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稻田轮作制度是整个农业耕作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合理、高效的稻田轮作制度,对于增加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以及恢复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对江西稻田轮作制度的发展现状,包括稻田轮作的类型、模式及效益,以及未来稻田轮作制度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等进行了探讨,可为江西及南方稻区建立合理稻田轮作制度、发展农田循环生产技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里的各种昆虫、底栖小动物,还有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等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以鱼治虫,少用农药,既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农药通过食物间接对人产生的危害,是一种立体农业养殖模式,既可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稻田养鱼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施肥、雏鸭选择与训水、搭建鸭棚和防护网、稻田管理、鸭的饲养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绿色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金丽 《现代农业》2011,(5):197-197
稻田养殖黄鳝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和稻田产出率,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途经,是农村致富的首选项目之一。稻田养殖的黄鳝可摄食水生昆虫及水稻害虫幼虫,既有利于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又可获得一定数量的黄鳝,提高了稻田的  相似文献   

5.
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我国南方丘陵区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南方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并从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层面探讨了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我国南方丘陵区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南方丘陵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大,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并从稻田系统循环、稻田系统外循环和区域系统循环三个层面探讨了南方丘陵区循环农业发展应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田养殖田螺技术是根据“稻螺共生互利”的原理,科学地把种植再生稻和养殖田螺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块稻田中的一种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稻田资源,提高水田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调整农业结构上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在山区农村有着很高的推广价值。一、稻田选择和田间工程1.稻田条件:再生稻田养殖田螺的田块,应选择阳光充沛、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洪涝不淹、天旱有水、保水保肥能力好、土壤肥力中上的洋面田,山垅小坵田由于敌害防范措施困  相似文献   

8.
南方耕地以稻田为主.提高稻田生产效益的途径有多种,其中稻田立体种养是近年来主推的稻田增值方式之一.稻田立体种养采用生态学的原理,利用食物链的相互关系,可显著提高稻田生产效益,并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术因不能满足人们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而倍受冷落,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在现代农业自我审视和观念转换的浪潮中,传统农业中的"稻田养鸭"技术重新获得人们关注。"稻田养鸭"技术从传统阶段进入现代阶段;"稻田养鸭"从简单的"稻田放鸭"转化成为系统的"稻鸭共生";"稻鸭共生"技术使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在现代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山区单季稻田稻鱼共生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田县地处浙南山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农业生产极具特色,其中稻田养鱼历史悠久,闻名中外,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对比较落后的传统稻田养鱼技术进行了技术改良,通过示范推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山区单季稻一鱼共育生态种养技术,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该套技术的主要技术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志  陈菁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162-164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面源污染面广、量大、不易控制。稻鱼共生系统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已被确定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总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阐述稻鱼共生系统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中的作用,提出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优化稻田种养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游修龄 《农业考古》2006,(4):222-224
2005年6月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给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稻田养鱼举行世界农业遗产的挂牌仪式,从此龙现村成为全球首批四个重要的农业遗产保护点之一,排名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青田县及其贴邻的永嘉县,报纸上说稻田养鱼已经有1200年的历史,贵州的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同样有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侗、苗族的稻田养鱼和青田、永嘉的稻田养鱼还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说来话长。江浙一带在历史上属春秋时期的吴越国,吴越两国的语言风俗相同。后来楚灭吴,接着秦灭楚及越,秦又被汉所灭。在这些战乱过程中,秦及西汉曾数次强迫越人大规模北迁至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寻有效防控稻田福寿螺的农业措施,对几种常用的农业防控稻田福寿螺措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拾螺摘卵与设网拦截相结合和水旱轮作与设网拦截相结合两种农业防控措施对稻田福寿螺的防治效果以及经济效益均显著高于其他农业防螺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稻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稻田难治杂草防除等,以为稻田杂草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的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剂被广泛应用于稻田除草实践中,但使用化学除草剂进行稻田除草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污染日趋严重。化学农药、肥料在稻米生产中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及稻米污染问题突出,从而影响稻米的品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增强,优质、安全的无公害稻米已成为广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发展无公害稻米生产,对于提高稻米品质,增强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减少农药等对稻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冬闲田养鱼,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值得很好推广的养殖模式.其优势在于:第一.利用从10月中上旬收割完水稻后到翌年5-6月的稻田冬闲时间.将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不适宜冬季种植作物的稻田蓄水养鱼.可以生长商品鱼.也可培育大规格鱼种。第二,冬闲田养鱼,可以充分利用田间的天然饲料.提高稻田利用率,发挥水田的水资源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第三,鱼类摄食稻田里的杂草、害虫、沉渣及有机碎屑等.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提高下年度水稻的产量和稻谷质量。鱼类游动.可起到松土作用.鱼类排泄物是优质肥料.可以肥田.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提高稻田肥力。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范围区域的稻田养鱼在通常年景下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状况,采集和研究了广西桂北、桂西北、桂东南三个区域稻田养鱼较多的5个县中的8个稻田养鱼村屯和1个非稻田养鱼县的1个非稻田养鱼村屯共262户农户、50.59hm2稻田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果是:⑴稻谷产量:8个稻田养鱼村屯的稻谷单产量均高出同县域2004年稻别相同的单产量,其中3个村屯高出量达极显著,另5个村屯未达显著;⑵化肥用量:调查有量化指标的6个稻田养鱼村屯,其单位稻田化肥年用量均极显著低于本县域2004年度单位耕地的化肥平均用量;⑶农药经济投入:有量化指标的6个稻田养鱼村屯:①其农药经济投入量比1个非稻田养鱼村屯的农药经济投入量最低少404.93元/hm2、最高少1098.98元/hm2;②每生产1吨稻谷投入的农药经济量比非稻田养鱼村屯最低少25.30元/hm2、最高少91.84元/hm2;⑷纯收益:桂东南区域稻田养鱼村屯的综合经济效益(纯收益)高于同区域的非稻田养鱼村屯的综合经济效益5362.73元/hm2。微观现状研究表明:广西稻田养鱼显著地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绿色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家鸭旺盛的杂食性,大量地消灭多种害虫、杂草及其病源菌寄主。鸭子在田间活动,能将稻田水搅浑,起到中耕松土、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鸭子排出的粪可为水稻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有机肥料,实现生物防除病、虫、草及生态培肥。稻鸭共作能够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解决农业环境污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区域农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稻田土壤管理、低丘红壤的综合改良及滨海涂地的综合治理与利用。在河谷地区改造了中低产田,提出了高产稻田管理技术,1949年以来共改造中低产田(地)27.4万hm^2,在实现耕地动态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红壤地区研究红壤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了粮、经、果、茶等持续增产;在海涂(滨海盐渍土)地区对新围海涂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果、蔬、棉和水产品的产业化生产。浙江省区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适宜,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农业发展优势突出,今后5年中,浙江省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应着重围绕区域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管理,研究季节性干旱防御技术,实现农业高效生产;围绕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域农业持续发展模式,提出退化土地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