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氮肥在促进酿酒葡萄营养生长的同时还能有效调节其生殖生长,补氮时期和补氮方式对于协调葡萄营养生理和品质构成的关系尤为重要,尤其在葡萄品质形成最为关键的转色期进行氮素调控对浆果品质组分的影响最为显著。以8年生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研究对象,在葡萄转色期内以清水为对照,设置叶面喷施、滴灌补氮、喷滴结合和减量补氮4种补氮方式,研究补氮方式对葡萄生理、品质和酵母可同化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喷施清水相比,4种补氮方式均能提高葡萄果实的果形指数;滴灌补氮能有效增加叶片叶面积、水分利用率和叶绿素b含量,其中水分利用率显著提高81.53%;葡萄浆果的单宁、花色苷和总酚提升效果在叶面喷施氮素时分别显著提高11.69%、99.19%、21.60%;减量补氮可以显著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与积累,同时可溶性固形物显著增加16.15%;喷滴结合提升叶片净光合速率、类胡萝卜素和酵母可同化氮含量的效果最佳,分别显著增加35.15%、38.46%和53.04%,同时百粒重显著提高44.88%。综合评价发现,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叶面喷施和滴灌追施的补氮方式是调节酿酒葡萄生理、改善葡萄浆果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苯并噻二唑(benzothiazole,BTH)转色期诱抗处理对葡萄果实理化和香气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酿酒葡萄‘霞多丽’为试材,果实转色50%时对植株喷施50 mg/L的诱抗剂BTH,分析比较成熟葡萄果实的理化和香气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转色期BTH诱抗处理可显著增加8.31%的葡萄果皮/浆果比例(P<0.05);极显著增加果实百粒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分别较对照吐温80水溶液处理增加了4.64%、6.67%和8.63%(P<0.01)。但BTH处理会降低总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同时,BTH诱抗减少了果实中游离态C6/C9、芳香族、支链脂肪族和降异戊二烯香气组分的积累,降低比例在16.65%~31.77%之间;BTH促进了游离态直链脂肪族和萜烯类以及结合态C6/C9、直链脂肪族、芳香族、萜烯类和降异戊二烯香气组分在果实中的积累,增加比例在4.22%~60.12%之间。综上可见,转色期BTH诱抗处理可通过增加果皮/浆果比例、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苗期棉花根系发育缓慢,吸收能力弱,根系吸收的氮素不能满足棉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很容易出现僵苗、 弱苗。叶面施氮可以及时补充氮素营养,解决棉花苗期阶段性营养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喷施尿素对棉花苗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明确棉花苗期叶面喷施尿素的适宜浓度,了解其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的机理。【方法】本试验选用黄河流域常规栽培品种中棉所79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棉花苗期叶面喷施0.5%、 1%和2%的15N-尿素溶液,以喷清水为对照,调查了尿素不同喷施浓度棉花氮素的吸收利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1)叶面喷施15N-尿素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各施氮处理棉株内15N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叶面喷施后2~96 h之间,逐渐升高,96 h达到最高,此后出现下降。2)棉株可以快速吸收叶面喷施的15N-尿素,各处理棉株叶面氮素平均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因中午气孔关闭,2~4 h出现降低;4~6 h达到最大,期间急剧上升;6~8 h急剧下降,8~12 h下降也较快,12 h后缓慢下降。0~12 h平均吸收速率非常高,为0.23~0.29 mg/(gh)。棉株对于叶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出现在喷施后12 h之内。3)15N-尿素浓度为0.5%、 1%时,叶面吸收显著促进了根系氮素吸收,且根系吸收的氮很快被转运到地上部分。4)1%尿素喷施浓度内,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随尿素喷施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喷施浓度为1%时达到峰值,超过1%后开始下降。【结论】叶面尿素喷施浓度在0.5%~2%之间均能显著提高棉株15N含量,促进棉株的氮素代谢,以1%效果最佳。棉株对于喷施氮素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喷施后0~12 h,平均吸收速率为0.23~0.29 mg/(gh),96 h棉株中15N含量达到最高。棉花叶面施氮促进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叶面施氮主要通过增强硝酸还原酶、 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叶面积,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此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加棉花株高和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4.
