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明适宜于南疆枣棉间作复合系统合理的灌水量,设置4个水分梯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枣棉间作不同水分处理对枣棉间作复合系统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枣棉间作群体产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灌水量5 250 m~3/hm~2处理产量最高,为2 828.9 kg/hm~2,与灌水量3 750、4 500、6 000 m~3/hm~2处理产量差异显著;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水分生产率有明显差异,依次为灌水量3 750 m~3/hm~2灌水量5 250 m~3/hm~2灌水量4 500 m~3/hm~2灌水量6 000 m~3/hm~2。因此,枣棉间作最佳灌水量为5 250 m~3/hm~2。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榆林设置3种灌水量:W_1(1 650 m~3/hm~2)、W_2(1 950 m~3/hm~2)、W_3(2 250 m~3/hm~2),4个施肥水平:F_1(90-60-135 kg/hm~2)、F_2(135-82.5-180 kg/hm~2)、F_3(180-105-225 kg/hm~2)、F_4(225-127.5-270 kg/hm~2),研究不同水分和氮磷钾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明确毛乌素沙地滴灌条件下马铃薯氮磷钾与水分的合理指标。结果表明,灌水和施用氮磷钾均能影响马铃薯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和商品率,最终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以及产量最高的是高水较高肥处理(W_3F_3),其次是中水较高肥处理(W_2F_3);商品率最高的是W_2F_3,其次是W_1F_3处理。因此,在增加产量和节水节肥的目标条件下,W_2F_3处理(灌水量1 950 m~3/hm~2,N-P-K施用量180-105-225 kg/hm~2)可作为该试验条件下较合理的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叶尔羌河灌区滴灌冬小麦灌溉制度,于2015-2017年连续开展了2年灌溉试验。试验设计了5个不同灌水定额(300、375、450、525、600 m~3/hm~2)的处理。结果表明,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随着灌水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50 m~3/hm~2处理产量最高,2016年和2017年产量分别为9 048.0,9 687.3 kg/hm~2,冬小麦耗水量呈现出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的规律,2016年450 m~3/hm~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6.43 kg/(hm~2·mm)。  相似文献   

4.
水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制度。【方法】以"金棚1号"番茄为试材,在2013年研究总结的水肥总量(灌水量2 518.74m~3/hm~2,N 542.58kg/hm~2,P_2O_5206.30kg/hm~2,K_2O 940.03kg/hm~2)基础上,上下浮动30%后,设置T1(中水中肥)、T2(中水低肥)、T3(中水高肥)、T4(低水中肥)、T5(高水中肥)5个处理,以传统沟灌为对照,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不同水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赋予客观权重和主观权重后得到综合权重,对不同水肥处理下番茄综合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番茄产量随水肥用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合理施肥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中水中肥和低水中肥条件下番茄综合品质较好,水分或肥料过多均会造成番茄品质下降;T1处理的综合表现最优,产量最高,为130.80t/hm2,品质较好,水分利用率较高,为51.90kg/m3;与沟灌对照(产量115.40t/hm~2,水分利用效率23.46kg/m~3)相比,T1处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34%,121.23%。【结论】利用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设施番茄水肥一体化最优水肥用量为灌水量2 518.74m~3/hm~2,N 542.58kg/hm2,P_2O_5206.30kg/hm~2,K_2O 940.03kg/hm~2。  相似文献   

5.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等量灌溉条件下,不同氮(N1、N2、N3、N4小麦生长季节分别为120、180、240、360 kg/hm~2,玉米生长季节分别为180、270、360、450 kg/hm~2)、磷(P1、P2分别为90、135 kg/hm~2)、钾(K1、K2分别为75、150 kg/hm~2)配施对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不同土壤类型地区小麦、玉米产量及灌水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当地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不同氮、磷、钾配施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在小麦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3P2K1和N2P2K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8 606 kg/hm~2、9 977 kg/hm~2和10 305 kg/hm~2,分别较CK增产28.95%、52.48%和32.7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9.56 kg/m~3、11.09 kg/m~3和11.45 kg/m~3。在玉米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则分别以N4P2K2、N4P2K1和N2P2K2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10 998 kg/hm~2、8 828 kg/hm~2和11 715 kg/hm~2,分别较CK增产32.44%、55.29%和28.2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2.22 kg/m~3、9.81 kg/m~3和13.02 kg/m~3。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4P2K1和N1P2K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周年产量分别为19 515 kg/hm~2、18 576 kg/hm~2和21 080 kg/hm~2,分别较CK增产30.29%、51.92%和24.70%,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0.84 kg/m~3、10.32 kg/m~3和11.71 kg/m~3。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750 m~3/hm~2(W1)、1 500 m~3/hm~2(W2)、3 000 m~3/hm~2(W3)3个灌水及施氮0 kg/hm~2(F0)、60 kg/hm~2(F1)、120 kg/hm~2(F2)、240 kg/hm~2(F3)4个水平,研究水氮对盐碱地柳枝稷光合生理特性及生物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灌水对盐碱地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2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到氮肥影响;灌水量和施氮量同时影响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生物质产量,表现为:水分效应水氮耦合效应氮肥效应,氮肥的增效作用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将不再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柳枝稷生物质产量与开花期光合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银北盐碱地区,高水中氮条件下(灌水量3 000 m~3/hm~2、施氮量120 kg/hm~2)有利于提高柳枝稷开花期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光合作用,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物质产量。  相似文献   

8.
