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晋西黄土区降雨过程对小流域产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究降雨过程(雨型)对小流域产流过程的影响,为小流域尺度上产汇流分析提供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蔡家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蔡家川小流域2007—2017年场降雨径流数据,根据雨量在降雨过程中集中的位置进行雨型划分,并采用LSD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雨型的特征,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小流域尺度上探究雨型特征与产流的响应关系。结果(1)蔡家川流域的降雨可划分为前期型降雨(I型)、中期型降雨(Ⅱ型)、后期型降雨(Ⅲ型)和均匀型降雨(Ⅳ型)。Ⅰ型降雨为短历时强降雨,是主要降雨雨型,占总降雨频次的44.6%,平均雨量为24.6 mm,降雨侵蚀力最强,集中分布在6—8月;Ⅳ型降雨为长历时小雨强降雨,平均历时716 min,平均雨量为17.84 mm,降雨侵蚀力最弱,多出现在雨季的前期(5月份)和后期(9月份);Ⅱ型和Ⅲ型降雨的特征介于Ⅰ型和Ⅳ型降雨之间,多发生在6—8月,降雨量和频次相对均衡。(2)不同雨型条件下小流域的径流深、洪峰流量排序为:Ⅰ型降雨 > Ⅲ型降雨 > Ⅱ型降雨 > Ⅳ型降雨,洪峰滞后时间排序为:Ⅳ型降雨 > Ⅱ型降雨 > Ⅲ型降雨 > Ⅰ型降雨。(3)Ⅰ型、Ⅲ型降雨条件下农地小流域的径流深和洪峰流量高于封禁小流域,Ⅱ型和Ⅳ型降雨条件下封禁小流域的径流深和洪峰流量略高于农地小流域,封禁小流域的洪峰出现时间均滞后于农地小流域。(4)降雨量和历时对农地小流域产流的影响更大,雨强分布对封禁小流域产流的影响更大。结论不同雨型的降雨特征差异性显著,Ⅰ型降雨是引起小流域产流的主要雨型,大雨量强降雨更易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封禁小流域削减径流、延长洪峰出现时间的作用显著,尤其对大雨量强降雨的调节作用更明显;在晋西黄土区降雨量、降雨历时和降雨过程中的雨强分布是影响小流域产流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可应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场降雨条件下小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是水文学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利用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4—2006年的实测资料,在分析了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的基础上,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检验,然后利用率定好的参数,对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土高原小流域中的可应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参数Cn对洪峰流量和径流总量敏感,Cn的取值是决定模型模拟精度的关键;洪峰滞时对洪峰出现时间为一般敏感;模型率定期的确定系数在0.75~0.87之间,模型验证期的确定系数在0.73~0.82之间;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三大流域农业土壤源污染物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了海南岛万泉河、南渡江和昌化江三大流域土壤中氮、磷、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三大流域土壤径流系数和泥沙流失速率的大小顺序为:暴雨>雨>雨;相同雨强条件下,万泉河的径流系数与南渡江相近,昌化江最小;泥沙流失速率大小顺序为:万泉河>渡江>化江;雨强对总磷(TP)流失速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磷随径流流失以颗粒磷(PP)为主;氮在雨强较小时以可溶氮(DN)流失为主,当达到暴雨时则以颗粒氮(PN)流失为主;雨强越大,地表径流中COD、TN、DN和PN流失速率越高.三大流域区土壤养分随泥沙流失特征相似,不同雨强条件下,三大流域的总氮、总磷和有机质流失速率的规律一致,雨强越大,流失速率越高;在同一雨强条件下,三流域区总氮、总磷和有机质随泥沙流失速率为:昌化江>泉河>渡江.影响面源流失的主要因素为坡度、雨强、土质等.  相似文献   

4.
