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紫两优737、野香优699和野香优676等3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直播、翻耕直播和人工插秧(CK)3种不同栽培方式,比较研究其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测算生产成本及经济效益,以期找到适宜的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与人工插秧相比,直播栽培的生育期缩短7~10 d,株高下降7.1%~16.3%,有效穗数增加53.2%~77.8%,每穗总粒数减少27.3%~34.0%,产量显著下降2.6%~8.8%,穗长、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无显著差异,免耕直播和翻耕直播在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上的差异不显著;免耕直播的收益最高(10 872.0~28 770.0元/hm2),翻耕直播的收益排第2位(9 064.0~26 700.0元/hm2),人工插秧的收益最低(7 580.0~25 410.0元/hm2),免耕直播和翻耕直播的纯收入分别比人工插秧高13.2%~61.4%和5.1%~30.8%。综合比较3种栽培方式,免耕直播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水稻籼粳交后代产量较高稳定品系为试材,研究2010~2011两年上述材料产量性状及构成因素,探讨籼粳交育种后代产量因素特点。结果表明,株高方面:高产品系达到110 cm左右;产量结构方面: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方面分别达到每穴12穗、成粒140粒、26 g,其产量将达到550~650 kg/667 m2;与粳粳交育种高产稳定材料相比:籼粳交后代高产材料株高增高,分蘖减少,穗粒数增加;其产量优势主要体现于穗粒数及千粒重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起垄覆膜、起垄无膜处理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最高分蘖时间早7 d、最高分蘖增加47.5株/m2、穗数增加57.4穗/m2、齐穗和成熟早2 d和3 d、穗粒数增加6.15粒,而千粒重降低1 g、最终水稻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实测产量增加26.6 kg/667 m2,增产达4.36%;起垄无膜处理水稻株高降低4.8 cm、收获穗数降低13.3穗/m2,理论产量减少19 kg/667 m2实测产量减少94.4 kg/667 m2,最终常规处理比起垄无膜处理增产14.65%。  相似文献   

4.
两种不同穗型水稻超高产直播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种不同穗型高产水稻品种单产700~850kgg667m^2超高产稻田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弯曲穗型品种新稻11号(珠光)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半直立穗型品种99—28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现单产700~850kg/667m^2超高产直播栽培水平的技术途径:弯曲穗型品种是靠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达到穗大、粒多、粒重的个体,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半直立穗型品种是靠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确保苗足穗多,充分发挥耐肥抗倒、生物产量大的优势,提高穗数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美国玉米种DK743引种高产群体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DK743玉米杂交种的密度效应.结果表明经济产量-密度方程呈渐近线型,经济系数-密度方程呈指数下降型.密度为67 500株/hm2的群体经济产量最高为13 300.33kg/hm2,收获穗数67500穗/hm2,穗粒数559粒,千粒重352.49 g,经济系数0.502 9,为最佳产量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6.
张战  毛艇  赵一洲  李鑫 《北方水稻》2012,42(5):10-13,31
以盘锦地区种植的水稻中晚熟组区试及科室育种后代材料为试材,比较了2010~2011两年上述材料产量性状及构成因素,探讨最适合盘锦地区的高产产量结构,结果表明:株高方面高产品种以107 cm左右为宜,产量结构方面,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如能达到每穴15穗、成粒120粒、26 g将会达到一个较协调且高产的理想结构,其产量将达到750~850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4,(4):47-49
以金优527和F优498等2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油后直播杂交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播种量可有效增大成株密度、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成穗率降低,单株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和每穗粒重显著降低。2个品种的产量都以播种量1518 kg/hm2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邮地区近几年小麦超高产实例及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小麦产量超过600 kg/667 m~2的产量三要素指标:穗数30.9~35.3万/667 m~2,每穗粒数45.2~52.2粒/穗,千粒质量38.7~43.1 g。同时,在稳定每穗结实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高邮市小麦实现超高产的前提。通过对超高产小麦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应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苏北地区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晚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淮麦3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和密度配置对小麦各生育期、群体总茎蘖数、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期为11月15日、密度为525万株/hm2的组合,小麦最高产量为7 917kg/hm2;播种时期为11月25日、密度为600万株/hm2的组合,最高产量为7 902kg/hm2;播种时期为12月5日,密度范围在525~750万株/hm2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以密度750万株/hm2的小麦产量最高,最高产量为7 595kg/hm2。相同密度下不同播种时期的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产量表现为播种时期越早产量越高,而同播种时期的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大致上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晚播稻茬麦在保证播种质量及基本苗的情况下,早播更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对水稻品种新稻22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产量9.0t/hm^2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47.5万/hm^2,每穗总粒数132.5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g左右。  相似文献   

