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花”菌是茯砖茶生产过程中的优势菌,通过该菌在茶叶中的生长和代谢作用,不仅能改善茯砖茶的品质,还能产生对人体有益的活性代谢产物.本文对茯砖茶中的“金花”菌的分离、鉴定、代谢产物对茯砖茶品质影响及代谢活性产物的营养保健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茯砖压制过程中的发花与防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茯砖茶不同于青砖、米砖等紧压茶,在干燥过程中要生长繁殖一种金黄色的霉菌,俗称“金花”或“黄花”,它是冠突曲霉的有性孢子,呈黄色粉末状。冠突曲霉是一种真菌,属子囊菌纲,曲菌科。它的生长繁  相似文献   

3.
普洱茶样中“金花”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花"是茯砖的品质特征,部分普洱茶样品也有"金花",但是对普洱茶中"金花"微生物研究较少。本文从1个类似"金花"的普洱茶样品中,分离出4株真菌,经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鉴定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伞枝犁头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在自制的普洱茶砖上接种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茶砖表面也长出类似的"金花",表明该普洱茶样品的"金花"是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的闭囊壳。  相似文献   

4.
近来以改良工艺制备的"金花普洱茶"外观有大量金色炫目的"金花"点缀,但其表面金花是不是冠突散囊菌以及这种茶叶的微生物组成谱均亟需评价。因此,以该金花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真菌ITS和细菌16s RNA基因序列,可以分析该种茶叶中真菌和细菌组成谱。结果显示金花普洱茶富含曲霉属真菌,其中最高丰度的极有可能为冠突散囊菌,由此导致其他真菌含量极低,而假单胞菌属、乳酸菌属、大肠杆菌属和盐单胞菌属为最具优势的细菌。  相似文献   

5.
“发花”散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益阳茶厂2008年生产的金湘益砖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金花"菌,接种至2008年一品茯茶的原料上,控制环境条件让它"发花"。从发花散茶中分离到一类"金花"菌,经过继代纯化,选取一株长势较好的"金花"菌作为供试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菌株的有性型和无性型形态,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菌株的子囊孢子(有性阶段)和分子孢子(无性阶段),同时结合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DNA序列分析,确认该菌株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相似文献   

6.
茯砖茶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芳 《福建茶叶》2009,32(1):10-11
茯砖茶由于发花工序而形成完全不同于黑毛茶的品质特征。“金花”的存在是茯砖茶与其他黑茶明显区别,“金花”的多少又是区分茯砖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而发花工序形成的“金花菌”以及大量的其他微生物的参与及适度的湿热作用,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导致几种主要化学成分,如水浸出物、咖啡碱、芳香物质、茶多酚、苦味物质(花青素、茶皂素、黄酮类等)、可溶性糖等含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茯砖茶中"金花"菌是否能在葛根上生长,并进行生物转化,得到活性更高的发酵产物。从茯砖茶中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LS1,并进行鉴定;以野葛、粉葛、葛渣为底物进行固体发酵,以DPPH自由基清除法比较发酵前后产物抗氧化活性,并测定了总黄酮含量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葛根素质量浓度。结果表明,LS1经形态学观察及ITS-5.8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Gen Bank登录号为KR812327;野葛、粉葛、葛渣固体发酵后总黄酮和葛根素含量分别提高了15.97%、12.33%、20.69%和20.48%、7%、20.29%。  相似文献   

8.
散囊菌是茯砖茶发酵中的益菌。18份茯砖茶样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散囊菌的最高含量达1700000 CFU/g,平均含量是24000 CFU/g;并分离到7种散囊菌,它们是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匍匐散囊菌(Eurotium repens)、间型散囊茵(Eurotium intermedius)、谢瓦散囊菌(Eurotium chevalieri)、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和一种未定名的散囊菌(Eurotium sp.),其中前5个菌是优势种类。文中还对它们的分类及产毒性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大豆茎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梦奇  白庆荣  王大川  杨丽娜 《大豆科学》2019,38(3):428-433,454
从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的大豆叶片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分离物,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ACT、tub2、rpb2、TEF、LSU序列、致病性测试结果以及上述6种引物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将其鉴定为Boeremia exigua var.exigua,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该真菌感染大豆。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中,rpb2和TEF基因在种间关系上显示出了较好的区分度,更适用于Boeremia属的鉴定及研究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广西六堡茶“金花”菌的分离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广西银泰六堡茶厂2008年产(编号6918)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特征菌株"金花"菌,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离鉴定,观察菌落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株形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DNA测序,在分子水平上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菌株的表观形态、光学显微镜和DNA序列分析,通过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确认该菌株为Eurotium niveoglaucum。  相似文献   