后期施肥对延后栽培葡萄综合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设施延后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葡萄生长后期施肥对浆果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增加P、K肥比例,浆果品质更好;施用磷酸二氢钾肥料的处理,浆果穗重708.00 g,单粒重33.96 g,果实硬度1.4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达17.86%,Vc含量7.36 mg·100 g~(-1),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当地习惯施肥处理。不同施肥条件下葡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穗重、单粒重、果粒大小、果实硬度与可溶性固形物、酸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利用隶属函数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后期追施较高水平的磷钾肥、不施氮素或少施氮素,葡萄综合品质更优。  相似文献   

5.
以7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 Cabernet Sauvignon)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5个喷施+滴施镁肥处理(S1F1、S2F2、S3F3、S4F4、S5F5)和5个滴施镁肥处理(S6F0、S7F0、S8F0、S9F0、S10F0),探究不同施镁量和施镁方式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滴施和叶面喷施镁肥均能显著提高叶片的光合特性,改善葡萄浆果形态,提高果实产量,并促进浆果中可滴定酸、单宁、总酚和花色苷的积累,提升果实品质。其中,叶面喷施0.135%+滴施161.8 kg/hm2镁肥和滴施323.7 kg/hm2镁肥的产量较未施镁处理S0F0分别提高了23.8%和22.0%,经济效益提高了36.1%和32.8%。处理S3F3的经济效益最高,产投比最大,肥料利用率也更高,是该土壤条件下最佳的施镁措施。  相似文献   

6.
氮素形态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氮素形态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设置了尿素T1(酰胺态)、全硝T2(硝铵比为100/0)、混合氮T3、T4、T5(硝铵比为70/30、50/50、30/70)及全铵处理T6(硝铵比为0/100)和清水对照CK,于生长季节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提高了果实的营养品质,喷尿素的总糖量、糖酸比最大,其次是混合氮处理,全铵处理最小;果实的Vc含量以混合氮处理较高,全铵处理的最低;果实中花青素的含量顺序为:全硝尿素混合氮全铵CK。果实硝酸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全硝混合氮全铵尿素CK;硝态氮促进了果实生长,各处理平均单果重为全硝混合氮全铵尿素CK。综上结果,尿素及适当的硝态氮配比有利于巨峰葡萄果实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3年生露地栽培葡萄户太8号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不同时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的方法,探究提高葡萄果实硒含量方法及其延缓叶片衰老的效应。结果表明,喷硒后新抽生出副梢新叶中的硒含量与老叶中硒含量呈高度正相关(r=0. 99),硒在葡萄植株内具有移动性,可重复利用。不同浓度处理以50 mg/L亚硒酸钠处理后的果实品质最好;不同时期处理下始着色期处理后的果实品质最好。50 mg/L亚硒酸钠处理后延缓叶片衰老效果最明显。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可有效提高葡萄果实含硒量从而提高果实品质,有效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加叶片光合量进一步延缓叶片衰老。  相似文献   

8.
【目的】叶面喷施氮肥在大豆生产中已普遍应用,大量研究报道表明叶面喷施氮肥能够使大豆获得不同程度的增产。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5N示踪技术,探索不同施氮量下氮素经大豆叶面吸收后在大豆植株各组织器官的积累与分配情况,为大豆叶面氮肥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黑龙江省大豆优势产区三江平原,以该地区5年内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主栽品种"合丰55"为试验材料,采用15N示踪技术,以上海化工研究院生产的丰度为20.17%的15N标记尿素水溶液为叶面肥料,设置不同叶面氮素喷施量处理N 0、3.5、4.0、4.5、5.0 kg/hm2(N0、N1、N2、N3、N4),在大豆重要的需氮时期鼓粒期(R5)进行叶面施氮处理。分析不同叶面氮素喷施量对大豆标记氮吸收、分配利用规律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叶面喷施N 4.5 kg/hm2(N3)大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与不施氮处理(N0)相比,籽粒干重(21.7 g/plant)和总干物重(70.1g/plant)分别增加6.37%和8.51%,籽粒氮素含量(6.15 g/kg)增加10.81%,籽粒氮素积累量(133.3 mg/plant)增加18.07%。在同一施氮水平下,大豆不同器官标记N积累量为籽粒茎叶荚皮叶柄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施氮量为4.5 kg/hm2处理条件下,籽粒标记氮积累量(9.76 mg/plant)分别较茎(2.46 mg/plant)、叶(1.28 mg/plant)、荚皮(1.26 mg/plant)、叶柄(0.9 mg/plant)及根(0.41 mg/plant)高2.96、6.63、6.75、9.84和22.8倍。不同施氮处理下,各器官标记氮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为4.5 kg/hm2处理条件下达到最高值,其中籽粒中标记氮达到9.76 mg/plant。标记氮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与积累量无明显相关性,可能是不同施氮量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不同所致,总体表现为籽粒茎叶荚皮叶柄根,在施氮量为5.0kg/hm2条件下籽粒标记氮分配率最高,为63.81%。【结论】在叶面喷施氮4.5 kg/hm2条件下,籽粒标记氮积累量和干物重最高,分别为每株9.76 mg和21.7 g。就"合丰55"品种而言,叶面施氮量为4.5 kg/hm2最有利于籽粒氮素及干物质积累。大豆鼓粒期(R5)进行叶面施氮时,氮素主要积累于籽粒中,有利于籽粒干物质积累,最终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9.
