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期的重要寄生蜂。本文在温度为(25±1)℃、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L//D=14h//10h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日龄微红梢斑螟蛹对云南派姬小蜂的寄生率、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和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派姬小蜂对4日龄的微红梢斑螟蛹寄生率(76.19%)显著高于对2、6、8日龄和10日龄蛹的寄生率,且随着微红梢斑螟蛹日龄的增加,云南派姬小蜂对其寄生率呈下降趋势。云南派姬小蜂能在2~10日龄的微红梢斑螟蛹上产卵并发育至成虫,在寄主5种龄期下云南派姬小蜂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云南派姬小蜂寄生4日龄和10日龄蛹的子代雌雄性比显著低于寄生2、6日龄和8日龄蛹的雌雄性比;在寄生4日龄蛹时,寄生蜂子代个体最大,子代个体随着蛹日龄的增加其体型大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寄生于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尚无报道。本文以微红梢斑螟蛹为繁殖寄主,在15、20、25、30℃和35℃共5个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云南派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0℃温度范围内,云南派姬小蜂的各阶段及世代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成虫、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83±0.18)、(13.63±1.11)、(14.27±1.36)℃和(15.43±0.48)℃。有效积温分别为(128.66±3.33)、(132.34±17.25)、(57.92±7.25)日·度和(291.37±10.73)日·度。  相似文献   

3.
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寄生于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报道较少。因此,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云南派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蜂主要以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雌、雄成蜂的平均性比为1.89:1。在温度25℃、湿度70%、光周期14L:10D的条件下,其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为卵-幼虫期15.00 d,蛹期12.33 d,成虫寿命6.36 d,完成一个世代需32.36 d。在15℃以15%蜂蜜水喂养的条件下,雌、雄蜂寿命最长分别为63.45和39.95 d;在35℃,无喂食条件下,雌、雄蜂寿命最短,分别为3.06和1.84 d。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低温和补充营养均能不同程度的延长雌、雄蜂寿命且雌蜂寿命长于雄蜂寿命。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对微红梢斑螟的生物防治提供指导,也为研发云南派姬小蜂的室内繁殖和保护利用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广西螟卵啮小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螟卵啮小蜂Tetrastichus schoenobii Ferriere在广西分布普遍,北至全州,南至合浦、钦州,西至那坡、靖西、龙州,均有发生,但发生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2.广西的螟卵啮小蜂有几个不同的寄主来源,除三化螟外,还有荸荠白螟、蓆草白螟、莎草白螟等。这几种不同寄主来源的螟卵啮小蜂在室内可以用上述四种螟卵交互培养繁殖。 3.在室内饲养情况下,螟卵啮小蜂一年可以繁殖14~1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过冬。 4.螟卵啮小蜂的成虫飞翔力颇强,有趋光性。其寿命因气候条件不同和有无补充营养而有异,夏秋期间寿命较短,冬春季节寿命较长。冬期世代用蜜糖水饲养时,平均寿命约22天。成虫一般在交配后24小时内即可产卵;也能孤雌生殖,但子代均为雄性。幼虫能咬食多个寄主卵粒,通常一三化螟卵块有10个以上螟卵啮小蜂幼虫时,该卵块多不能孵化蚁螟。啮小蜂幼虫多在寄主卵块内化蛹,但当寄主卵块被雨水浸淋、湿度过高时,老熟幼虫可爬出寄主卵块外化蛹。 5.经在室内用大指形管、蜂箱和大养虫笼饲养考查表明,三化螟卵的和白螟卵的啮小蜂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较高,两者无差异。但田间放蜂试验的初步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来源的啮小啮对三化螟卵的寄生率均不高,尚不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吉林省敦化林区发现梢斑螟为害红松树干,经鉴定暂称为松干梢斑螟(Dioryctria sp.)。通过对其生活规律的观察研究发现,该虫在吉林省敦化林区1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被害部位越冬。4月下旬幼虫开始活动,潜入皮下为害韧皮部。7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7月下旬成虫羽化;8月上旬新幼虫由树干伤口侵入,9月下旬后幼虫在被害部位越冬。该虫为次生性害虫。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应用1.2%盐碱.苦参碱EC、48%乐斯本EC和20%丁硫克百威EC 100倍液,喷雾防治成虫,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1.66%、83.50%和82.63%。  相似文献   

6.
