛选和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防菌株,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温室及田间试验,测定了4个菌株对水稻促生和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明确了4株生防菌株抑菌活性;温室试验中,除生防菌LH外,其他3株生防菌的发酵液处理后的水稻幼苗的株高、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结果显示接种病原菌前喷施生防菌防效最好。生防菌L1在3个不同试验田中防效均达到55%以上,同时增产效果达到1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生防菌L1不仅可以用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防治,而且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HL-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基于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连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大小为100.5~120.0μm×175.3~210.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大小为2.0~2.5μm×4.1~5.4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耧斗菜茎点霉Phoma aquilegiicola(HM222537.1)的同源性为100%,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耧斗菜茎点霉。该病原菌在4~25℃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碳(氮)源中病原菌对麦芽糖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供试6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最小,为0.03μg/mL。  相似文献   

4.
苹果树腐烂病拮抗细菌菌株BJ1的鉴定及其抑菌作用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开发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效的生防措施,对从山东栖霞苹果果园根际土壤中分离的63株细菌进行了筛选,获得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BJ1。采用玻片法和对峙培养法测定BJ1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抑菌谱,根据菌株BJ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并用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对腐烂病的防效进行测定。菌株BJ1对腐烂病菌的抑制率为78.38%,其发酵滤液的抑菌率达到70.54%;BJ1可显著降低腐烂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致使菌丝畸形、分支增多及细胞质外渗;该菌株对常见的8株果树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经鉴定,菌株BJ1属于微嗜酸寡氧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BJ1不同稀释倍数的发酵滤液均对苹果树腐烂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稀释50倍发酵滤液的防效仍可达81.06%,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5.
牛筋草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5种杂草之一,为了筛选防除牛筋草的高效除草剂品种,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10种苗后除草剂对牛筋草的除草活性及防除效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30%苯唑草酮SC和40 g/L烟嘧磺隆OD对牛筋草防效优异,ED90分别为8.7 g/hm~2和19.4 g/hm~2(有效成分,下同),约为各自登记低剂量的1/3和1/2。100 g/L氰氟草酯EC、10%噁唑酰草胺EC、69 g/L精噁唑禾草灵EW、120 g/L烯草酮EC和10%精喹禾灵EC对牛筋草具有较好的防效,ED90分别为68.9、80.5、50.0、54.2 g/hm~2和48.6 g/hm~2,与各自的登记低剂量相当或略低。25%啶嘧磺隆WG和11%三氟啶磺隆OD对牛筋草的防效较差,ED90分别为115.0 g/hm~2和112.4 g/hm~2,约为各自登记高剂量的1.5倍和2.3倍。75%硝磺草酮WG对牛筋草的防效很差,ED90为742.6 g/hm~2,是其登记高剂量的3.3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 g/...  相似文献   

