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种免耕制中,小麦茬后玉米产量的降低推动了耕作和残茬管理对玉米生长和苗床环境影响的研究,在2种耕作水平下(秋深翻MP和免耕NT),评价了4种小麦残茬管理方式(残茬移掉,收后秸秆打捆,秸秆盖在地面,秸秆覆盖地面并在秋季加施50kgN/hm^2)各免耕处理要获得50%的玉米出苗率和50%的抽丝率需多出2d以上的天数,播后5和7wk的生物量最低,而MP各处理的籽粒产量相近,均比免耕处理产量高1.1t/m  相似文献   

2.
粘壤地小麦后茬玉米免耕制常使其产量降低,已成为在Ontario地区减少运用免耕制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目的是确定粘壤地小麦后茬玉米在保持耕作和小麦残茬管理方面对其出苗、生长和产量有益的条件。1994和1995年在Ontario两个地点评价了7种耕作与残茬管理体系(秋翻耕、深松耕、串列式耙茬、带状耕作、免耕裸地、免耕秸秆打捆与不打捆覆盖)。秋季带状耕作减少了土壤表面小麦残茬量。晚秋留在带状耕作、免耕打捆和不打捆覆盖地上的小麦残茬量分别为3.1、4.0和7.1Mg/hm2。秋耕处理15cm土层早春含水量没有差异,但都低于免耕麦秆覆盖处理。采用秋季带状或秋耙改变的免耕制与秋翻耕或秋深松耕处理的玉米产量没有差异,都比免耕麦秆覆盖处理增产5%~10%。免耕的产量潜势受到小麦残茬量的影响。全部去掉小麦残茬要比免耕麦草打捆和不打捆覆盖的玉米产量增加0.5Mg/hm2和0.9Mg/hm2。免耕打捆和不打捆覆盖处理20cm土层的微团粒比例最少,透性抗性最大,玉米生长最慢,产量最低。本文推荐在粘壤地上小麦茬后种植玉米采用秋季带状耕作或串列式耙地。  相似文献   

3.
粘壤麦茬玉米免耕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健 《麦类作物》1998,18(2):43-46
粘壤地小麦后茬玉米免耕制常使其产量降低,已成为在Ontrio地区减少运用免耕制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目的是确定粘壤小麦后茬玉米在保持耕作和小麦残茬管理方面对其出苗、生长产量有益的条件。1994年1995年在Ontario两个地点评价了7种耕作与残茬管理体系(秋翻耕、深松耕串列式耙茬、带状耕作、免耕裸地、免耕秸秆打捆与不打捆覆盖)。秋季带状耕作作减少了土壤表面小麦残茬量。晚秋留在带状耕作、免耕打捆和不  相似文献   

4.
采用休闲-小麦模拟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模拟,测定了维多利亚西北部100~200年间2个半干旱环境下留茬与耕作产量的效应,由4种残茬管理和18个月的休闲一小麦轮作耕作制组成复合处理,分别在Dooen(粟钙土)和Walpeup(钙干土)试验点进行,留茬在产量影响最大,分别使Dooen和Walpeup增产0.8和0.6t/hm^2,在Dooen点的留茬覆盖中,免耕十分重要,但增产优势不大,(0.2t/hm^  相似文献   

5.
杨健 《麦类作物》1998,18(4):59-62
作物残茬量太大会对小麦产量有负效应,因而那些有效控制土壤侵蚀的保持耕作措施运用较慢。本研究旨在测定高留茬和施肥免对免耕小麦产量的效应。取自1984-1988年生长在同一块地的冬、春小麦资料,土壤为为粉壤,缺N、P和S,一年一作。残茬设全部烧掉与高留茬对照;肥料处理为无肥区、低肥区、中肥区、和高肥区,条施于5cm种区下,收获时测定籽粒产量、秸秆产量、籽粒蛋白、穗粒数和粒重。与全部残茬烧掉的处理相比,  相似文献   