高羊茅草地地表径流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羊茅作为我国北方典型冷季型城市草坪草,具有调蓄雨水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北方高羊茅草地的降雨径流,本文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高羊茅草地在不同覆盖度(60%和90%)及不同雨强(30、60和90mm/h)条件下的径流系数变化过程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并用裸地作为对照,得出高羊茅草地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径流系数削减率。研究结果表明:1)高羊茅草地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增加逐渐提前,随着覆盖度的增加逐渐延长,同时,雨强越大初始产流时间提前幅度越小,覆盖度越大草地延缓初始产流时间的效果越明显;2)裸地和高羊茅草地的径流系数随降雨时间变化规律相似,均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先迅速增加后逐渐变缓,经过拟合裸地及高羊茅草地的径流系数与降雨时间均呈对数关系;3)高羊茅草地地表径流系数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雨强的增加而增加,且覆盖度越低雨强对径流系数的影响越显著,反之则越不显著;4)高羊茅草地对径流系数的削减能力有限,随着雨强的增加两种覆盖度草地径流系数削减率越相近,在雨强为30、60和90mm/h时两种覆盖度草地径流系数削减率分别相差25%、24%和23%;5)建立试验条件下高羊茅草地径流系数与降雨强度、覆盖度、降雨时间的回归方程,经过验证,方程可用于试验条件下高羊茅草地径流系数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自然降雨雨型对径流过程的影响。  方法  根据降雨数量特征及雨峰集中时间对密云水库上游地区自然降雨进行二级分类,分别探究不同雨型及过程雨型下的径流特征。  结果  ①根据降雨量(P)、降雨历时(t)、最大30 min雨强(I30)可将研究区降雨划分为3类:P2t3I2雨型(中雨量、长历时、中雨强)、P1t2I1雨型(小雨量、中历时、小雨强)、P3t1I3雨型(大雨量、短历时、大雨强),其中,P1t2I1雨型在研究区发生频次最高,占比81.01%。4种过程雨型的发生频次从大到小依次为均匀型、前峰型、后峰型、中峰型。②不同雨型下的径流特征差异明显,从单次降雨看,P3t1I3雨型单次产流能力最强, P2t3I2雨型在研究区的径流贡献率最大。③不同过程雨型对径流特征影响较大,降雨量集中在降雨前期最容易产流。④降雨量对径流深的影响最大,I30对径流深、径流系数及径流深峰值的影响均比较大,且对径流深峰值的影响要大于对径流深的影响。  结论  坡面径流特征对降雨雨型及过程雨型敏感性很高,采用合理的雨型划分方法研究雨型—径流关系可提高水力侵蚀研究精度。图4表5参27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民乐县12条小沟小河之一的石灰窑河年径流采用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年径流系数等值线图和流域面雨量、实测径流资料统计3种方法进行了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对比分析发现,采用年径流系数等值线图和流域面雨量推求计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7.
生态水文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生态水文学的基础、研究的生态类型等生态水文学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对生态水文学的尺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初步分析了生态水文模型的建立;最后从生态水文学机理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信息的转化研究、生态水文模型的建立和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生态需水研究等4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今后生态水文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晋西黄土区小流域场暴雨径流泥沙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研究黄土区以小流域为尺度的暴雨 径流 泥沙规律,为该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森林水文的较大研究尺度流域综合试验为出发点,在晋西黄土区小流域分类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小流域11个,对这些小流域进行了3~8a的定位观测,获得了131场暴雨产流和产沙资料.在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降雨、土壤入渗、流域产流、汇流及输沙的理论与方法,获得精度较高、适用性较强的流域径流、泥沙统计模型和数理模型.  相似文献   

9.
黄土沟壑区不同植被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肃西峰南小河沟小流域径流场为研究对象,采用横向对比分析的方法,在降雨量相同的条件下,对4种植被类型小区(农田、林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进行了产流产沙、雨能和抗侵蚀能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的径流系数最大,最高可达36.33%;林地的径流系数最小,基本在1%以下;农田的产沙量是林地的2~4倍,是天然荒坡的4~7倍;各种植被对雨能的影响不大;农田的抗侵蚀能力最差,其他3种植被小区相当。  相似文献   

10.