菜蛾啮小蜂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和适合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菜蛾啮小蜂是小菜蛾幼虫期至蛹期的跨期寄生蜂,也可仅寄生于蛹。室内寄主虫态及龄期选择寄生试验表明,该蜂嗜好产卵寄生幼虫,较少产卵寄生预蛹,很少产卵寄生蛹,但在幼虫4个龄期间无明显偏嗜性。寄生于各龄小菜蛾幼虫的啮小蜂在发育历期、蛹期存活率、每寄主育出蜂数及性比几方面无显著差异,表明各龄幼虫对该蜂的适合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菜蛾啮小峰对寄主龄期的选择性和适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蛾啮小蜂是小菜蛾幼虫期至蛹期的跨期寄生蜂,也可仅寄生于蛹。室内寄主虫态及龄期选择寄生试验表明,该蜂嗜好产卵寄生幼虫。较少产卵寄生预蛹,很少产卵寄生蛹,但在幼虫4个龄期间无明显偏嗜性,寄生于各龄小菜蛾幼虫的啮小蜂在发育历期,蛹期存活率,每寄主育出蜂数及性比几方面无显著差异,表明各龄幼虫对该蜂的适合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瓜绢野螟[Diaphnia indica(Saunders)],又名瓜螟、瓜野螟。主要寄主有各种瓜类、番茄、茄子等。近年来,荆州市郊每年种植的瓜类蔬菜品种较多,面积达7333.3hm2。由于菜农未掌握瓜绢野螟的防治技术,导致每年本市黄瓜、丝瓜等作物生长后期连续遭到瓜绢野螟为害。防治不力田块,为害十分严重,对瓜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1发生为害情况瓜绢野螟在本市1年发生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和蛹在瓜架干内或寄主的枯、卷叶中,表土上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初始见成虫。1代幼虫出现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为害黄瓜。2代幼虫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主要…  相似文献   

9.
露狄恩蚜小蜂Encarsia lutea (Mas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之一。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标记COI和28S对河北田间采集的寄生蜂进行了鉴定,确认为露狄恩蚜小蜂。明确该蜂的生殖方式为孤雌产雄、两性产雌;寄主关系为雌雄蜂异律发育,是兼性自复寄生蜂,雌性卵和幼期寄生于初级寄主,即烟粉虱若虫,雄性卵和幼期寄生于次级寄主,即烟粉虱若虫体内的本种或异种寄生蜂幼虫。在温度26℃、相对湿度65%、光周期14L:10D的室内条件下开展了该蜂的个体发育和繁殖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雌、雄蜂卵-幼虫、预蛹-蛹以及成虫前期的发育历期分别为8.4 d、6.8 d、15.1 d和6.9 d、8.0 d、14.9 d;雌蜂的平均寿命为15.0 d,单次交配后雌蜂的平均繁殖量为50.0粒,性比严重偏雄,雄占比87.4%。上述相关结果可为研究异律复寄生蜂生物防治效益提供参考,并为该蜂的后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乔旭 《中国生物防治》2011,27(2):280-283
广肩小蜂Eurytoma sp.是花椒波瘿蚊Asphondylia zanthoxyli bu & Zheng的重要寄生天敌.广肩小蜂1年发生3代,以蛹在花椒波瘿蚊为害形成的虫瘿内越冬.第2年花椒发芽后在4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羽化;第1代成虫6月上旬羽化;第2代成虫8月上旬羽化.成虫产卵于花椒波瘿蚊幼虫为害后形成的虫瘿内;孵化后外寄生于花椒波瘿蚊幼虫,将寄主幼虫吃光后化蛹.越冬代寄生率达48.39%,第2年花椒发芽前剪除虫瘿枝可有效保护广肩小蜂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1.
