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改变传统黑毛茶松柴明火干燥影响茶叶品质安全的问题,试验以云台山大叶种黑毛茶精加工的天尖进行不同干燥方法研究,比较了七星灶、炭烘、电烘三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茶叶品质进行了理化分析、感官审评和能源消耗分析。结果表明,七星灶干燥产品在品质分析和能源消耗上有一定优势,但具有烟熏味;炭烘产品无烟味,但香气比较低且带有发酵味,相关成分含量也较低;电烘干燥过程易于控制,产品理化和感官审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一级、二级和三级3个级别共12个黑毛茶茶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级黑毛茶条索紧结,香气纯正尚高,滋味醇厚;二级黑毛茶条索尚紧结,香气纯正,滋味尚醇厚;三级黑毛茶条索粗松,香气尚纯正,滋味尚纯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一级黑毛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7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最高;二级黑毛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三级黑毛茶最低;三级黑毛茶简单儿茶素GC、EGC、DL-C和EC含量高于二级黑毛茶,较一级黑毛茶低。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黑毛茶渥堆工艺,以渥堆叶含水率、渥堆温度和渥堆时间为考察因素,以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为因变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的因素及水平,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拟合,最终确定最佳渥堆工艺。结果表明:渥堆叶含水率64%、渥堆温度41℃、渥堆时间20 h条件下,黑毛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与预测值相比偏差较小,结果稳定。对比分析传统渥堆工艺和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和感官品质得分,试验优化渥堆工艺黑毛茶品质具有滋味醇和、香气纯正、汤色明亮、内含物质丰富等优点。试验结果可为黑毛茶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101-3Y型远红外鼓风恒温干燥箱进行工夫红茶的提香试验,分析不同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各处理茶样的感官品质先增后降,125℃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最好,115℃提香次之;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茶多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适当的提香能够提高红茶品质,提香温度不应高于135℃,最适在115℃-125℃之间,所得红茶香气高甜、滋味鲜醇,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5.
热风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CZG-60型热风整形平台进行工夫红茶的提香试验,分析不同提香温度对工夫红茶感官品质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提香温度的升高,各处理茶样的感官品质先增后降,130℃提香处理的红茶感官品质最好,115℃提香次之;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而茶多酚含量变化不显著。适当的提香能一定程度的提高红茶滋味及香气品质,提香温度不应高于145℃,最适在115℃-130℃之间,所得红茶香气高甜,滋味鲜醇,综合品质突出。  相似文献   

6.
不同加工处理对机采秋季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龚淑英  刘蕾  敖存 《茶叶》2011,37(1):6-10
以秋季机采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处理,制作微波固样和毛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探讨不同加工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调温调湿摊青处理,以轻摇加重而次数较少者效果为佳;在晒青失水率5%、摊青温度18~20℃、湿度76%~80%、时间14 h、轻摇三次并共计360 s加工条件下,机采秋季绿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烘焙条件,进一步提高东方美人茶的感官品质。[方法]比较不同烘焙温度和时间、不同的组合处理对东方美人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 9个烘焙温度和时间处理中,80℃与8小时的搭配最为合理,感官品质最优。[结论]掌握烘焙提香技术对改善和提高东方美人茶品质,是东方美人茶加工中很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品质差异,以布朗山、西定乡、南糯山、勐混镇、格朗和乡等五个产区秋季一芽三叶茶鲜叶加工晒青毛茶,对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和内含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上存在着差异性,临近产地之间品质也各有差异;其中产于布朗山的晒青毛茶水浸出物(42.38%)和茶多酚(35.42%)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均值最高的则为南糯山(4.45%);10个茶样中,儿茶素类含量最高的是布朗山新龙晒青毛茶(88.83 mg/g),咖啡碱及酚酸含量最高的是南糯山拔玛一号晒青毛茶(35.72 mg/g),黄酮及黄酮醇类含量最高的是西定乡南因晒青毛茶(9.07 mg/g)。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布朗山和南糯山产区的晒青毛茶滋味醇和,香气浓郁、持久,品质较优。试验结果可为勐海不同产区晒青秋毛茶的利用和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LED光萎凋对乌龙茶雨水青的光响应及对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乌龙茶阴雨天难制茶,茶叶品质低的问题,试验以LED蓝光为萎凋光源,通过设置5个不同萎凋温度,探讨LED蓝光对雨水青萎凋过程的光响应变化规律和理化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无光照的CK,LED蓝光萎凋有利于提高乌龙茶雨水青的净光合速率、萎凋叶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并能降低酚氨比,提高毛茶品质。其中LED蓝光在萎凋温度为30℃和35℃时,雨水青光响应较好,净光合速率大于其他温度的处理,萎凋叶生化品质较优,毛茶感官审评得分较高,不仅加速了在制叶萎凋进程,而且促进了乌龙茶优异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珠茶样匾是审评珠茶外形的独特工具。球茶样匾操作技术比其他茶类的样盘操作技术难度要大,它是珠茶审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毛茶审评仍属依赖感官审评阶段,样匾技术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衡量毛茶的特征特性、品质状况和评等定级的正确性。样匾技术得当,茶叶就整齐平铺在样匾  相似文献   