11.
茯砖茶冠突散囊菌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湖南的不同地区采得较具代表性的茯砖茶样品7种,分离纯化各样品中优势微生物"金花菌"。以广东微生物研究所鉴定确认的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作为标准菌株,描述并比较各菌株平板培养下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以及电镜下有性型与无性型等生理结构的差异,并依据各菌株形态特征上的典型差异对它们予以初步命名。结果表明:七株菌株均属于冠突散囊菌,但在形态和在生理等特征上有四种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冠突散囊菌的变型。本研究为冠突散囊菌多样性的鉴定与不同生理小种的命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集、分离获得江苏省通州市4乡镇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tum)的223个菌株,对多菌灵(MBC)和乙霉威(NPC)的敏感性测定得到2种表型,其中143个菌株为MBC^S NPCH^HR,其余80个菌株为MBC^HR NPC^S,后者对温度7—28℃不敏感。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通过与抗药性相关的β-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克隆S.sclerotiorum 6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获得大小为874个碱基、编码273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与典型模式菌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发现具高度同源性。研究证明S.sclerotiorum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是导致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与乙霉威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3.
张志华  洪葵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9):1647-1654
从海南省文昌红树林分离到29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和(或)细胞毒活性的真菌,分别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核酸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9株真菌中,有7株曲霉属(Aspergillus),16株青霉属(Penicillium),1株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1株新萨托菌属(Neosartorya)、1株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还有3株暂不能定属。  相似文献   

14.
澳洲石斛(Dendrobium kingianum)属于兰科石斛属植物,在我国作为观赏植物被广泛种植。近年来,广东省澳洲石斛生产上发生一种疫病,该病害为害茎杆和叶片,引起受害部位变褐腐烂,植株死亡,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从发病的澳洲石斛上分离获得一种真菌,通过致病性测定显示,该菌可以侵染健康的澳洲石斛盆栽植株引起发病,表现出的症状与大田症状相似。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次分离得到的菌株与接种菌的形态特征一致,说明原分离菌为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β-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 tub)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与棕榈疫霉(Phytophthorapalmivora)基本一致。BLAST比对分析发现,本研究中的2个菌株(SHL918和SHL921)的tub基因序列与棕榈疫霉的相似性均为99%。在基于tu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研究菌株与棕榈疫霉聚在同一分支上,支持率为100%。因此,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引起澳洲石斛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棕榈疫霉(P.palmivora)。棕榈疫霉侵染澳洲石斛引起疫病为首次报道。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5.
将经特克多诱导后获得抗性的2个Colletotrichum musae菌系,及其相应的示经任何药剂处理的敏感菌系的DNA作为模板,用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2个引物进行PCR扩增,均得到一段长874bp的β-微管蛋白的编码序列,并含有1个53bp的内含子。通过PC/Gene软件分析,与已报道的其它5种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相比,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7.8%,成氨基酸同源性最高达99.3%;抗性菌系与敏感菌系相比,在198和200位位置的氨基酸并没有发生突变,但在186、232、313和329位置氨基酸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6.
选用10对DNA条形码标准序列ITS、COI、nrDNA-LSU、nrDNA-SSU和trnL DNA对海南和云南红根病区分离的21个橡胶灵芝菌进行检测。除COI和trnLDNA外,其他8对引物均扩增得到PCR产物,产物大小范围为268~1355bp,种内相似度为98.05%~99.54%。分别将扩增得到的序列与GenBank公布上的Ganoderma属和常见真菌属序列,共77个ITS、74个nrDNA-LSU和74个nrDNA-SSU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与分析。结果表明:nrDNA-LSU序列和nrDNA-SSU序列种间差异较小,不能准确区分Ganoderma属及其他属;5对ITS序列均能区分Ganoderma属,但仅ITS1/ITS4序列能将Ganoderma属下16个种归入不同分支。ITS1/ITS4序列表现出适宜的种内与种间差异,适宜作为G. pseudoferreum的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玉米穗粒腐病病原串珠镰刀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玉米穗粒腐病一般发病率为10%~30%,串珠镰刀菌是优势病原菌。从河南郑州感病的玉米穗轴和穗粒上分别分离出两个镰刀菌菌株。运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提取基因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鉴定出1个种为串珠镰刀菌。两个菌株rDNA间区ITS2可变区属I型,均能产伏马菌素。  相似文献   

18.
茯砖茶接种发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茯砖的“发花”是茯砖区别于其他紧压茶生产的关键工艺,而茯砖中“金花”普遍繁茂与否也是判断茯砖茶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目前生产上都是采用控制温湿度条件进行“自然发花”,以产生“金花”,形成茯砖茶独特的品质风格。笔者在湖南益阳茶厂进行了茯砖“人工接种发花”的试验探讨,现将研究结果作一简报。设备材料与方法 1.设备 SZK—202净化操作台,恒温箱,MQ—Ⅲ霉菌培养箱,菌落计数器。 2.培养基与试剂马丁氏培养基,肉汁琼脂培养基,缓冲生理盐水(灭菌)。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胡椒属DNA条形码最佳片段,研究了ITS、rbcL、psbJ-petA和matK基因片段的有效使用性、种内种间变异和barcoding gap,并评估了序列鉴定效率。结果显示:ITS和matK的barcoding gap图相对较好,matK物种水平鉴定成功率高,ITS种间变异较大,而其他2个候选序列不能进行有效鉴定。为此,推荐matK和ITS作为胡椒属植物潜在的DNA条形码序列,并依此探索建立该属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是茯砖茶“发花”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菌种,是目前研究较深入的发酵类真菌。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叶后可改善茶汤滋味与香气,赋予茶叶多种活性生理功能。综述了冠突散囊菌的分离与鉴定、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冠突散囊菌发酵茶的功能活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旨在为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