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中嘉早17(早稻)和泰优390(晚稻)为材料,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耦合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9%,“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对水稻增产效果最明显,周年产量高达15.8 t/hm2,较其他处理高5%~36%。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互作对早、晚稻米垩白粒率、早稻RVA 谱特性、晚稻消减值具有极显著影响,而对其他外观、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米外观品质差异不明显,“秸秆还田+早晚稻均免耕”处理稻米加工品质最优,而“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稻米RVA 谱特性最佳。综合得出,“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处理增产效果最好且蒸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
长期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稻麦两熟制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秸秆还田及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翻耕+秸秆不还田”(对照,CT)相比,“免耕+秸秆还田”处理(MTS)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CTS)改善了抽穗期水稻上3叶的氮素水平,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2年试验水稻产量CTS处理比CT处理增加6.9%~14.8%。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MTS和CTS处理的有效穗数都显著提高,实粒数也有所增加;从稻米品质来看,MTS和CT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但“连续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降低了水稻产量,产量比对照(CT)低10.9%~11.8%;与对照(CT)相比,NTS处理的每穗实粒数显著下降,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3.
针对淮北地区水稻化肥减量增效的新形势,通过丰卉尿素、吉多素、增效控失肥等新型肥料的组配,研究了其对连粳15号直播、南粳5718毯苗机插的产量构成、品质性状、经济效益等的影响,探索化肥减量条件下水稻产量提高和稻米品质提升的有效施肥途径。结果表明,“控失肥+吉多素+丰卉尿素”“控失肥+吉多素+常规尿素”两种组配方式能够将化肥减量增效和水稻产量提高、稻米品质提升有机结合,具有较好的示范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20年稻米品质优质率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2001—2020年来自我国各地的62 217份稻米样品的优质率。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品种稻米优质率提升迅速,从2015年的27.3%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49.2%;21世纪初期,粳稻品种稻米优质率明显高于籼稻品种稻米,但两者品质差距不断缩小;垩白度是21世纪初期限制稻米优质率的主要品质指标,但“十三五”期间有明显的提升,其优质率超过了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等指标的优质率,已经不是限制稻米优质率的最重要因素;整精米率整体表现不佳,优质率较低,“十三五”期间已经成为7项定级指标中优质率最低的指标,是限制稻米优质率的重要指标。因此,提高我国稻米的整精米率,是今后我国水稻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研究苏南城市居民对稻米知识和品牌大米的消费认知和购买行为,对于反映经济发达地区品牌大米市场需求,引领稻米产业提质增效并提高有效供给,促进我国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苏南5地市692份调研数据,分析获得如下4个结果:一是样本居民对稻米了解不足、知识匮乏;二是样本居民对高端稻米消费需求旺且有良好的溢价支付能力;三是样本居民更加关注品牌大米的安全性、可信度和性价比,知名产区、优良产地、合格检测报告和质量认证证书被视为有效的品质保障;四是性价比高的“质量认证+企业品牌”大米最受欢迎,最有效推广宣传渠道是“移动端/短视频”,结合超市货架展示和试吃体验可取得较好效果。提出了加大宣传普及稻米知识、打造品牌合力谋划发展、拓展功能不断提高品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在增强我国人民稻米品质意识、促进我国稻米品质改良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优质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的发展及其在水稻品质改良中的实际作用,本文比较了我国不同时期优质食用稻的品质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国稻米优质率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优质稻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广东优质稻发展及稻米品牌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从明朝以来广东优质稻品种和稻米品牌发展历程。广东的优质稻品种经历了从传统的高秆农家品种到现代矮秆高直链淀粉含量型优质常规品种,再到目前的矮秆低直链淀粉型优质常规品种。广东优质稻米品牌从传统的“增城丝苗米”和“马坝油粘米”,发展到现在的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12个稻米区域公用品牌。这些品牌优质稻米均以粒型细长、无心腹白、晶莹剔透、米饭香软滑为特色,形成现代“广东丝苗米”的典型特征,在优质米市场上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最后讨论了广东现代优质丝苗产业存在问题和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8.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粮食规模生产主体开始延长产业链,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增加种粮效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粮食生产面积较小,但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粮二代”,带动了全市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本文分析了建德市粮食生产以及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现状,提出水稻规模化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江苏“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稻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农户杂草防控措施现状,对灌南、盐都、盱眙、高邮、广陵、溧阳、常熟等7个地方12个稻虾综合种养基地开展田间调查和农户访谈。