探明水肥互作对菏麦2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旨为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实现品种高产潜力的充分发挥。采用裂区二因素(主因素为灌水,副因素为施肥)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小麦春季的水肥管理,灌水条件设返青水(W_1,CK)、拔节水(W_2)、拔节水+开花水(W_3)和返青水+孕穗水(W_4) 4个水平,施肥条件设尿素225 kg/hm~2(A_1,CK)、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A_2)、尿素22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3)和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硫酸钾75 kg/hm~2(A_4) 4个水平,肥料在春季浇第1水时施用,研究了水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W_3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最大,产量最高,3个指标与W_2和W_4处理差异均不显著,但穗粒数和产量较W_1处理显著增加;A_4处理的产量构成三因素均最大,产量最高,但与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所有水肥组合中,W_3A_4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合理,产量最高,与除W_3A_1和W_3A_3外的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灌水对小麦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他2个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其中水肥互作的影响程度略高于施肥因素。在保证春浇拔节水和开花水的条件下,氮磷钾肥配施,菏麦21产量最高,达到9 762.3 kg/hm~2;仅施氮肥或氮钾肥配施,产量水平(9 596.5~9 617.8 kg/hm~2)也很高。  相似文献   

9.
设置生物降解膜(BE膜)、聚乙烯膜(PE膜)和无覆膜对照3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水稻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在幼穗发育期至成熟期均比无覆膜对照高,BE膜和PE膜均具有提高水稻株高的效果;水稻有效穗数表现为BE膜PE膜无覆膜对照,BE膜处理和P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P0.05),分别提高了20%和13%;PE膜处理和B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显著提高水稻产量(P0.05),分别提高649.85、1 499.40 kg/hm~2,增幅分别为12.9%、29.8%;B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节水1 410 m~3/hm~2,节水率达到8%;PE膜处理较无覆膜对照节水795 m~3/hm~2,节水率达到5%。因此,以生物降解膜处理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设施水田适宜的水稻秸秆覆盖量,于大棚内埋设塑料栽培箱种植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设置水稻秸秆1 000kg/667m~2、1 500kg/667m~2覆盖土表和对照(CK,不覆盖水稻秸秆)3个处理,研究水稻秸秆不同覆盖量对秸秆腐解率、土壤性质、蕹菜产量和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覆盖水稻秸秆可明显提高蕹菜产量,水稻秸秆1 000kg/667m~2、1 500kg/667m~2覆盖的蕹菜产量分别增产19.95%和14.95%;蕹菜全氮含量1 000kg/667m~2覆盖处理与CK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不同程度高于1 500kg/667m~2覆盖处理;蕹菜全磷含量3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蕹菜全钾含量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均高于CK,以1 500kg/667m~2较为显著;水稻秸秆覆盖可缓解土壤中因植株生长而下降的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下降,更多消耗土壤NO_3~-,有利于缓解设施栽培土壤的盐渍化,效果随覆盖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灵武长枣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1 800 m~3/hm~2处理的灵武长枣产量最高,为11 970 kg/hm~2,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灵武长枣产量逐渐降低,分别为10 755、9 825、9 540、7 785 kg/hm~2;灌水量1 800 m~3/hm~2处理下灵武长枣硬度与Vc含量最高,分别为16.64 N/cm~2、109.28 mg/100 g,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硬度与Vc含量逐渐降低,同时总酸含量也逐渐降低;灌水量5 400 m~3/hm~2处理的灵武长枣总酸含量最低,为0.335%,灌水量3 600m~3/hm~2处理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为21.47%。分析可见,灌水量1 800 m~3/hm~2处理的灵武长枣生长适宜,有利于提高果实Vc含量,同时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芹菜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温室芹菜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及节水灌溉提供科学依据,设置5个灌溉量处理(T1:117.5 mm/hm~2;T2:160.0 mm/hm~2;T3:202.5 mm/hm~2;T4:245.0 mm/hm~2对照(CK)287.5 mm/hm~2),进行温室内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灌溉量对芹菜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量处理0~40 cm深土壤贮水量和芹菜耗水量分别呈T3T4CKT2T1和CKT4T3T2T1的趋势;同时各处理土壤贮水量变化呈随芹菜栽培时间延长而下降、收获期又回升的趋势。