11.
以碑坝群体种为原料,综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以做青温度(A)、摇青时间(B)、杀青温度(C)、初烘温度(D)为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从毛茶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含量等品质指标探讨做青温度、摇青时间、杀青温度和初烘温度等工艺对陕西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的影响大小依次是CABD,做青温度和杀青温度对陕西乌龙茶毛茶感官品质、水浸出物总量、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值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摇青时间和初烘温度对毛茶感官品质、氨基酸含量和酚氨比值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品饮习惯,制定陕西乌龙茶的优选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摊晾→做青(温度20℃~21℃,相对湿度70%~80%,做青4次,时间分别为第1次摇青2min晾青1h、第2次摇青5min晾青2h、第3次摇青10min晾青3h、第4次摇青20min晾青9h)→杀青(温度250℃)→揉捻→初烘(温度180℃)→复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08~2010年8个茶树品种春、夏、秋三季共72个样品的鲜叶生化成分与黑毛茶感官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含量、EGCG含量和儿茶素总量与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粗纤维含量与黑毛茶感官品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在进行共线性诊断的基础上,剔除了EGCG、EGC、GCG三个多重共线性自变量,建立了以感官审评得分为因变量,其余10个生化成分的含量水平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标准化回归系数正相关大小顺序依次为儿茶素总量、ECG、水浸出物、总色素,说明这些成分对黑毛茶品质起正效作用,其中儿茶素总量的正效作用最大;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咖啡碱、粗纤维、DL-C、EC、氨基酸总量,说明这些成分对黑毛茶品质起负效作用,其中咖啡碱的负效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炒青工艺对铁观音感官品质的影响,获得最佳炒青工艺参数,文章对采用相同做青工艺的铁观音做青叶,设置不同炒青温度、不同投叶量、不同炒青时间以及不同炒青机转速等处理加工铁观音毛茶,分析不同炒青工艺对铁观音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炒青温度的升高,投叶量的增加,炒青时间的延长以及炒青机转速的加快,所制铁观音毛茶的感官品质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综合考虑,铁观音炒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炒青温度260~280℃,投叶量6~7 kg,杀青时间6~10 min,杀青机转速26~30 r/min,研究结果可为铁观音杀青工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用相同的秋绿茶,设置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提香参数对茶样进行提香处理后,分别用色差仪和传统审评方法对各茶样的干茶色泽和茶汤色泽进行测定、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从干茶色差和茶汤色差测定结果看,处理1的80℃提香10min,干茶色泽和茶汤色泽均较好,结合审评的香气和滋味因素,处理1不能达到提升秋绿茶品质的作用;从审评评语和评分、干茶色差测定和茶汤色差测定结果综合评价,处理4的110℃提香10min所得茶样效果最佳。根据茶样色差测定结果和审评得分的相关性分析,干茶色度值、茶汤色度值与感官评分之间都呈显著相关;与色度a值、b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明度L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子鼻技术对28份云南晒青毛茶茶样进行检测分析,以期为云南不同茶区晒青毛茶的香气判别确立一种有别于人为感官审评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能很好地区分不同地区晒青毛茶干茶、茶汤和叶底的香气,且可根据电导率值的范围值将供试茶样进行类群划分.通过传感器区分贡献率分析可知,传感器W1W、W1S、W2W和...  相似文献   

17.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夏秋绿茶鲜叶(单芽、一芽二三叶、单片及对夹叶)采用3种不同的鲜叶处理过程,对加工得到的毛茶进行感官审评比较,并采用顶空微萃取结合GC-MS对毛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经3种处理的夏秋茶鲜叶加工而成的毛茶香气品质都得到明显的改善。处理后的单芽茶中酯类的数量及种类明显增多,形成具有强烈而令人愉快的花香;一芽二三叶毛茶的香气成分种类和数量都大大高于对照组;单片及对夹叶的毛茶经处理后,粗老味减弱,青气消失,花香显现。通过增加调温调湿摊放、摇青、晒青/摇青等处理过程,可以明显改善夏秋茶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冠突散囊菌LJSC.2005对湖南茯茶主体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由湖南主要茶树品种制成的6个黑毛茶及其通过冠突散囊菌LJSC.2005统一发花获得的发花散茶进行品质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与黑毛茶相比,发花散茶金花满披、色泽加深,条索更加平伏、卷紧,茶汤颜色加深,滋味由涩味转为醇和,香气由晒青毛茶花果香、七星灶松烟香转化为浓郁纯正的菌花香。生化成分分析表明,发花散茶黄酮、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槲皮素等滋味成分含量较黑毛茶普遍下降,可溶性糖和杨梅素有下降趋势。HS-SPME/GC-MS分析结果中,所有茶样共检测到71种香气成分,其中碳氢化合物14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酮类10种、酯类6种、酚类4种、内酯类1种、含氮化合物6种、含氧化合物4种。苯乙烯和异丁酸叶醇酯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异植物醇和苯乙酮为发花散茶共有香气成分。与黑毛茶香气成分相比,水杨酸甲酯、(E)-氧化芳樟醇(呋喃类)、(E)-芳樟醇3,7-氧化物、β-紫罗兰酮、异丁酸叶醇酯等16种成分为冠突散囊菌LJSC.2005发花后特征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19.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传统与现代工艺对信阳毛尖品质的影响,采用相同级别原料,按照不同工艺制作5组茶样,对其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化学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同组茶样不同工艺间,感官审评总分差异不显著;茶氨酸、氨基酸总量、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儿茶素总量、多酚类、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8个指标,工艺间差异不明显;第2组茶样苦涩味指数和品质指数均差异极显著(P0.01),第4组茶样品质指数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来说,现代工艺茶样品质略高于传统工艺茶样品质,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勐库大叶种是国家级优良无性系茶树品种,其所制普洱茶内含物质丰富,香气浓郁,滋味浓强,是普洱茶产品的杰出代表。文章围绕杀青、干燥两大关键工序,系统探究不同杀青方式、杀青温度以及干燥方式等对勐库大叶种普洱茶毛茶品质成分及感官风味的影响,以获得最佳工艺技术参数,进而为普洱茶毛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