以4年生"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2年滴灌[0 kg/hm~2(CK)、24.5 kg/hm~2(T_1)、34.0 kg/hm~2(T_2)、43.5 kg/hm~2(T_3)、53.0 kg/hm~2(T_4)、62.5 kg/hm~2(T_5)]和转色期叶面喷施[0 kg/hm~2(CK)、0.5 kg/hm~2(T_1)、1.0 kg/hm~2(T_2)、1.5 kg/hm~2(T_3)、2.0 kg/hm~2(T_4)、2.5 kg/hm~2(T_5)]两种方式配合施EDTA-Zn的田间试验,探讨强碱性灰钙土(pH8.5)补充锌肥对酿酒葡萄锌含量、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肥(CK)相比,施锌肥处理酿酒葡萄锌含量、粒径、穗长、百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42.1%~78.7%、2.6%~28.2%、10.1%~22.3%、3.0%~8.8%和17.2%~216.6%。同时,与不施锌(CK)相比,酿酒葡萄的单宁含量降低42.0%~67.9%,花色苷、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了0.7%~71.9%、5.0%~80.6%、9.3%~24.0%和10.4%~29.4%,而可滴定酸含量除T_4外没有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锌含量与穗长、百粒重、粒径、产量、总酚和可溶性糖均显著相关。综合酿酒葡萄锌含量和品质分析得出T_3处理效果最好。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石灰性土壤条件下,EDTA-Zn施用量45 kg/hm~2左右对于提高酿酒葡萄的锌含量、产量和品质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硒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随着人们对硒产品认识程度逐渐加深,富硒食品在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以乐陵金丝小枣为对象,于枣果幼果期、果实膨大期、转色期叶面喷施纳米硒肥,探究不同浓度梯度(0、4.8、9.6、14.4 mL/L)纳米硒肥对枣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纳米硒肥可显著增加金丝小枣的产量和品质,随着喷施硒浓度的增加,金丝小枣枣果中硒含量逐渐增加,但产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叶面喷施硒肥可显著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C含量以及枣果中和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以9.6 mL/L浓度处理下效果最佳,产量增加33.0%,可溶性固形物显著增加8.4%,维C含量显著增加53.5%,且枣果中硒含量达0.28 mg/kg,较空白对照显著增加171.8%,矿质元素磷、钾、钙、镁、硼、铁的含量增加最为显著。综合分析,叶面喷施纳米硒肥浓度为9.6 mL/L时增产提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氮肥合理施用问题,通过2年(2015—2016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施氮量(0,70,140,210,280,350kg/hm~2)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变化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70~210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10kg/hm~2后,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将玉米产量(y)与施氮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5.1,201.0kg/hm~2。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时期氮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氮积累量以施氮量210kg/hm~2处理最高。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玉米成熟期0-2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氮提高了0-200cm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其中施氮量280,350kg/hm~2处理4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玉米吸氮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玉米吸氮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分别占增加纯氮的21.6%~23.3%,33.0%~37.4%,41.0%~43.7%。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变化及氮素平衡等因素,在吉林省半干旱区滴灌施肥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95~210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前期筛选的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正红311和先玉508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氮肥(0,90,180,270,360,450kg N/hm~2)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玉米的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和氮素表观损失,而收获指数、氮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产谷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生理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等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与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相比,耐低氮品种正红311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产量更高,而氮素转运率、转运贡献率、收获指数及氮收获指数更低。正红311叶片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有利于其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使其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先玉508,而氮素表观损失显著低于先玉508。川中丘陵山区土层瘠薄,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随施氮量增加玉米氮素表观损失量和损失率均显著增加,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具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能显著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有效减少氮素的表观损失。因此,在川中丘陵山区中低氮水平下推广种植耐低氮品种正红311既能充分发挥其产量优势,又能有效的控制氮素的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13.