6.
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研究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出苗率、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创制提高玉米产量的适宜的耕作方法。以郑单958为试材,利用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对免耕、翻耕、旋耕和深松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出苗率、干物质重及产量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深松耕作保苗率提高11.3%~14.6%,深松耕作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重,其地上部分较免耕、翻耕和传统耕作提高幅度为4.9%~19.2%,地下部根系提高幅度为2.8%~90.1%。深松耕作较其他处理玉米产量增幅为8.3%~11.5%,留茬深松是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Quebec中部和东部,对采取保护耕作措施的限制包括春季冷湿、生长季节短暂和的降雨方式多变。本研究目的在于确定保护耕作措施对Quebec地区谷类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合性。检测了在Kamouraska粘壤土和Saint-Andre重沙壤土上作物(春大麦)单作、春大麦-红三叶草轮作、耕作和杂草管理强度对中耕作物和杂草群体、干重的影响以及对籽粒产量和产量因素的影响。在粘壤点免耕中,中度杂草管理有利于作物建成、生长和获得籽粒产量,与犁耕(MP)处理相近。在5年中,免耕(NT)的籽粒产量平均为2877kg·hm-2,与之相对照的MP和CP(凿耕)分别为2870和2260kg·hm-2。籽粒产量不仅一致,而且轮作(3014kg·hm-2)高于单作(2322kg·hm-2)。在沙壤点作物建成、生长和产量对减少作物和杂草管理强度具有负反应。沙壤点的CP和NT处理中,大麦植株建成和杂草控制在单作中不如轮作中成功。免耕籽粒产量平均比CP低7%,比MP低29%。  相似文献   

8.
保墒耕作与施肥对旱地小麦产量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6 ̄1999年在渭北旱塬进行了旱地小麦保墒耕作方法与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施肥与保墒是旱地小麦高产中的两大重要因素。渭北旱塬一般小麦产量水平只有200kg/667m^2左右,要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就必须解决水分不足这一限制因素。试验中采用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或免耕补灌方法,配合氮磷化肥,小麦产量可以达到250 ̄350kg/667m^2或更高。旱地小麦施肥仍以氮磷配合一次深施为主,施用有机  相似文献   

9.
辽西地区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雯  衣莹  侯立白 《玉米科学》2007,15(5):096-099
比较研究了不同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和灭茬免耕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12.0%、13.6%和7.8%。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株高均表现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期低于传统耕作,在拔节期以后逐渐赶上并超过传统耕作,其单株干物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留茬覆盖>留茬免耕>灭茬免耕,平均株高整齐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灭茬免耕>传统耕作>留茬免耕>留茬覆盖。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不同,其中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灌浆速率的优势表现在授粉15d以后。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玉米穗行数、行粒数均优于传统耕作,其中又以留茬覆盖方式最佳,分别比传统耕作高出0.85和1.4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与覆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不同覆膜时期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长发育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秸秆还田后全膜双垄沟播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依次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不同覆膜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处理土壤容重增大。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其株高、茎粗与叶面积均小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玉米产量表现为秋覆膜整株秸秆还田>顶凌覆膜整株秸秆还田>秋覆膜秸秆粉碎还田>顶凌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秸秆还田后玉米产量较对照有增产趋势,而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中长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轮作顺序为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和玉米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处理为免耕、灭茬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玉米试验圃(前茬为大豆)处理包括免耕、直播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结果表明: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3.38℃和2.6℃,玉米圃(前茬为大豆)免耕和直播处理同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1.93℃和1.39℃;春季播种期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9.3 %和4.8%,玉米试验圃(前作为大豆)免耕和直播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16.0 %和12.6 %;此外,免耕模式的5~2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和0~25 cm的土壤机械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是均未达到对作物根系生长产生抑制的阀值;免耕和灭茬/直播还田模式前期的耕层低温并未对产量构成不利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并未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N、P、K三种肥料不同的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的4因子5水平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全部实施的研究方法,得出了甘蔗含糖量高于14%,甘蔗产量高于75t/hm^2和产糖量高于10.5t/hm^2的最佳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试验结果的验证和不面积的生产性推广证实;适合于试验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植蔗区的最佳种植行距为0.80-0.85m,氮肥(尿素)最适宜用量为0.6t/hm^2;磷肥(过磷酸钙)施用过多会影  相似文献   

