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表现花叶、植株矮化、茎叶坏死和畸形的十字花科观赏植物二月兰(Orychophragmusvio-laceus)上分离到一种线状病毒,其病毒粒子分布范围为780~800nm.通过寄主反应测定、病毒提纯和形态观察、血清学反应测定,确定该病毒为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毒分离物AH1回接二月兰无病毒苗,引起黄斑、系统花叶、系统坏死和畸形,在供试十字花科植物上均产生系统侵染,并在洋酸桨等茄科供试寄主上引起系统症状.AH1与来自十字花科甘蓝型油菜上的一个TuMV有紧密的血清学关系,但在寄主反应上与之有一定差异.对自然发病的二月兰植株和接种AH1分离物的系统寄主用TuMV抗血清进行免疫电镜观察,均检测到线状病毒粒子,用CMV抗血清、TMV抗血清进行检测,均没有发现相关病毒.作者认为:TuMV即是引起二月兰花叶病的病原.这是TuMV侵染该属植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从白车根草(Trifolium repens)上分离的一株苜蓿花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药物试验场表现黄斑、花叶和皱缩症状的药用植物白车根草(Trifoliumrepens)上获得的一个病毒分离物SHy,经汁液磨擦接种在豇豆、赤豆、菜豆、鸡冠花、番杏、黄瓜上引起局部侵染,在大豆、假酸桨、洋酸桨、苋色藜、昆诺藜、灰藜、千日红上引起系统花叶或黄斑,在心叶烟、普通烟、黄花烟上引起系统黄斑和坏死,SHy在寄主反应上与其它作者所报道苜蓿花叶病毒的特征基本相符且类似于Kreitlow等所描述的黄色块斑株系。通过免疫电镜检查证实SHy具备苜蓿花叶病毒的粒子特征并与已知苜蓿花叶病毒有血清学反应,SHr能经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根据以上结果,病毒分离物SHy被确认为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AMV),最后还就AMV在我国作物上侵染与为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根据病毒粒体形态,血清学反应,寄主范围及症状,明确由福建南部地区种植的转心莲(Passifloracaerulea)和野生龙珠果(P.foetida)表现花叶症状病株分离的两个病毒分离物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cucumovirus,CMV)的两个分离物,两分离均能通过摩擦接种侵染供试12科55种(或品种)植物中的西番茄科,黎科,茄科,葫芦科,豆科,苋科,菊科,番杏科,夹竹桃科  相似文献   

4.
从白车根草(Trifolium repens)上分离的一株苜蓿花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杭州药试验场表现黄斑,花叶和皱缩症状的药用植物白车根草(Trifoliumrepens)上获得的一个病毒分离物SHy,经法液磨控制接种在豇豆,赤豆,菜豆,鸡冠花,番杏,黄瓜上引起局部侵染,在大豆,假酸桨,洋酸桨,苋色藜,昆诺藜,灰藜,千日红上引引起化叶或黄斑,在心叶烟,普通烟,黄花烟上引起系统黄斑和坏死.SHy在寄主反应上与其它作者所报道苜蓿花叶病毒的特征基本牙符且类似于Kreitlow等所描述  相似文献   

5.
1989─1992年间对杭州等地一串红(Salviasplendens)花叶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进行了系统研究,从病株上分离得到的17个病毒分离物,经生物学和血清学反应测定均符合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特点。病毒分离物M-22不能经由桃蚜传播使黄苗榆等供试寄主发病。用0.5mol/L磷酸钾盐缓冲液对M-22进行提纯,提纯病毒经醋酸铀负染,测定其粒子大小为30.2nm。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M-22的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28kD,经琼脂双扩散测定,M-22与几个已知CMV抗血清均有强阳性反应,M-22与一个番茄不孕病毒(TAV)抗血清有阳性反应,但其抗血清与供试TAV抗原无阳性反应。ELIsA反应测定结果表明,M-22与一个来自于十字花科大白菜上的CMV分离物和一个来自于前科烟草上的CMV分离物,在血清学关系上有明显差异。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目前在杭州等地侵染一串红的病原病毒主要是CMV,侵染一串红的CMV分离物M-22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海南黄灯笼辣椒2种病毒病的电镜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黄灯笼辣椒(Capsicum chinense Jacq.)病毒病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发现:坏死顶枯样品中有球形病毒粒子和短杆形病毒粒子;花叶畸形样品中则观察到略弯曲线状病毒粒子。初步确定,这2种症状的病毒病分别由某种球形病毒和某种线形病毒引起。  相似文献   