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时小流域侵蚀产流量和次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内治理小流域桥子东沟和未治理小流域桥子西沟为对象,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同阶段小流域侵蚀产流量年际变化和次降雨径流过程.结果表明:桥子东沟产流次数较桥子西沟减少了42.86%,年径流模数为桥子西沟的5%~63%;桥子东、西沟的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1.80%和4.03%;桥子东、西沟年径流深比值略有下降,治理后期在0.6以下.桥子东沟在治理后期的次降雨起流和洪峰流量的出现都晚于桥子西沟;桥子东、西沟次降雨洪峰流量、洪水历时比值不断下降,治理后期分别为0.41和0.6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治理流域的侵蚀产流量,对次降雨径流过程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为科学计算煤矿开发建设过程中弃土弃渣、扰动地面、非硬化路面等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以神府东胜煤田为研究背景,将未经人为扰动撂荒地作为自然侵蚀本底值的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原地面的侵蚀产沙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地面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形式有3种,平缓型、单峰型和多峰型.产流时间与降雨强度、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关系均呈幂函数相关,径流流速和流深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相关,径流量与降雨强度、产沙量与径流量之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降雨强度对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强度是水文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揭示其对喀斯特坡地土壤水分及产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坡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在相同降雨量(200 mm)下,对不同降雨强度下(34.8 mm/h、73.2 mm/h、100.0 mm/h 和136.4 mm/h)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流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趋于迟缓;由于喀斯特坡地土壤导水率较大,在不同坡位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迅速,通常在24 h 内恢复到降雨之前的水平,表明土壤层蓄水能力低,水文过程迅速。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累积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及表层岩溶带径流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表明随雨强的增加,喀斯特坡地水分由垂向(深层渗漏为主的慢速流)转为侧向运移(不同径流成分的快速流)。3)地表径流、壤中流及表层岩溶带径流与土壤含水率存在明显的产流阈值关系,且径流产生与消退过程和土壤含水量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顺时针(壤中流)或逆时针(表层岩溶带径流)的“绳套关系”。本研究表明喀斯特坡地产流主要受控于土壤- 表层岩溶带界面稳定入渗率,表现为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关键带水文循环。  相似文献   

13.
利用模拟降雨在降雨性质上的可控性优势,分析了在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林灌地、封禁荒草地、弃耕农地)的产流产沙动态过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相近时,不同类型坡面状况的初始产流时间差异明显。次降雨过程中各地类小区产沙和产流动态变化不完全一致,产沙量较产流量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在降雨和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地类小区的侵蚀产沙过程差异显著,其中林地和草灌地与坡耕农地相比可增加入渗,减水效益明显,减沙效益更为显著,表明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包括退耕封禁等措施在内的生态治理减蚀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坡面的来水来沙;并提出了可反映土壤抗蚀能力的量化指标——单位冲刷强度,为在实验流域对包括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在内的生态恢复重建过程的流域水沙变化及其效应评估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了川中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年际间存在差异;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呈增加的趋势。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降雨量与坡面径流深、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降雨强度、降雨历时与土壤侵蚀量分别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和二次函数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坡耕地主要的土壤侵蚀因子,降雨历时对土壤侵蚀的贡献率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5.
以烤烟种植地所设径流场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不同降雨强度下产流时间及地表径流特性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降雨因子对地表径流和土壤的影响.通过研究烤烟种植地降雨、地表径流和土壤入渗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与降雨呈线性关系,降雨量越大,线性关系越明显;而降雨对土壤的渗透性能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俞跃  宋玉梅  唐文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58-9160,9189
采用径流场结合人工模拟降雨方式,研究了海南岛万泉河流域土壤中N、P、有机质等营养物质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产流系数越大,携带走的污染物越多,所产生的污染程度越大;TN的流失表现为雨强越大,增幅越大,当雨强为中雨、大雨时PN所占TN的比例为44.43%和44.09%,当雨强为暴雨时PN占TN比例则跃升至77.83%;养分流失速率呈现有机质〉TN〉TP的特征;PP随地表径流搬运迁移为TP主要的流失形态,且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而DP的流失特征为不随雨强变化而变化;土壤质地、坡度、植物覆盖率对土壤养分流失速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杉木植被小流域产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基准集水区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杉木植被小流域的产流特征。采用Hewlett等所确立的通用水文过程线分割方法,对10场典型降雨径流过程分析后确认:当地主要产流类型有两类;当地条件下杉木植被小流域水文响应值较大,水源涵养作用不佳,原因在于当地森林植被处于中幼林期,且破坏严重。建立了一日降雨径流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报一场降雨的日平均流量,确定不同小流域产流差异的降雨量临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