不同灌溉量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呈T1T2T3T4CK的趋势。耗水量与灌溉量间达到0.01显著正相关水平,与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间分别达到0.01和0.05显著负相关水平。灌水量小于253 mm/hm~2时,芹菜产量与灌溉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芹菜产值与灌水量也成正比关系,T4处理收益与对照持平,同时还可节水14.78%。建议高效日光温室芹菜滴灌栽培灌溉水定额为245 mm/hm~2。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灌水量和施肥量耦合对黄瓜生长指标、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探索宁夏旱作区温室黄瓜的水肥一体化管理制度。以春夏茬黄瓜为试材,设置灌水量、用肥量的两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黄瓜整个生育期株高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且不同处理模拟系数均高达98%以上,生长末期株高TR7(高水高肥)TR8(中水高肥)TR4(高水中肥),这3个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结果盛期至结瓜末期,茎粗几乎停止生长;高肥水平可促进叶片增长,水肥用量与株高、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47~0.57,水肥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日光温室春茬黄瓜在沙壤土(容重为1.10 g/cm~3,田间持水量为24.21%)的条件下,灌水量2 222.05 m~3/hm~2、用肥量1 200 kg/hm~2的处理最佳,产量高达110 190.00kg/hm~2,经济效益高达19.27万元/hm~2,水分生产率49.58 kg/m~3,肥料生产率91.83 kg/kg。其中,N用量为216 kg/hm~2,P_2O_5用量108 kg/hm~2,K_2O用量324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土壤灌溉水平对青海诺木洪黑果枸杞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引进的3年生青海诺木洪黑果枸杞新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不同水平的水分控制试验,测定其叶片光合参数及果实产量。[结果]不同灌水量对黑果枸杞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有显著影响,随着灌水量的减少,黑果枸杞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呈先增加后减弱的趋势;不同灌水条件下黑果枸杞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均有上升,且处理间差异显著;水分利用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以灌溉量3 000 m~3/hm~2处理最优,为24.43 g/kg;产量以灌溉量4 500 m~3/hm~2处理最优,为2 175 kg/hm~2,但与灌溉量3 000 m~3/hm~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根据不同灌水处理下经济效益和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原则,采用滴灌条件下,灌溉定额以3 000 m3/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灌水上限和施肥配比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西北地区温室水肥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灌水和施肥2个因素。对照组(CK)为当地常规传统灌水施肥处理(施N 342 kg/hm~2、P_2O_5 198 kg/hm~2、K_2O 450 kg/hm~2;畦灌,灌水量为8 165.00 m~3/hm~2);试验组采用滴灌,以田间持水率(θF)为基准,50%θF为灌水下限,设W1(70%θF)、W2(80%θF)、W3(90%θF)3个灌水上限及F1(N 228 kg/hm~2、P_2O_5 132 kg/hm~2、K_2O 300 kg/hm~2)、F_2(N 285 kg/hm~2、P_2O_5 165 kg/hm~2、K_2O 375 kg/hm~2)、F_3(N 342 kg/hm~2、P_2O_5 198 kg/hm~2、K_2O 450 kg/hm~2)3个NPK施肥水平,共10个处理组合,分析各灌水和施肥组合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灌水上限和施肥量的增加,温室番茄植株株高显著增高,而茎粗随处理时间的推移并无明显变化。温室番茄的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以F2W2处理最高,而胞间CO_2浓度(Ci)以F2W3处理最高,表明在F2施肥水平下水肥耦合表现出较强的互作效应,植株保持较强的生长活力,其光合速率最高可达23.20μmol/(m~2·s)。干物质质量及产量以F2W2处理最高,分别为8 065.32和111 422.15 kg/hm~2,且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达30.22 kg/m~3;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总体来看随生育期的推进及灌水和施肥的增加而有所升高,提高光合速率,且番茄产量与叶片光合速率、干物质质量以及叶片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间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在F2W2灌水施肥条件下,即灌水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80%,氮(N)、磷(P_2O_5)、钾肥(K_2O)施肥水平分别为285,165,375 kg/hm~2时,温室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生产成本较低,该水肥条件可作为温室番茄水肥管理制度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油葵在垄膜沟灌条件下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益,通过设定不同灌水定额,分析不同灌水处理对油葵干物质积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灌溉定额2550 m~3/hm~2,全生育期灌水5次时,油葵产量较常规覆膜畦灌平均增加2.86%,节水23.62%,灌溉定额降低195.0 mm,生育期耗水降低117.1 mm,水分生产效率为2.68 kg/m~3。  相似文献   

17.