13.
免耕玉米秸秆覆盖水稻的生育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3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玉米茬移栽稻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稻的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茬晚稻以免耕畦作玉米秸秆覆盖处理产量最高,免耕玉米秸秆不覆盖处理次之,分别比传统翻耕移栽增产121%~20.5%和7.5%~7.7%。主要表现在白根比例高,根系伤流量大,分蘖早生快发,干物质量高。玉米茬晚稻免耕畦作玉米秸秆覆盖处理各主要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大,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速率高,氮素的积累和吸收量大。免耕玉米秸秆不覆盖处理开花前生长较旺,但后期存在早衰现象。  相似文献   

14.
残茬和肥料对免耕小麦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残茬量太大会对小麦产量有负效应 ,因而那些有效控制土壤侵蚀的保持耕作措施运用较慢。本研究旨在测定高留茬和施肥对免耕小麦产量的效应。取自 1984~ 1988年生长在同一块地的冬、春小麦资料 ,土壤为粉壤 ,缺 N、P和 S,一年一作。残茬设全部烧掉与高留茬对照 ;肥料处理为无肥区、低肥区 (N- P- S=56 - 6 - 9)、中肥区 (112 - 11- 18)和高肥区 (16 8- 17- 2 7) ,条施于 5cm种区下。收获时测定籽粒产量、秸秆产量、籽粒蛋白、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与全部残茬烧掉的处理相比 ,高留茬处理使冬小麦减产 13% ,秸秆减产 15% ;使春小麦产量和秸秆产量减少 5%以下。肥料使各年的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增加 ,且冬麦效应大于春麦。平均产量看 ,无、低、中和高肥区的冬小麦产量分别为 1.12、3.0 2、4 .75和 5.0 8t/ hm2 ,春小麦产量分别为 1.17、2 .6 4、3.18和 3.2 0 t/ hm2 。增加施肥量提高了穗数 ,对穗子大小有不同的效应 ,粒重一般没有提高。高留茬小麦减产大多由于穗数低 ,增加的穗子体积与粒重难以补偿所致。产量和籽粒蛋白反应不存在肥力×残茬互作 ,但粒数和粒重间则有互作存在。由此认为 ,免耕覆盖小麦减产并不是营养不适当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5.
耕作方式对玉米秸秆腐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对翻耕、旋耕、免耕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特征进行研究,综合评价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秸秆腐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北地区至小麦收获为止,玉米秸秆在翻耕、旋耕、免耕方式下的腐解率分别为42.28%、43.56%、33.78%。3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与相应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温度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玉米秸秆腐解率与腐解天数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符合三次模型。由于耕作方式改变了农田土壤的水分状况,进而对麦田秸秆腐解具有显著影响,冬小麦生育期间玉米秸秆腐解率依次为翻耕处理>旋耕处理>免耕处理。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向日葵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施肥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6年在黄土高原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向日葵的养分限制因子与高产高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K是向日葵产量的限制因子。Fe、Zn、Mg、Cu、Mn、B为非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对向日葵的产量效应K>N>P,经济效应最佳施肥指标N163.21~169.89kg/hm2,P2O5128.60~131.91kg/hm2,K2O181.37~190.09kg/hm2。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向白葵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施肥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1996年在黄土高原陕西渭北旱塬进行了向白葵的养分限制因子与高产高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K是向白葵产量的限制因子。Fe,Zn,Mg,Cu,Mn,B为非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对向白葵的产量效应K〉N〉P,经济效应最佳施肥指标N163.21-169.89kg/hm^2,P2O5128.60-131.91kg/hm^2,K2O181.37-190.09kg/hm^2。  相似文献   

19.
2009年采用大区试验,在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方式下,自然条件下对夏玉米田进行土壤含水量变化及夏玉米产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夏玉米整个生育期降雨量为339.5 mm,前茬小麦两种耕作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都在13%以上,并且两种方式不同土层平均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在夏玉米需水高峰期,相应的有效降水使土壤含水量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的需要。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下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 839.2、8 074.5 kg/hm2,差异不显著。因此,前茬小麦免耕可节省劳动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消除犁底层对作物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甜高粱抗盐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甜高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产、优质饲料作物,据中国农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宋高友等人[1,2]的研究表明,其秸秆含糖量占干物质的20%左右,秸杆产量为60~75t/hm2,籽粒产量1.5~2.25t/hm2。其秸秆可以用来榨糖、生产酒精、酿酒、造纸等,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