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枯黄萎病是制约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自治区植保站等单位的调查显示,1995年全区枯萎病面积达4万~4.6万hm2,其中绝产面积2666.7hm2以上;目前全疆80%以上的棉田受枯黄萎病危害,枯黄萎病蔓延后导致本区自育丰产、优质、不抗病棉花品种难以推广。研究枯黄萎病对棉花产量性状和品质的影响,对于提高新疆自育棉花新品种的抗病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02年在新疆的库车县齐满镇枯黄萎混生重病田和无病田进行。参试材料14份,分别为自育品系抗虫2000和5,自育中长绒棉品系25、29、30、32、9-2065号;美棉99B、33B;SGK32…  相似文献   

2.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始于1957年,已经有50年的历史,经过试验最终通过审定的品种已达110个。抗枯、黄萎病性是新品种审定推广的重要指标,随着区试工作的日臻完善,新品种的抗枯、黄萎病鉴定也逐步达到了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2006年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总结会上,该方法通过了与会专家的讨论,确定为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的统一方法,现通报如下。1试验目的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各区试汇总单位的委托,对参加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品系、组合,下同)进行抗枯萎病、黄萎…  相似文献   

3.
对2017―202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581个棉花品种(系)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进行分析,为新疆棉花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581个品种(系)中未出现对枯萎病和黄萎病免疫的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且稳定,达到抗级及以上的占比在90%以上,其中2019年早中熟棉、2020年早熟棉和早中熟棉、各年彩色棉和长绒棉中抗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均为100%;除参试长绒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水平较高外,早熟棉、早中熟棉和彩色棉品种(系)均以耐病为主,5年中耐病的品种(系)平均占比为60.0%;长绒棉和早中熟棉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总体抗性优于早熟棉,不同年份间彩色棉的黄萎病抗性波动较大。所有参试品种(系)的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远大于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和总体枯黄萎病兼抗指数(rFV),各年份均表现为rF>rV>rFV。可见,筛选出抗黄萎病的品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审定双抗棉花品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为检测转Cry5Aa基因棉花品系的遗传稳定性,为品种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结合大田性状比较、卡那霉素检测和PCR分子检测,研究转Cry5Aa基因棉花品系杂交后代遗传特性和群体遗传特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F1代均为抗性个体,F2代正反交组合抗性分离比例均接近3∶1,表明外源基因为显性并稳定插入到基因组中,说明JX0010品系抗虫性状纯合度高,性状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5.
棉花品种资源抗枯黄萎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和抗病、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也为棉花品种资源材料数据入库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3~1989年,在研究棉花抗枯黄萎病快速、准确鉴定方法的基础上,对1053份棉花品种资源材料和中棉12号131个  相似文献   

6.
特早熟棉花新品种——辽棉14刘少明杨桦辽宁省经济作物所111000特早熟棉花新品种辽棉14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以早熟品系辽692为母本,以抗枯、黄萎病品系辽1038为父本杂交,经过多年定向选择培育而成。于1996年经辽宁省品种审...  相似文献   

7.
中12(原名中38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采用乌干达4号为母本,邢台6871为父本的杂交选系,在枯黄萎病圃病钵连续定向选育而成。该品种主要是把抗病、丰产、优质三个性状统一协调,既具有较好的兼抗(枯、黄萎病)性能,又有较  相似文献   

8.
2011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棉花品种(品系)为材料,进行了丰产性和抗病性品种区域比较试验。通过系统的比较鉴定,考察了这些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表现、抗逆性,抗枯萎病、黄萎病性能。旨在为选育适合黄河流域棉区栽培的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新品种;也为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的审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棉花品种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严重,且药剂防治难于有效的两种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经济有效途径,而抗性鉴定则是选育抗枯、黄萎病品种不可缺少的环节。育种者根据抗性鉴定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选育品种,以达到所育品种抗病增产的目的。“十五”以来,改进了抗性鉴定评判方法,采用校正病情指数来划分抗性反应型,对四川省棉花育种攻关协作单位培育的新品种进行抗性鉴定,以期为棉花育种工作提供抗病性能依据。1材料和方法1.1鉴定材料。供试棉花品种(含品系、组合、材料等,下同)共251个。其中,四川省区域试验87个,四川省农…  相似文献   

10.
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品种类群的划分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抗黄萎病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在棉花抗病育种的标记辅助筛选中逐渐发挥作用,但还没有得到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克隆。通过转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以及转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等,得到了一些抗病品种。棉花分子辅助抗病育种成效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黄萎病遗传规律的复杂性、标记和遗传图谱研究的滞后性、标记距离较远和QTL定位的不精确性以及基因上位性的存在和抗病QTL筛选与育种过程相分离等。应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棉花遗传和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棉花全基因组开展QTL定位,从而提高棉花抗病育种的目标性。  相似文献   

