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小麦"三圃一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原种)、原种圃和良种田。目前和田地区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即穗行圃、穗系圃、(生产原原种)—原种圃(生产原种),供应  相似文献   

2.
穗行圃是小麦种子生产的基础,本文依照GB/T17317-2011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结合新疆小麦生产实际和穗行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总结了新疆小麦穗行圃制种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小麦"三圃田"是指小麦穗行圃、穗系圃、原种圃。目前普遍采用三年三圃制,供应小麦大田生产。通过小麦"三圃田"建设,保持现有小麦品种的优良性状,加快小麦良种推广,从而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本人根据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和"三圃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小麦穗行圃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穗行圃是育种单位或制种单位在制种过程中首先采取的第一步骤,其种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种子质量。小麦穗行圃种植及管理方法与大田种植技术有所不同,它采取的是宽行单穗种植,以穗  相似文献   

5.
【目的】认识小麦穗发育调控相关基因及调控网络,为穗部性状遗传改良和育种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小麦穗发育相关文献和基因的研究动态,对小麦穗发育过程、穗部调控相关基因和穗部相关的重要QTL等方面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小麦的穗部性状直接与产量相关,其穗部发育一直是育种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研究的热点。基于水稻和玉米的研究进展,以及测序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一些基因在小麦的穗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影响穗部性状,小麦穗发育的调控途径也逐渐被发现。【结论】小麦穗发育研究与禾本科模式作物水稻相比较为缓慢,但随着测序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将大大加快穗型调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小麦穗部研究正迎来春天。  相似文献   

6.
小麦穗期是各种病虫害多发的时期,也是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关键时期,因而要重视小麦穗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结合2018年对宿豫区小麦生长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分析,作出了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防治小麦病虫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穗发芽是小麦生产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介绍了小麦穗发芽的发生条件,给出了几项预防措施,为防止小麦穗发芽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在大田种植多年后,必然造成种性退化,抗性和丰产性下降,因此,就要从推广新品种开始,对其进行提纯复壮。本文作者通过本县多年实践,总结出了一整套小麦良种“二圃一田”生产技术,为大面积统繁统供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淮区域小麦田重大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近年来随着轻简栽培技术的推广、小麦播期的调整,这些病虫害发生危害时期拉长,一直持续到收割前还有加重趋势,同时赤霉病呈常态化重发态势,加上病菌抗药性增强,导致常规的“一喷三防”技术防效下降,保产增产效益不高,已不能适应新的病虫防治工作及小麦生产的需要。笔者结合淮安市小麦穗期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建立了以“三改进”为核心的小麦“一喷三防”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小麦在孕穗后期和开始抽穗阶段对温度较为敏感,而淮北地区每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都会出现一次寒流低温,对小麦种植造成较大的危害。该文从淮北小麦穗部冻害发生与原因,小麦种性布局演变过程,小麦种性布局的调整措施等方面对防御和减轻小麦穗部冻害,调整小麦种性布局的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谷物收获前穗发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南方麦区 ,小麦收获前常遇到连续阴雨天气 ,导致穗发芽发生。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白皮小麦的种植面积在逐渐扩大 ,但由于白皮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普遍较弱 ,因此小麦穗发芽问题日益严重。小麦穗发芽不仅使小麦显著减产 ,而且使其加工、营养品质和种用价值均受到影响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国外在小麦抗穗发芽品种的遗传、育种、鉴定技术等方面均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自1975年以来 ,已经召开了7届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近年来 ,除上述几个领域外 ,应用化学物质控制小麦穗发芽方面也取得…  相似文献   

12.
穗发芽是禾本科作物籽粒在收获前于高湿环境下的穗上发芽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种子休眠水平是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而往往驯化作物的籽粒休眠水平低,导致栽培小麦普遍比其野生祖先种更易发生穗发芽。小麦穗发芽主要受外源环境(温度、湿度等)和内源植物激素(GAs、ABA、IAA、MeJA、ET、BR)的调控。已鉴定出一批抗穗发芽材料,并克隆了一系列调控穗发芽抗性的关键基因,如PM19、MFT、MKK3、Myb10-3D、Vp1等。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人工合成小麦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创制了抗穗发芽小麦新材料。本文综述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机制及抗性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未来仍需继续挖掘关键穗发芽抗性基因,以生物育种的方法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种子混杂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省小麦种子生产一般采用“两圃制”或“三圃制”的繁种方式对小麦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但在原种圃生产原种过程中,原种田中混有杂株、变异株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些杂株与正常植株争光争肥,造成种子的减产和品种退化。种子生产部门每年要花费很大精力进行田间去杂去劣,浪费很多财力、物力,繁殖的种子达不到合格标准,影响了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4.
新疆吐鲁番矮秆波兰小麦穗长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秆波兰小麦(TriticumpolonicumL.,dwarfingpolishwheat)采集于新疆吐鲁番,是波兰小麦的矮秆变异种。本试验利用一套Langdon硬粒小麦单体系对影响矮秆波兰小麦穗长的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矮秆波兰小麦穗长性状受1A、2A、2B、4B、5B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5.
大穗小麦发育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等地力水平下研究了目前我省种种植的几个代表性大穗小麦品系的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大穗小麦穗分化速率,穗分化时间品系间差异较大;大穗小麦有效分蘖少,分蘖形成速度慢,分蘖成穗率低。抽穗开花较晚单产不高。  相似文献   

16.
喀什地区,地委行署决定从2002年冬播开始正式启用以"两圃提纯",县、乡两级供种为主要内容的"1-2-5"小麦种子工程。即:1万亩小麦要有1亩穗行圃,20亩原种圃,500亩一代扩繁田。到2005年,全地区小麦大田的纯度达到98%以上,并且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小麦穗发芽是世界性的灾害,高效的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是穗发芽抗源选择及抗穗发芽育种中有效选择的关键。穗发芽抗性鉴定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发芽试验中穗的摆放姿态和灭菌剂的选择对鉴定结果影响较大。通过比较小麦发芽试验过程中穗摆放姿态和不同的灭菌剂对穗发芽试验结果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小麦穗发芽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河北农业》2015,(4):1
<正>今年受冬春气温偏高、降水偏多等不利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是小麦穗期重大病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小麦穗期病虫害防控的最佳时期。近日农业部要求各地以小麦赤霉病、蚜虫防控为重点,全力打好小麦后期病虫防控攻坚战,努力实现"虫口夺粮",力争夏粮首战告捷。各级农业部门及其植保机构要迅速进入临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穗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微肥)等混合喷洒,达到防治病虫、预防干热风、防止小麦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为了认真做好“一喷三防”工作,夺取夏粮丰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11%氰·唑酮乳油(蚜粉克星)兼治小麦穗蚜、白粉病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一次用药11%氰·唑酮乳油1200~1350mL/hm2可以有效兼治小麦穗蚜和白粉病,并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