6.
极长链霉菌SL01、淡紫紫孢菌QLP12和非致病镰刀菌Fo47是具有广谱抑菌和促生作用的生防菌。为明确其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效及对甘蓝的促生作用,通过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试验明确了3株生防菌最佳育苗期的使用浓度。温室试验表明,生防菌灌根处理可有效提高对甘蓝根肿病的防效,菌株Fo47和SL01处理的防效可达到90.38%,显著高于药剂处理;菌株QLP12处理的防效为69.78%,显著高于清水处理。田间试验中,菌株Fo47、QLP12和SL01均能表现出较好的生防效果,防效分别可达66.17%、60.20%和51.58%,甘蓝结球鲜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13%、43.69%和16.5%。品质试验中,3株生防菌都能提高叶片还原糖含量,菌株Fo47和SL01能降低叶片硝酸盐含量。研究表明,3株生防菌能促进甘蓝生长、提高叶片品质,同时对甘蓝根肿病具有很好的防效,为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拮抗细菌对烟草青枯病的温室防病及促生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福建、贵州两省烟草青枯病流行区烟株根围土样筛选得到的对青枯病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测定了其温室防效和促生作用。试验获得了控病效果表现较好的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AR03菌株,2次重复防效试验表明其防效均在50%以上,且该菌株能促进烟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苹果树腐烂病菌拮抗放线菌JPD-1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从苹果树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放线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筛选拮抗活性较高的菌株,通过菌株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采用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测定所筛选获得的拮抗菌株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结果表明,从苹果树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28株放线菌,其中菌株JPD-1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抑制率为72.50%,该菌在高氏合成1号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培养7 d时菌落生长旺盛,气生菌丝白色,基生菌丝深粉红色,无可溶性色素产生;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JPD-1鉴定为公牛链霉菌Streptomyces tau‐ricus。菌株JPD-1发酵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及对离体枝条上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均随稀释倍数的增大而减弱,发酵滤液原液使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膨大、末端畸形,抑制率为78.14%,对离体枝条上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为76.37%。表明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JPD-1可以用作苹果树腐烂病的生防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对建兰茎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生防菌,以海洋鱼类为分离来源,室内测定不同海洋细菌菌株的抑菌活性,筛选抑菌率最高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对所筛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及抑菌谱和防效测定。结果表明:从海洋鱼类中分离获得43株海洋细菌,初筛出10株对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抑菌带宽0.60~1.60 cm,其中菌株BA-3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达87.69%;经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菌株BA-3为解淀粉芽胞杆菌。该菌抑菌谱广,对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室内防效为79.05%,大棚防效74.71%~77.09%,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生防菌混合接种对葡萄灰霉病菌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通过抑菌圈试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离体果实接种试验,将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GLB191和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 GLB197生防菌株单独或混合接种,初步探究了单菌株和两菌株混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抑菌圈大小达30 mm以上,灰霉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4%以上,其中两菌株混合500倍稀释液对孢子萌发抑制率高于单菌株处理;离体果实接种试验表明,两菌株混合处理病斑抑制率高达70.89%,高于单菌株GLB191和GLB197的病斑抑制率55.48%和52.91%。田间防效试验表明,两菌株混合防效与化学药剂无显著差异,防效为70.02%。因此,两菌株混合接种可更有效地防治葡萄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拜赖青霉Penicillium bilaiae 47M-1是具备广谱抑菌活性和促生能力的高效生防菌株,但其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对芝麻病害的防治效果尚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拜赖青霉47M-1的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条件及病害防治效果。在明确菌株47M-1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以芝麻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靶标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菌株47M-1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菌株的防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47M-1在25℃~28℃,p H 5.0~7.0,光周期中0~16 h光照的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在25℃~28℃,p H 3.0~10.0,光周期中8 h光照的条件下产孢量最大,该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菌株47M-1最佳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培养液配方为:蔗糖30 g,酵母粉/牛肉膏/蛋白胨5 g,KCl 0.5 g,Mg SO4·7H2O 0.5 g,Fe SO4·7H2O 0.01 g,蒸馏水1000 m L。将菌株47M-1的孢子悬浮液按2%或3...  相似文献   