The possibility of in vitro binding between proteins of rice shoots and germanium (Ge) was investigated. The proteins in mixtures of aqueous extracts of rice shoots and radioactive germanium (68GeO2) were fractionated. The binding of radioactivity to the proteins was observed even after 5 successive fractionation steps from the original mixtures. At the final fractionation step using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 constant proportionality between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associated radioactivity was found in most samples although not a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inding of 88Ge to proteins is not due to the simple adsorption by proteins.  相似文献   

14.
氮肥用量及其基追施比例对烤烟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明确氮肥用量及基追肥比例对烤烟氮素吸收利用及氮素残留与损失的调控效应,提出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的施氮策略。【方法】应用15N示踪技术,设置2个施氮量(90、60 kg/hm2)和2个基追肥比例(70%:30%、30%:70%),共4种氮肥处理方式。基肥在烟田起垄时施入,追肥于移栽后30天施入。在烤烟伸根期、现蕾期和成熟期采集烟株样品,成熟期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含氮量和15N丰度。成熟期计算烟叶产量和产值。【结果】施氮量由90 kg/hm2降至60 kg/hm2,烟株吸收的基肥氮、追肥氮、土壤氮及总氮量均降低,肥料氮占总吸收氮的比例由32.1%降至28.1%,土壤氮的比例由67.9%增至71.9%。基肥氮、追肥氮在土壤中残留量与损失量降低,肥料氮损失率降低26.9%,利用率提高11.3%。追肥比例由30%增至70%,基肥氮的吸收量降低,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5.1%降至9.6%,损失率降低52.9%,利用率提高21.7%。追肥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12.7%增至22.8%,残留率提高20.5%,利用率降低20.4%。肥料氮的吸收量增加,其占总氮的比例由27.8%增至32.4%,残留率提高19.9%,损失率降低49.7%,利用率提高20.6%。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对产量、产值无显著影响。【结论】降低施氮量和增加追肥比例均能够减少肥料氮的损失,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60 kg/hm2且70%追施是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土壤氮淋失及油麦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相同施氮量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施比例:0∶4、1∶3、1∶1、3∶1和4∶0对油麦菜产量及土壤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0∶4配比(单施无机氮肥)处理土壤渗虑液pH值最低,而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淋失量最高,分别为926.6、648.3和194.7mg;配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渗滤液pH值和增加油麦菜产量,同时降低土壤氮淋失量,且随有机肥配施量增加,土壤氮淋失量下降明显,而1∶1有机无机氮配比处理油麦菜产量最高;硝态氮是土壤主要的氮淋失形态;油麦菜移栽第5 d和第18 d是土壤总氮、硝态氮淋失高峰期,且无机氮肥追施能够增加总氮、硝态氮的淋失量;土壤铵态氮淋失量随油麦菜生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兼顾油麦菜产量和减轻氮对环境污染两个角度考虑,有机无机氮1∶1的用量配比较佳。  相似文献   

16.