结果表明,在120块稻虾田内共记录到25种杂草;稻虾轮作田禾本科杂草和千金子的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共生田。稻虾轮作稻田杂草以稗属杂草、杂草稻、千金子、李氏禾、异型莎草、水苋菜属杂草、鸭舌草为主;稻虾共生稻田杂草以杂草稻、稗属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为主。除有机栽培模式外,稻虾轮作稻田控草方式为“土壤处理+茎叶处理+人工拔除”,稻田杂草防控总用药和人工成本平均1 863.75元/hm2。稻虾共生稻田控草技术主要为“水层控草+龙虾控草+人工拔除”,部分稻田使用丙草胺、苄嘧磺隆等土壤处理除草剂,稻田杂草防控总成本平均907.50元/hm2。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品质与水稻栽培技术措施是否得当有着直接关系,稻米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食,其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解决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早育苗早插秧可提高精米率,降低整精米率而提高糊化温度、粗蛋白质、使胶稠度变硬。晚育苗,晚插秧,则稻米品质结果则相反。插秧方式过密、株行距过小,会导致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率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及胶稠度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下降而米质变差。科学施肥既能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又能改善食味品质,防治杂草及防治病虫害是提高稻米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灌溉水质关系到稻米品质的优劣,收获时期与方法、仓储技术都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水稻栽培技术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水稻育苗、移栽、施肥、除草、防治病虫、灌溉、收获、仓储等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影响加以简述,仅供生产优质稻米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方水稻生产的现状。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北方水稻栽培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呈增长趋势。稻米品质同市场需求比有差距,高产优质品种较少,稻米食味值需要提高。应该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并采用营养土保温旱育苗、合理稀植、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组成的配套栽培技术,来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北方水稻生产的现状。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北方水稻栽培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呈增长趋势。稻米品质同市场需求比有差距,高产优质品种较少,稻米食味值需要提高。应该选用优质高产品种,并采用营养土保温旱育苗、合理稀植、节水灌溉、平衡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组成的配套栽培技术,来增加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发现,苏北地区粳稻生产中普遍存在化学品过量施用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减肥减药技术方案。方案主要包括:⑴选用适宜品种;⑵培育长秧龄壮秧、普施“出嫁药肥”;⑶麦秸全量还田;⑷浅耕地且防基肥渗漏;⑸抢早扩行移栽;⑹通气式灌溉、高质量搁田;⑺分蘖肥减量增效、施足穗肥;⑻综合防控。采用此减投技术,在化学品投入下降28%~42%的情况下,还能保障苏北地区粳稻成穗量充足、群体质量优良、病虫草害得到有效防控,进而实现“化投大降、产量不减、防效不降、安全高质”。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东港市是我国最适于优质水稻越光生长的生态地区.针对当地为水稻病虫草害常发和重发生地区,严重制约了优质水稻的高产,按有机产品生产国家标准的规定,制订了病虫草害的化学农药完全替代防控技术预案,并在2019年开展试验.对年度发生最重的3类病虫草害,放养河蟹的生物除草技术防除杂草,防除效果达93%,与化学除草剂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江淮地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该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地带,病虫草害类型复杂,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江淮地区作物周年种植,模式多样,其中以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为主。本研究根据安徽粮丰项目试验示范成果,结合江淮稻-麦周年生产实际,针对稻-麦周年生长不同生育期主要靶标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集成了以农业生态技术措施为前提、绿色防控投入品综合应用为基础、药械联用精准减量高效防控靶标生物技术为突破口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成功示范推广。本文就该技术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区域粮食绿色安全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及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同时秸秆还田也会加重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生产上需综合考虑秸秆还田数量、年限、种植品种等因素,以达到增产同时不加重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9.
浅淡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增大,发展优质稻米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就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水质、气候、栽培技术、灌溉、病虫害等均是可以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了选择优质水稻品种、保护改善产地环境、优化栽培技术等可提高稻米品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超级稻”的理念要求水稻新品种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兼有多种病虫害抗性、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以及较强的抗旱性和抗逆性特性,实现水稻生产“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绿色超级稻”的理念与实践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超级稻”理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