12.
 明确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及寄主范围测定等研究,证明该病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菌丝生长及产孢适宜温度20℃~28℃,孢子萌发适宜温度24℃~32℃,菌丝致死温度49℃处理10 min;菌丝生长适宜pH 6~10,产孢适宜pH 4~8,孢子萌发最适pH 8;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与产孢,连续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量由少到多培养基顺序为CA、PCA、PDA、CMA、OA,而PDA上产孢最多;刺伤接种,病菌可侵染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植物。黄脉爵床棒孢霉叶斑病病原为山扁豆生棒孢C. cassiicola,病菌易产孢,寄主广,潜育期短。该病菌侵染黄脉爵床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苦瓜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尖镰孢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momdicae Sun &; Huang)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枯萎病孢子在蒸馏水中萌发率仅为5%左右,在葡萄糖、蔗糖等溶液中提高到19%,而在苦瓜植株煎汁中可达到96%~100%,这说明孢子萌发,营养条件是主要因素。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该菌在pH2.3~11.3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6.3。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全黑暗的条件下长得最慢。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香蕉果实潜伏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海南13个地区分离获得的17个Colletotrichum musae分离菌系经测定,无论是菌丝生长还是孢子萌发均以30℃为适温,pH值6~7为最佳条件;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而孢子萌发最佳碳源则是蔗糖,5种碳源都可提高孢子萌发率;自然光照(12h光暗交替)最有利于菌丝生长,30min紫外照射可使分生孢子致死。17个菌系菌落形态特征、菌丝体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均有很大差异,其中以屯昌3、文昌4、琼山1和万宁1等菌系的菌丝生长快,而临高1、昌江3和昌江6则最为缓慢。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产孢量测定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pH及碳氮源对来源于海南、河北和上海的3株西瓜枯萎病菌Fo-HN-46、Fo-HB-12和Fo-SH-1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Fo-HN-46最适生长温度为28℃,Fo-HB-12和Fo-SH-1最适生长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30℃;光照对西瓜枯萎病菌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对产孢影响显著,Fo-HN-46在黑暗条件下单位面积产孢量最高,Fo-HB-12和Fo-SH-1在半光照条件下产孢量最高;pH对西瓜枯萎病菌菌株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pH 7~9时菌丝生长速率快,pH 8~11时产孢量高;葡萄糖、淀粉和乳糖作为碳源能够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蛋白胨作为氮源能显著促进菌丝生长,硝酸钠、酵母粉和蛋白胨均能显著增加西瓜枯萎病菌的产孢量。用最适碳源、氮源培养,Fo-HN-46生长速率大于Fo-HB-12和Fo-SH-1。Fo-SH-1产孢量高于Fo-HN-46和Fo-HB-12。  相似文献   

16.
辣椒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辣椒褐斑病病原菌Cercospora capsici Heald et Wolf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D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8.0~9.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 10 min。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的蔗糖溶液,适宜氮源为1%的甘氨酸溶液;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为5~6,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2℃10 min。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离利用高效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株,从广东药用植物金丝皇菊根部分离获得一株木霉菌株Tk1。经过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金丝皇菊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柑橘炭疽病菌(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率分别为68.5%和77.1%,且在后期能完全覆盖或部分覆盖病原真菌。其无菌发酵液对金丝皇菊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45.55%。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在pH 4~11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产孢,最适pH为7;12 h交替光照条件下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全光照条件下产孢数量最大;该菌株的致死温度为73℃处理10 min。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FOC)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采用稀释涂布平板和平板生长对峙法从健康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对FOC具有强拮抗能力的拮抗细菌,并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及16S rRNA和gyr B基因序列相似性对拮抗能力最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定拮抗菌无菌过滤发酵液对FOC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并评价其发酵液对盆栽和大田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从健康黄瓜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23株对FOC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FJ17-4对FOC抑菌作用最强,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FJ17-4抑制FOC引起菌丝畸形、扭曲、膨胀、皱缩、缠绕等异常现象。10%无菌过滤液对FOC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0.96%和85.40%。50倍发酵液、菌体悬浮液和无菌过滤液盆栽防治效果分别为70.20%、58.87%和47.80%,大田防治效果分别为69.53%、58.46%和36.12%。综上,FJ17-4能有效抑制FOC,对黄瓜枯萎病具有显...  相似文献   

19.
红海榄赤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来自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赤斑病同一病斑上获得的2个菌株PⅠ-1和PⅡ-3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Ⅱ-3菌株的致病力比PⅠ-1的稍强;2个菌株均具有一定的寄主专化性。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光照对2个菌株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不大,生长温度均为10~32℃(最适25℃),pH值为3.0~10.9(最适4.0);孢子萌发温度均为10~35℃(最适25~28℃),pH值为2.5~8.0(最适3.0);黑暗条件有利于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但2个菌株的产孢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PⅠ-1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而PⅡ-3为20℃;PⅠ-1产孢的最适pH值为5.1而PⅡ-3为9.0;PⅠ-1产孢对光照不敏感,而PⅡ-3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产孢。另外,在相似条件下,PⅠ-1产孢量比PⅡ-3大,而PⅡ-3菌丝生长速度比PⅠ-1快,孢子萌发率也比PⅠ-1高。由此可见,2个菌株PⅠ-1和PⅡ-3虽属于同一个种,但某些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