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Ⅱ优838为材料,湖北潮土为供试土壤,通过2年稻麦轮作柱栽试验研究了2种灌溉模式(FW: 土表淹水3 cm; CW: 保持土壤湿润但土表不积水)和4个供氮水平(N 0、126.0、157.5、 210.0 kg/hm2)对水稻地上部干物重、 氮素积累量、 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 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淹水处理下水稻产量、 地上部氮素积累量、 水稻氮素农学利用率、 氮肥吸收利用率、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控水处理;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积累量随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趋势明显;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生理学利用率均表现为随施氮量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减氮25%处理(N 157.5 kg/hm2)与常规施氮量处理(N 210.0 kg/hm2)间的差异并不显著。综合分析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各项指标,在8个供试处理中,淹水灌溉模式并减氮25%的处理为值得推荐的稳产高效水氮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7.
氮肥形态对马铃薯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形态对氮素在马铃薯不同器官中的吸收和运转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铵态氮肥对马铃薯地上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作用最明显,施氮处理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增加50.37%~71.38%;马铃薯各器官中含氮量随生育期推进逐渐下降,其中,茎和叶下降幅度较大;马铃薯各器官中氮含量生育前期表现为叶片>地上茎>根,进入块茎形成期以后,则叶片>根>地上茎>块茎。施氮在马铃薯生育前期有利于茎对氮素的吸收和储存,后期又可以促进茎中的氮素向叶片和块茎转移。施氮各处理产量较对照增加19.28%~63.86%,NH4+-N处理对氮的吸收、积累与分配影响最大,且产量最高,达到39 410.2 kg.hm-2。  相似文献   

18.
氮素管理的指标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巨晓棠  谷保静 《土壤学报》2017,54(2):281-296
用什么指标(indicators或indexes)来衡量不同尺度或生产体系氮素管理的优劣,是提高氮素管理水平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际上在氮素管理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方法和指标,以客观评价和改进氮素管理水平,为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评判标准。本文系统介绍了国际上氮素管理指标的概念、含义、计算方法及对结果的解析,包括:(1)氮素投入、收益与环境效应的关系;(2)氮素收支(budget)、氮素平衡(balance)和氮素盈余(surplus);(3)氮素利用率(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4)氮素利用率与氮素输入、输出及盈余的关系;(5)旱地作物收获后土体硝态氮允许残留量(Residual nitrate-N)。在此基础上,汇总了我国在不同尺度、不同土壤-作物体系氮素研究结果,初步建立了我国典型农田的氮素管理指标,为实现优良的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追氮时期和施钾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调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氮肥追施时期和钾肥用量是影响小麦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研究这两个营养元素的相交效应,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供试品种,设置盆栽试验。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氮肥用15N标记,追施氮肥时期设返青期和拔节期两个施肥时期。施钾量设K2O 0(K0)、50(K1)、100 kg/hm2(K2)三个水平。于开花期采集全株样本,成熟期将植株分为籽粒和植株两部分,分析氮素含量,计算氮素吸收、分配以及氮素利用率。【结果】虽然追氮时期和施钾量互作对‘济麦20’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但钾肥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因追氮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不施钾(K0)返青期追氮处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均达到最高; 在施用K2O 50 kg/hm2处理(K1)下,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小麦开花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来自土壤的氮积累量、氮素转移量及贡献率,并最终显著提高产量。由此,提高了小麦氮素积累量、转移量、籽粒产量、氮肥生产效率及收获指数,在施用钾肥100 kg/hm2(K2)条件下,两个追氮时期处理均不利于‘济麦20’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提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K2O 50 kg/hm2施用量、拔节期追施氮肥条件下更有利于强筋小麦‘济麦20’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中氮素循环和烤烟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四个处理:5 g/盆纯氮(CK),5 g/盆纯氮+100 g/盆生物炭(T1),3.5 g/盆纯氮+100 g/盆生物炭(T2),2 g/盆纯氮+100 g/盆生物炭(T3),利用15N标记的氮肥,测定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条件下烤烟生长不同时期土壤中15N的残留量、不同形态氮素的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和移栽后90 d烟叶对不同氮源氮素的累积量。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时,生物炭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中15N残留量、土壤无机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和叶片对氮素的累积量。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时提高了肥料氮在烟叶中的占比,使15N利用率也提高了25.4%-63.3%。与对照相比,T2处理植烟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在移栽后75 d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7.3%、8.0%、7.2%,碱解氮和微生物量氮的含量在移栽后90 d时也高于对照。在本试验条件下,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氮素的影响是显著的,施用生物炭时减少30%氮肥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