经研究,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与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 (Buysson)均可寄生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Hope)的低龄幼虫,可用于该害虫的生物防治。为了探讨其学习行为,采用Y-型嗅觉仪、培养皿两种方法,测定了锈色粒肩天牛虫粪及其寄主植物——国槐韧皮部的气味刺激对交配后的白蜡吉丁肿腿蜂和哈氏肿腿蜂的雌蜂嗅觉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两种肿腿蜂在羽化后经过对上述两种气味源48h接触后,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对两种气味源的选择性比没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对气味源的选择性相比显著提高。在对气味源的搜寻判断上,有学习经历的雌蜂所用时间显著少于没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培养皿试验表明,有学习经历的雌蜂对锈色粒肩天牛虫粪及国槐树枝韧皮部水提物或正丁烷提取物的趋向率要高于没有学习经历的雌蜂,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两种寄生蜂的嗅觉记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当其脱离学习环境一定时间后,对气味源仍有较强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12.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是天牛类害虫重要的天敌昆虫,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或卵可以有效地控制包括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等天牛类蛀干性害虫。嗅觉在寄生性天敌的寄主搜寻或定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花绒寄甲如何在复杂外界环境中利用哪些信号物质准确地搜寻到寄主松褐天牛目前还不明确。为此,本文测定了花绒寄甲对几种气味源的行为反应,对相关的化学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发现,花绒寄甲对不同气味源的行为反应不同,趋于选择松褐天牛为害后的马尾松木段、松褐天牛幼虫及其虫粪。通过GC-MS分离鉴定出了18种化合物,通过因素扣除的方法分析发现,化合物D-柠檬烯和长叶烯可能是花绒寄甲在寄主定位过程中的信息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13.
云杉花墨天牛是我国中温带地区携带松材线虫的主要传播媒介,研究其生物防治技术对于我国中温带地区松材线虫病的治理有重要意义。目前花绒寄甲是防治我国南方地区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有效天敌,但还未见用于防治云杉花墨天牛,为探讨该天敌防治云杉花墨天牛的可能性,本研究分别在室内和林间测定了花绒寄甲对云杉花墨天牛的控制效果。在室内利用直接接种的方式将花绒寄甲幼虫接到不同虫态的云杉花墨天牛上,并模拟自然情况,以不同的益害比将该天敌的卵释放在含有云杉花墨天牛的木段上,观察该天敌的最佳寄生时期并明确最佳益害比。在林间全自然条件下设置了不同益害比,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有云杉花墨天牛为害的木段上,观察其自然控制情况。结果发现:室内直接接种试验,花绒寄甲幼虫在云杉花墨天牛蛹上平均寄生数量为3.10头/天牛蛹,平均寄生率为86.00%,平均存活率为57.79%。在幼虫上平均寄生数量为0.54头/天牛幼虫,平均寄生率为30.00%,平均存活率为13.92%。在室内将花绒寄甲卵释放到被云杉花墨天牛侵入的木段上,益害比为10: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2.59%,校正死亡率最高为40.71%。在林间将花绒寄甲卵卡释放到木段上时,益害比为4:1时平均寄生率最高为47.68%,与益害比为2:1时(45.51%)差异不显著;当益害比为10:1时天牛平均校正死亡率最高为74.15%,高于益害比为2:1时(43.79%),但差异不显著,且寄甲平均寄生率为33.38%,低于益害比为2:1时。结果证实,花绒寄甲松褐天牛生物型幼虫对云杉花墨天牛蛹的寄生效果优于对天牛幼虫的寄生效果,因此蛹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室内和野外防治试验均显示花绒寄甲可用于云杉花墨天牛防治;在野外利用花绒寄甲卵防治时,选择益害比为2:1时效果和经济性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的寄生蜂象虫金小蜂Anisopteromalus calandrae(Howard)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在解剖镜下观察象虫金小蜂各虫态发育情况,发育历期,羽化、交配及产卵等行为,并观察补充营养(10%蜂蜜水)对象虫金小蜂成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蜂主要寄生烟草甲的高龄幼虫和蛹,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寄主茧内越冬。在温度25℃,湿度7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分别为卵期1.5 d,幼虫期5.9 d,蛹期9.9 d,成虫产卵前期0.9 d,成虫寿命15.1 d,完成一代需18.2 d。单雌出蜂量29~82头,平均54.75头。在25℃条件下,以10%蜂蜜水饲喂,成虫寿命为29.6 d,单雌平均出蜂量76.1头。以上结果表明,象虫金小蜂具有发育历期短,繁殖力高,搜索能力强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5.