7.
北疆地区辣椒上两个TMV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从北疆辣椒上分离得到的90—15和90—24两个TMV类型病毒,经测定,前者致死温度为85℃,侵染普通烟表现系统坏死,苋色藜表现系统花叶,与TMV普通株系抗血清部分融合,外壳蛋白分子量为17 782Dalton,由161个氨基酸组成,没有组氨酸,但有一个蛋氨酸,后者致死温度为90℃,侵染普通烟表现系统花叶,苋色藜表现局部枯斑,与TMV普通株系抗血清完全融合,外壳蛋白分子量为16 982Dalton,由157个氨基酸组成(不包括色氨酸),含组氨酸和蛋氨酸各一个。两者在苋色藜上有交互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邯郸市甜椒田间采集呈环斑花叶或黄斑花叶症状材料编号为82—6—35(2).经生物学、血清、电镜下的形态观察证实82—6—35(2)为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rattlevirus)的一个分离物,称之为TRV—PRSM.该病毒以汁液接种传染,感染5科22种植物,引起局部坏死斑、褪绿斑、花叶、系统坏死、黄脉、黄化等。病毒粒体呈直杆状,有2种粒体,长粒体190~210nm×25um.短粒体40~80nm×20~25nm.长短粒体比1:2、TRV-PRSM分离物同TRV标准抗血清形成特异的沉淀线。  相似文献   

9.
在本校育种田的大豆上得到一个病毒分离物——A-1。A-1分离物接种了7个科28个种和品种,而侵染6个科19种植物。A-1分离物很易侵染大豆、菜豆,引起深浅绿色花叶;在豇豆接种叶上产生扩散的褪绿斑,并发展成系统花叶;亦易侵染心叶烟、普通烟、克氏烟、矮牵牛和辣椒等茄科作物,表现系统花叶症状;在苋色藜和番杏上引起局部褪绿斑。但A-1分、离物与番茄上分离的CMV在豆科寄主反应上有差异。A-1分离物可以侵染几种豆科作物,而CMV不侵染大豆和菜豆,仅在蚕豆和豇豆上引起小型的红褐色斑。A-1分离物的体外抗性:失毒温度5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1—2天。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A-1分离物与CMV标准抗血清作琼脂双扩散测定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A-1应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组的黄瓜花叶病毒(CMV)。江苏省南京、徐州和山东省薛城、莱西等地采集的140个大豆病毒样本中,CMV占36%。  相似文献   

10.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辣椒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 PV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 6科 34种植物 ,引起辣椒局部褪绿斑和圆环 ,系统白色至黄色花叶 ,内卷和矮化。桃蚜不能传毒 ;钝化温度 65~ 70℃ ,稀释限点 10 -4~ 10 -5 ,体外保毒期 3个月以上 ;病毒颗粒杆状 ,大小 2 5 8nm×16 nm;外壳蛋白分子量 18.0 KD;琼脂双扩散和交互保护反应测定 P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相关密切 ;电镜下观察到辣椒病组织中含有病毒粒子的集结体、假晶体、叶绿体内的网膜状结构和分散病毒粒子。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 TMV,但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致死温度和异常内含体与文献报道的 TM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 ,可能是 TMV普通株系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11.
侵染蚕豆的黄瓜花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寄主范围测定、介体传播特性、粒体形态以及血清学诸项试验,将蚕豆病毒分离物B_5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B_5液接种能侵染7科20余种植物。在蚕豆的接种叶上形成红褐色坏死斑,有或无系统侵染;局部侵染苋色藜和昆诺藜;系统侵染心叶烟和番茄分别引起花叶和蕨叶症。B_5可经桃蚜、棉蚜和甘篮蚜的非持久方式传播。B_3在电镜下粒体形态为球状,直径28~30nm。B_5病株的粗制液在免疫双扩散试验中能和黄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起反应,且在免疫电镜试验中,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处理的铜网能捕获大量B_5粒体。  相似文献   

12.
一串红花叶病及其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9-1992年间对杭州等地一串红花叶病的发生及其病原进行了系统研究,从病株上分离得到的17个病毒分离物,经生物学和血清学反应测定均符合黄瓜花叶病毒(CMV)的特点,病毒分离物M-22不能经由桃蚜传播使黄苗榆等供试寄主发病。用0.5mol/L磷酸钾卤缓冲液对M-22进行提纯,提纯病毒经醋酸铀负染,测定其粒大子小为30.2nm.SDS-聚丙燃酰胺凝胶电泳测定M-22的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28kD,  相似文献   

13.
侵染南瓜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秋在杭州一株表现典型黄化花叶的南瓜(Cucuribita moschata)上分离获得一株线状病毒HZ00s1.该病毒分离物在葫芦科作物(Cucuribitaceae)上引起系统症状.经寄主反应测定、病毒形态学和寄主组织病变观察, 初步确定该病毒为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对ZYMV杭州分离物(HZ00s1)的外壳蛋白序列及3 端非编码区进行了克隆及序列测定,并与ZYMV Conneticut分离物、Florida分离物、California分离物以及WMV2 Tonga分离物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HZ00s1分离物与其它3种ZYMV分离物CP基因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3%~94%,而与WMV2 Tonga分离物的同源性仅为67%,来自美国的3种ZYMV分离物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5%~99%.HZ00s1分离物与其它3个ZYMV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98%之间.因此确定在杭州地区葫芦科作物上有ZYM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番茄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和佳木斯市郊及东北农业大学园艺试验站收集和分离的20个番茄枯萎病菌菌株,在进行专化型测定的基础上,用国际上通用的已知基因型的番茄品种做为鉴别寄主,采用泡子悬浮液浸根接种法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20个供试菌株均属于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Fusariumoxysporumf.yp.Lycopersiciracel).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夏季,从本校大豆研究室试验田中得到一个顶枯病株,同时伴有皱缩花叶、叶脉坏死、叶柄和茎部坏死条斑、植株矮缩等症状。在防虫温室内分离,得到三个病毒分离物,其中之一是坏死型病毒。在室内对坏死病毒的鉴定结果如下:它的寄主范围广,在接种的9科40种植物中可以侵染34种,人工接种后的寄主反应都是坏死症状。体外抗性强,温度钝化点为90~95℃(10分钟),体外存活期(室温)为80天以上,稀释限点为10~(-7),—10~(-8)。用大  相似文献   