11.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抗虫性状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明了 Bt基因导入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这些效应具体表现为 :结铃性、纤维比强度和抗虫性提高 ;单株果枝数、单株果节数、棉铃长度、棉铃体积、棉铃经济系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和麦克隆值下降。 Bt基因导入引起的结铃性增强效应与铃重、衣分减弱效应相平衡 ,使转 Bt基因棉GK- 1 2与受体品种泗棉 3号的皮棉产量持平。同时棉铃外形由圆锥形突变为卵圆形 ,铃柄长度大幅度增加。 GK- 1 2与泗棉 3号的杂种一代在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和棉铃经济性状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其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来源于生态型和选择方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各育种单位选用具有海岛棉、陆地棉及野生棉遗传基础的丰产、抗病品种冀棉20为母本,进行品种改良与抗虫性状的转育,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先后培育出20多个抗虫棉品种。其中纤维品质Ⅰ型品种1个,Ⅱ型品种2个,兼抗枯、黄萎病品种2个。冀棉20育种利用效果分析启示棉花育种工作者:亲本优良、遗传基础丰富,选育优良品种多;准确选择可有效实现性状突破;逐步改良亦可实现主要性状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陆中26号是巴州富全新科种业棉花研究所从17-79品系中选出的6603品系。在三十团小区示范和大面积连续两年种植中,平均单产及品质表现都很好。该品种属抗枯、黄萎病品种,适应性广,不宜种植在盐碱较重的地块。1产量表现2005年,新陆中26号在三十团棉花区试中每公顷产子棉6470.55  相似文献   

14.
我国棉花抗病育种进展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及种质资源抗性鉴定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3种抗病签定方法及其操作规程,时我国棉花枯、黄萎病原菌生理型的分化以及利用DNA分子标记构建指纹图谱分析枯(黄)萎病菌菌系间亲缘关系进行了综述,较全面地回顾了棉花抗病性的遗传研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发展对策,并对深入开展棉花抗病育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棉花枯、黄萎混生病区不断扩大。生产上急需兼抗这两种病害的棉花品种。如何选育兼抗的棉花新品种,以及陆地棉对这二种病害抗性的相关性如何,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根据我们在棉花抗病育种以及抗性鉴定的实践,对陆地棉抗枯黄萎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对70年代全国区试(三原点)、陕西省区试以及我所品比试验共计70多个陆地棉品系在我所枯、黄萎混生病圃的发病指数(具体品系名称及病指详见我所年报),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二者相关系数为0.8062,表现为正相关,t值检验达极显著程度。用同一方法分析了我所枯、黄萎混生病圃3种不同发病年份(1981~1983)大量的陆地棉品种的  相似文献   

16.
谢君 《中国棉花》2007,34(3):9-10
近几年来,随着棉花种植年份的增长,棉田枯、黄萎病的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为此,2006年本团在13连枯、黄萎病较严重地,进行了2%宁南霉素防治棉花枯、黄萎病药效试验。1材料和方法供试药剂:2%宁南霉素可湿性液剂、990A、卫福。供试品种为长绒棉新海21号。试验地设在  相似文献   

17.
1充分利用棉花抗病资源 ,实现病区棉花品种换代辽宁省为我国特早熟棉区 ,棉花品种的抗枯、黄萎病能力和棉花纤维品质都具有独特优势 ,在棉花抗病育种方面具有丰富的抗病育种资源 ,除早熟、丰产外 ,高抗枯、黄萎病是辽宁省棉花品种最突出的特点。自 80年代以来 ,辽宁省利用各种抗病资源 ,培育了 1 7个特早熟棉花品种 ,其中包括 5个高抗枯、黄萎病的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 33.33多万公顷。 1 996年 1 1月审定的辽棉 1 5号保持了高抗枯萎病的特点 ,枯萎病指数为 0 .5 ,同时在抗黄萎病方面又有进一步的进展 ,黄萎病指数7.45 ,是辽宁目前所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比较近年来选育的棉花品种(系)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加速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对枯黄萎病的综合治理,应用人工接菌诱发的病圃进行成株期鉴定。材料与方法1、品种(系)来源鉴定材料共80个,取自1987~1988年参加全国棉花优质抗病新品系联合试验,全国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技术是进行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转基因水稻后代目标性状的遗传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外源基因导入对水稻受体非目标性状的影响及其产生变异的原因、转基因水稻杂交配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选育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在生产实践中,不抗病的丰产优质品种,在枯、黄萎病区也难以显示其增产的优越性,甚至还会因病减产,严重者导致绝收。建国以来,我国各主要棉花枯、黄萎病区,采用引种鉴定、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和区域试验等措施,通过病圃的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