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是浆果类水果的果实害虫之一,对葡萄果实为害严重。毛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是黑腹果蝇的蛹寄生蜂之一。本文在温度26℃、相对湿度50%、光周期14L:10D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毛锤角细蜂对不同日龄黑腹果蝇蛹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毛锤角细蜂可寄生黑腹果蝇各日龄的蛹,但偏爱寄生预蛹。在寄主预蛹时,毛锤角细蜂的出蜂量、寄生率和选择系数分别为14.00头、35%和0.13,均显著高于1~3日龄蛹;不同日龄的黑腹果蝇蛹对毛锤角细蜂后代发育历期和雌蜂比没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黑腹果蝇的预蛹是毛锤角细蜂寄生的最佳时期。以黑腹果蝇为寄主时,研究毛锤角细蜂的寄生规律对于黑腹果蝇及其他果蝇的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首次系统地调查了浙江省杨梅主要产区果蝇及其寄生性天敌种群资源,明确了为害杨梅的果蝇主要类群及其寄生性天敌优势种类。采用形态学鉴定与COI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分析发现我省杨梅果蝇种类主要有6种: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斑翅果蝇D.suzukii、拟果蝇D.simulans、高桥氏果蝇D.takahashii、伊米果蝇D.immigrans和黑果蝇D.virile;浙江省杨梅果蝇寄生蜂有9种,分属于4个科,它们分别是茧蜂科Braconidae的开臂反颚茧蜂属Asobara、环腹瘿蜂科Figitidae的丽匙胸瘿蜂属Ganaspis和小环腹瘿蜂属Leptopilina、锤角细蜂科Diapriidae的毛锤角细蜂属Trichopria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的蝇蛹金小蜂属Pachycrepoideus。同时,不同年份杨梅果园果蝇种群数量变动较大,其中2018年各地区斑翅果蝇比例明显高于2019年。大部分地区(杭州除外)开臂反颚茧蜂属Asobara寄生蜂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寄生蜂,为浙江省果蝇优势寄生蜂。本文最后就各类寄生蜂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防潜力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杨梅果园及其他果园果蝇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花绒寄甲人工繁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花绒寄甲人工繁育技术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产量,开展了低温保存对花绒寄甲卵活力的影响、替代寄主选择、成虫人工饲料配方、室内生活史等研究,并在后期初步开展了花绒寄甲对桃红颈天牛的野外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条件下保存0~60 d对花绒寄甲卵孵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不经低温处理的卵孵化率最高,可达70.87%,低温保存60 d后,孵化率降为65.81%;大麦虫可作为花绒寄甲幼虫的替代寄主,最佳接虫比为1:5,此时化蛹率达70.40%,羽化率达94.03%;黄粉虫蛹、大蜡螟幼虫无法繁育出花绒寄甲成虫;黄粉虫幼虫干粉、大麦虫幼虫干粉、无菌水、脯氨酸、羟氨酸、丝氨酸、胱氨酸、葡萄糖、亚油酸混合配制的饲料使花绒寄甲成虫存活率达96.70%,单雌产卵量达161.10粒,产卵期持续43 d,是成虫的最佳人工饲料;经室内繁育的花绒寄甲一年发生2代,成虫寿命2~3年,卵期平均8.64 d、幼虫期平均6.63 d、蛹期平均36.88 d。花绒寄甲可用于防治桃红颈天牛,野外最佳释放比为8:1~ 10:1(天敌:天牛),虫口减退率达72.70%。  相似文献   

18.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秒表配合解剖镜的观察方法,比较了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的产卵寄生和取食寄主的2种寄主处理行为。结果显示:2种处理行为的发生流程存在差异。雌蜂产卵寄生的行为流程为:搜索、刺探、梳理、产卵器插入(产卵)和休息;而雌蜂取食寄主的行为流程为:搜索、刺探、梳理、产卵器插入(不产卵)、取食寄主和休息。雌蜂用于产卵寄生的总处理时间(342.2±33.6s)显著低于用于取食寄主的总处理时间(1327.8±134.2s);其中2种寄主处理行为中对应的产卵器插入行为时间分别为85.9±7.4s和483.2±43.5s;产卵寄生的雌蜂不取食,而取食寄主的雌蜂的平均单次取食时间为233.8±17.3s。研究结果表明,潜蝇姬小蜂的取食寄主方式属于为非同时发生-致死型。  相似文献   

19.
寄生蜂的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至为重要,调控其发育对提高产品贮存期、延长控害时间、适时防治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列举并分析了127种寄生蜂的滞育特点,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出:(1)温度与光周期是影响滞育状态的关键因子,寄主及营养状态会影响滞育;(2)滞育敏感虫态多为滞育虫态的前一个发育时段;(3)部分种类存在母代效应,其子代抗逆性与适应力更强;(4)通过滞育延长寄生蜂产品的货架期是可行的,滞育贮存期最长可达16个月;(5)滞育后生物学研究表明,滞育解除后当代及子代的生防性能提升,但也付出种群死亡率增高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对寄生蜂滞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