11.
隆子黑青稞是西藏地方品种,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有很好的推广与开发潜力。为了解栽培中黑青稞不同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设置不同施肥水平田间试验,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黑青稞生育期、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株高、穗长与产量的关联度。结果显示: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为成穗数最高茎蘖数穗粒数株高穗长生育期基本苗千粒质量;青稞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大小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因此,在黑青稞栽培中要注意对群体的调控,保证较高的田间成穗数是形成高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耐密玉米杂交种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山西长治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9.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056.0~13 526.0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为4.2~6.2,蜡熟至完熟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7.53%,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2~8.3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8.82万穗/hm2、穗粒数524~466粒、千粒重332.0~329.0 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714.5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4.0~5.2,蜡熟至完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6.42%,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9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穗/hm2、穗粒数538粒、千粒重339.9 g。  相似文献   

13.
王延波  赵海岩 《玉米科学》2015,23(5):124-129125
2006~2014年,辽宁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组在辽西项目区开展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田创建工作。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 000 kg/hm2的32个地块的地理分布、种植品种、种植密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创建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纬度看,高产田均出现在40.82°~42.07°N范围内;从海拔看,高产田出现在1 000 m以下。玉米高产田的平均产量为16 630.5 kg/hm2,75%以上高产田块的种植密度超过6.75×104株/hm2,收获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辽单565产量为15 025.5~18 822.2 kg/hm2,收获穗数69 800~93 200穗/hm2,穗粒数453~510粒,千粒重422.5~463.9 g,穗粒重190.3~233.6 g。高产关键技术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4.
优化肥水管理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运粳23号为材料,研究比较了优化肥水管理和常规肥水管理对直播稻产量形成与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优化肥水管理增加了直播稻的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实产达619.5 kg/667 m2,比常规肥水管理增产44.5 kg/667m2,增幅达7.74%;优化肥水管理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控制主茎低位分蘖发生和促进中位分蘖成穗,降低了高峰苗数,提高了成穗率,促进了壮秆大穗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直播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对2004至2007年云南省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高、中、低)3个不同海拔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和株高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低海拔环境最高,高海拔环境下最低;在低海拔环境下,有效穗和千粒重都显著高于其它两个环境,生育期在高海拔环境下最长,平均比低海拔环境下长2d。相关分析表明在高海拔环境下产量构成三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且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低海拔环境下则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通径分析表明在中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环境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而在高海拔环境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相似文献   

16.
对高产小麦品种重要农艺质量与生产能力进行总结与分析,可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对6个小麦高产品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产量超过600 kg/667 m~2的小麦品种,其穗数均大于30万/667 m~2,6个小麦高产品种平均穗粒数达47.5粒/穗,平均千粒质量达41.5 g;6个高产品种的株高变幅为70.2~93.4 cm,平均为79.9 cm;穗长、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在株高组成中分别占11.4%、36.1%、23.1%、14.7%、9.4%、5.3%;同时发现,6个高产小麦品种同一植株的各项株高构成指数趋近于"黄金分割"值——0.618 0。  相似文献   

17.
开粳2号是从旱72的天然变异株经6a选育而成。株高95~100cm,穗长18~20cm,穗粒90~110粒,千粒重26g,平均产量600~650kg/667m2。提出了稀播育壮秧,科学施肥,浅水间歇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双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基肥中增施不同肥量的双微肥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的株高、平方米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以及子粒产量随双微肥供给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施用"双微肥"区水稻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16.7~26.7 kg/667 m2,增产率3.3%~5.3%,增效23.2~35.3元/667 m2。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分析了苏垦118和扬粳805在3个播期、2个密度处理下的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2个品种都在5月22日浸种、33.33万穴/hm2密度处理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苏垦118的产量与全生育期、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极显著相关,与结实率显著相关;扬粳805的产量与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千粒质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刘和平  刘丛江 《北方水稻》2010,40(2):36-36,39
采用对比的方法探讨钵体毯状硬盘育苗与普通子盘育苗对比效果。结果表明,钵体毯式育苗株数较常规苗增加23.1株/m2,平均粒数增加2.2粒/穗,平均实粒数增加3.8粒/穗,空瘪率提高2.0%,千粒重提高0.2 g,产量提高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