氮素和水分是玉米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明确氮水耦合对黑龙江西部玉米生长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灌水量和施氮量,在田间条件下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模式对覆膜玉米氮水耦合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孕穗期,玉米SPAD值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以N3处理最高;在灌浆期、成熟期玉米SPAD值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W1N3处理(灌水量384.62 m~3·hm~(-2)、施氮量180 kg·hm~(-2))最高。玉米产量最高的处理为W1N3,经济效益最佳的水氮组合为W1N1(灌水量384.62 m~3·hm~(-2)、施氮量120 kg·hm~(-2))。W1N1处理为当地节水节肥最佳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18.
水肥耦合对滴灌加工番茄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水肥耦合对新疆地区膜下滴灌加工番茄生长、生理和产量的影响,并综合评价产量和水肥调控效应,提出满足高产高效最优的灌溉施肥制度。通过小区试验,以加工番茄品种3166为试材,根据文献报道和当地农艺管理方法,设2因素3水平试验,即3个滴灌水量[高水5 250 m~3/hm~2(W_1)、中水3 938 m~3/hm~2(W_2)、低水2 625 m~3/hm~2(W_3)]和3个施肥水平[高肥(F_1):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用量分别为300、225、225 kg/hm~2,中肥(F_2):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用量分别为225、169、169 kg/hm~2,低肥(F_3):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用量分别为150、113、113 kg/hm~2],进行完全组合处理设计。试验结果表明,水肥耦合对加工番茄株高、茎粗、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显著。在相同的灌水处理下,随着肥料增施,加工番茄的产量先增高后降低;在相同肥料处理下,随着灌水量的不断增加,可以促进产量的增长,最后趋于平稳。随着灌水量的减少,降低了加工番茄的产量。综合试验结果分析,灌溉定额设为3 938 m~3/hm~2,施肥采用225 kg/hm~2尿素、169 kg/hm~2磷酸一铵、169 kg/hm~2氯化钾组合时,加工番茄的产量达到174.20 t/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26.0 kg/m~3,为最优高产高效灌溉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旱稻(旱香1号)和水稻(粮香3号)的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为新疆旱稻种植的适宜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覆膜滴灌栽培模式,以旱稻和水稻为研究对象,水稻为对照,设置5个灌水量,分别为 375 mm(W1)、525 mm(W2)、675 mm(W3)、900 mm(W4)、1 125 mm(W5),研究滴灌覆膜下不同灌溉量对旱稻和水稻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 不同灌水处理下,旱稻和水稻随灌水量减少生育期延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WUE等呈下降趋势。675 mm(W3)处理下旱稻产量及WUE显著提高,分别为4 506 kg/hm2、0.67;1 125 mm(W5)处理下水稻产量最高为7 485 kg/hm2,WUE为0.67。当灌水量大于675 mm后增加灌溉量旱稻产量无显著差异,且旱稻在 675 mm(W3)灌溉量时比水稻产量高60.45%、水分利用效率高61.19%。旱稻各灌溉下产量平均值比水稻高11.24%、水分利用效率高10%、节水22.2%。【结论】 新疆干旱区种植旱稻受水分限制小,在节约水资源、提高产量的同时,新疆旱稻种植的最优灌水量为675 mm。  相似文献   

20.
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在大田进行不同灌水量(24m3/hm~2、48m3/hm~2、72m3/hm~2、96m3/hm~2)、不同灌水时期(出苗后、开花期、淀粉积累期)膜下滴灌对冬春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对照(自然生长)最高增产7 644kg/hm~2,增产率为12.75%,商品率高达98.4%;在同一灌水量下,开花期充分灌水会促进马铃薯株高、茎粗和块茎生长,增加产量,出苗后和淀粉积累期水分过量或不足均会对其生长及产量造成不良影响;在同一灌水时期,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株高与茎粗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其中灌水量为96 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的产量最高,达67 575kg/hm~2,比灌水量96 m3/hm~2,出苗后、开花期与淀粉积累期各灌水1次高9 645kg/hm~2,节省96m3/hm~2。灌水量96m3/hm~2,出苗后与开花期各灌水1次可作为云南冬春季马铃薯大田生产的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