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及其食品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发展抗除草剂作物的创制是植物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大多数抗性品种都是采用分子生物学与植物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而成,从而使每种植物细胞获得外源基因后繁殖成再生植株。在转基因作物中,发展最快的是抗除草剂作物,其中主要是大豆、油菜、玉米与棉花。1993年第一个抗磺酰脲类除草剂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开始应用,1996年抗草甘膦大豆品种推广,1998年抗草铵膦大豆品种试验种植,目前虽然已创制出各种抗不同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但以抗草甘膦作物的种植面积最大,如2000年美国种植抗草甘膦大豆面积3000万hm2,占…  相似文献   

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及其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利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使其健康、有序的持续发展,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在综述了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方法及其抗性机理的同时,还讨论了其安全性问题,并对今后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玉米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产品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已批准商品化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棉花、水稻、玉米等。玉米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但虫害、草害、病害等严重威胁其产量和质量,转基因技术为玉米遗传改良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介绍了转基因玉米常用的转化方法,评析了抗虫、抗除草剂、抗病等转基因玉米应用的研究成果,并对转基因玉米的检测方法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在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利用中占主导地位,其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简述了稻田中主要使用的几种除草剂及其作用机理,水稻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方法及抗性机理,讨论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应用及生物安全性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转基因大豆、棉花和玉米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影响的调查结果.内容包括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和抗虫作物对农田的环境影响,转基因作物对农场主的经济影响,转基因作物对美国的社会影响,当前转基因作物发展的4个结论和4条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其春 《饲料博览》2002,(11):17-19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或GMF)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生产加工的食品。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基本上只有转基因植物食品。全世界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多的是:抗除草剂大豆(占转基因植物总面积的40%)、抗虫玉米(占23%)、抗病烟草(占13%)、抗除草剂油菜(占1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和出口国,迄今已批准50多种转基因植物进入商品化生产。我国是较早进入商业化转基因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1998年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当时正在研究开发的转基因植物有47种,涉及各种基因103…  相似文献   

7.
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现状及安全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在美国出现后,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应用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全球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和品质改良的棉花、水稻、大豆、玉米等转基因植物已达120多种,2001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5260多万公顷.我国转基因研究及应用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和商品化生产面积的第4大国,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产品走入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促进了美洲地区大豆高效、高产生产。文章逐一归纳了抗草甘膦、草铵膦、磺酰脲类、麦草畏、2,4 D和异恶唑草酮等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的培育、作用原理及利用情况;围绕可能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指出培育兼抗多种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建立综合栽培技术体系是今后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9.
1研究内容 以生物安全1级(如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玉米)、2级(转基因抗病、抗虫水稻、转基冈抗除草剂大豆)和部分生物安全3级(用作医药原料的转基因作物)、热区转基因农作物(如转基因木薯、甘蔗、番木瓜)和南繁基地主要转基因作物的转基因成分检测和环境安全性评价以及生物安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案及其处置试验研究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转基因除草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目前尚无严格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1)通过转基因使作物获得或增强对除草剂的抗性遗传性状,从而解决除草剂的选择性问题,使许多优秀的灭生性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同时也促进新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2)通过转基因使作物获得或改良“他感效应”和“异株克生”能力,从而使作物能够抑制杂草,达到相当于使用除草剂的目的。(3)利用转基因改良或改造生物,使之能够寄生杂草或其分泌物能够抑制杂草。一、研究概况1.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粮食安全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对解决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作物叶片利用光能的能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群体对小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本文以水稻为例从栽培和株型育种两个方面讨论了优化群体结构、实现作物超高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平  姚国新  盛继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3955-3956,3961
综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芸  丁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096-2097
简述转基因农作物的发展现状,客观地分析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和安全隐患的根源及其评价.同时,对转基因农作物发展前景作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田间是农作物产品生产的第一生产车间,质量安全应从源头抓起,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产地规划、农用投人品管理、生产技术支持和过程监控等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以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主导生产,对生产过程控制,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安全,为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农产品经营企业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主要争论问题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美国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主食能不能吃转基因食品、吃转基因食品是否会被转基因、中国转基因水稻是否会掉进国外专利陷阱、转基因作物是否会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等问题的分析,阐明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及我国需要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的道理,同时对我国发展转基因作物产业的潜在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损害表症的快速识别对防止农作物受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反应指示、预警潜在农作物污染损害行为,减低污染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农作物损害快速、准确的无损检测与识别,本文对该方法在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污染胁迫、气象灾害和营养缺素6种逆境条件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农业环境损害鉴定中污染损害识别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认为基于图像分析的农作物污染胁迫识别系统的研发在农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 INTRODUCTION Pesticide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in global crop,food and ecological safety.Use of pesticides can prevent around 20% to 30% of global crop loss ...  相似文献   

18.
我国热带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国家战略物质储备、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市场供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了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分析了热带作物产业在品种选育、热作产业关键技术、规模化经营、节本降耗和增效、基本建设条件、产业组织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产业基础、技术、生产、市场需求,探讨了我国热带农业产业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浅谈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监控需求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全监控是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转基因作物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文章提出了安全监控对象应包括转基因作物研发和常规农作物应用推广两个领域,阐述了现阶段安全监控工作重点应集中在转基因作物研究、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种子销售、农作物加工产品等关键环节,并从监控主体和监控方法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监控策略。  相似文献   

20.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物育种方向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道杰  王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272-273,292
分析危及或可能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两大自然灾害 ,从作物育种角度上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