16.
从甜菜黑色焦枯病株上分离病毒,做人工接种,可侵染供试植物中的4科13种植物。血清学鉴定结果为,BBSV对黑色焦枯甜菜病叶ELISA为阳性,TBRV对黑色焦枯甜菜病时ELISA为阴性。本研究在寄主反应、症状类型、内合体种类及形态、病毒形态与对称性、病毒大小、病毒外壳蛋白及核酸分子量测定、致死温度、血清学检验等方面为病毒分类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辣椒上分离到的Ⅰ—17、Ⅱ—44、Ⅲ—59、和Ⅳ—34四个病毒分离物,根据其病毒形态、大小、血清反应、蚜虫传毒特性、体外稳定性、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Ⅰ—17、Ⅱ—44和Ⅲ—59分离物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的三个不同分离物,Ⅳ—34鉴定为烟草花叶病毒(CMV)。CMVⅠ—17、Ⅱ—44和Ⅲ—59三个分离物的病毒形态为球状,直径约28nm,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结果:它们与 CMV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三个分离物均由棉蚜、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钝化温度:Ⅰ—17为55—60℃,Ⅱ—44为66—70℃,Ⅲ—59为60—65℃,三个分离物的稀释限点均为10~(-4)—10~(-5),体外保毒期均为5天;在辣椒、黄瓜、心叶烟和普通烟等寄主上引起系统花叶,在奎宁藜、豇豆、蚕豆等植物上引起局部枯斑,不侵染十字花科植物。Ⅰ—17、Ⅱ—44和Ⅲ—59三个分离物在心叶烟、黄花烟、普通烟、蚕豆、蕃茄、曼陀罗等寄主上的侵染性及症状反应不同,在不同辣椒(甜椒)品种上的症状反应也存在差异。TMVⅣ—34分离物病毒粒子形态为直杆状,大小约为300×18nm,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表明它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存在亲缘关系;不能由蚜虫传毒,致死温度为95°—100℃,稀释限点为10~(-10)—10~(-11),体外保毒期2个月以上;在普通烟、毛叶烟、三生烟、辣椒、蕃茄等寄主上表现系统花叶,在心叶烟、曼陀罗、奎宁藜、黄色藜、枯斑三生烟等寄主上引起枯斑症状,不侵染黄瓜和蚕豆等植物。  相似文献   

18.
杭州郊区油青菜上一个车前草花叶病毒的分离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底,于杭州郊区四季青公社青春大队油青菜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个病毒浓度高、传染力强的31号分离物。特别是接种大白菜,叶片上出现大块灰白色不规则坏死区。接种农特400号、黄苗榆、三生烟、三十八号烟,造成系统蚀纹斑和蚀纹点刻坏死。在心叶烟、白兰烟、曼陀罗、辣椒、豇豆上引起接种叶局部坏死斑,在苋色藜上引起局部黄斑。接种千日红,起初在接种叶上产生坏死斑。以后发展成系统花叶。不侵染番茄、四季豆。分离物稀释终点10~6—10~8,致死温度95℃,体外保毒期22个月。电镜检查为密集排列整齐的棒状粒子,制备得到具有一定效价的抗血清。因此,初步认为31号分离物为车前草花叶病毒株系之一。  相似文献   

19.
侵染大丽花的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病毒生物学特性、粒体形态和血清学性质,初步鉴定在厦门地区种植的大丽花上表现花叶症状的病株上分离的1个病毒分离物属于黄瓜花叶病毒。在供试的11科39种(或品种)植物中,该分离物通过摩擦接种能侵染其中的9科35种(或品种);失活温度为50-55℃,稀释终点为10^-3~10^-4,体外存活期为24-28h;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30nm。经间接ELISA测定,该分离物与烟草花叶病毒、南瓜花叶病毒、烟草环斑病毒、番茄不孕病毒、西番莲木质病毒的抗血清均无反应。与黄瓜花叶病毒抗血清具有强阳性反应,鉴定该病毒是黄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20.
选用6个有代表性的辣椒品种组成寄主鉴定谱鉴定表明,从北疆地区辣椒上得到的6个黄瓜花叶病毒(CMV)分离物,可初步分为坏死落叶型、花叶型和轻花叶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