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动汽车因为清洁环保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目前随着电动汽车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充电故障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主要对当前电动汽车充电故障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导致电动汽车充电故障的原因,最后针对故障产生的原因,总结了故障处理的方法。以期为电动汽车充电故障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电动汽车对充电装置的要求,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的类型以及电动汽车充电的技术要求,指出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动汽车无序充电造成的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问题,研制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换电桩负荷互动式控制系统及其应用方法,实现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行状态数据、电量数据等信息的实时采集;结合台区配变负荷预测、台区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台区配变功率限制3个主要因素,制定台区内电动汽车充电管理控制策略。通过有序充电控制,引导用户合理用能,将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合理引导到非电网负荷高峰时段充电,降低用户的充电成本,有效提高电网接入充电设施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续航里程有限,充电难等问题,目前电动汽车的普及还有障碍。为了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近日,欧盟对外发布了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目前电动汽车充电都要先找到充电桩,再接上线缆充电,而无线充电就要方便多了。形象地说,充电桩等有线充电方式如同有线路由器,一根网线只能保证一台电脑联网,而无线充电如同可以同时为多个终端提供网络信号的Wi Fi。采用无线充电的方法,一个停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能源多样化的需求,电动汽车的研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能方便地进行充电是电动汽车必备的功能,而在车身上设计出合理的充电结构是实现充电功能的必要条件。从充电插座布置,充电口座强度,焊接及装配等要求方面着手,通过电动汽车充电口座的设计,总结归纳了电动汽车充电口座的设计要点,及各环节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希望对今后电动汽车充电口座的设计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对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进行了简要分析,分别从常规充电、快速充电、无线充电、移动式充电等方面,探讨了电动汽车充电的具体方式,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电动汽车日益发展的需要,其动力能源—蓄电池的充电技术必须能够实现快速、高效、无损的充电,采用变电流最优频率控制的脉冲充电方法,实现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智能充电。针对最优频率做了交流阻抗的实验,再现脉冲充电过程蓄电池阻抗—频率关系,实现蓄电池的内部阻抗在充电过程中与充电系统的输出阻抗匹配,找到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过程阻抗最小对应的频率段,即:脉冲充电过程的最优频率段,为脉冲充电过程的频率控制提供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19世纪第1辆电动车面世至今.均采用可充蓄电池作为其动力源.如何为蓄电池充电也成为各国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介绍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及电动汽车的几种充电方式,并对每一种充电方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根据我国的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并且对未来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环境,节约化石能源,近年来电动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零尾气排放的电动汽车作为出行工具。但现有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存在密封不严、防水效果差的问题,在雨雪天气对电动汽车充电时容易发生接口渗水,进而导致设备发生短路等故障,严重时将危害人身安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充电接口,进一步提升了充电接口的密封性与防水性,使电动汽车充电更加安全、便捷。  相似文献   

10.
董斌 《南方农机》2017,(8):18-20
完善、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国家公共充电设施案例的研究,梳理出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布局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明确充电需求决定着充电设施的总量规模和布局结构。从车辆使用过程、车辆用途性质、车辆充电模式三个维度对充电需求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从充电需求角度出发的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11.
混合动力汽车CAN网络优先级动态分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混合动力汽车网络结构和消息实时性分析的基础上,将最早截止期优先算法(EDF)引入到网络集成协议设计中,提出基于EDF调度的优先级分配策略,给出了实现该策略的非均匀分区编码方法及可调度判定条件,指出了该判定条件下的分区因子无关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截止期变化范围较大的CAN消息集传输要求,使网络具有较高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池能量管理系统的特点,利用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技术,结合汽车中控制系统通过CAN总线网络通信的特点,开发基于CAN网络化的嵌入式HEV电能量计算机测控装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动汽车大规模无序并网导致负荷峰值增加、电压偏差等问题,本文根据区域采样负荷数据,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时刻、充电时长以及充电量等因素进行可靠分析,确定数据特征关系。并基于充电特征分析结果建立了以用户充电需求、经济成本以及充电负荷峰谷差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和负荷预测模型,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不同功率的优化配置方案进行求解。通过算法仿真运算和测试,验证了算法和模型的优化效果,证明了电动汽车特征分析和数学模型的有效性。通过本方案提出的功率优化配置,可实现充电需求、经济成本、充电峰谷差的协调优化,保证电网和电动汽车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基于 CAN总线开发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及各子系统的任务、网络图和部分信息流。为了解决整车控制的实时性与汽车车身网络控制系统数据传输量大的矛盾 ,系统采用了高、低速双 CAN总线结构 ,并且通过信息交换模块实现对高、低速 CAN网络中的部分需交换信息的数据交换。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规则,引入μC/OS-III实时操作系统,使用无线数传模块并开发了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纯电动车的基于无线数据采集技术的整车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整车控制器、仪表控制器和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组成。整车控制器负责采集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传感器信号,将从查表得到所需扭矩和刹车等信号发送给MCU,使MCU驱动电机;仪表控制器从CAN总线中获得BMS和MCU的数据并显示,采集传感器信号,并将得到的数据无线发送给上位机监测软件。自主开发出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监测软件,可以监控整车运行状态并诊断车辆的故障状况。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改进A *算法的电动车能耗最优路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青  豆风铅  马飞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316-322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A*算法的电动车能耗最优路径规划方法。根据车辆运行时的能耗,考虑能量损失与回收等因素,建立了运行能耗函数。设计了新的启发式能耗预估代价对A*算法进行改进,证明了所提出的启发式能耗预估代价满足可采纳性和一致性,确保改进的A*算法可获得能耗最优路径。针对电动车的里程焦虑问题,基于改进的A*算法,建立了根据车载电池的剩余电量、充电站位置、终点位置来寻找可达的能耗最小路径方法。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找到起点到终点的能耗最小路径,当车载电池能量不足时,可以找到经过充电站的可行最小能耗路径,减少里程焦虑,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充电口位置布置、线束改布,充电口盖安装结构、外板形状、部件选材等方面的选择和设计,对某电动车的快慢充电口盖进行了改进设计。改进了充电口盖机构中各个部件与其他系统部件的干涉关系,通过仿真检验了充电口盖布置的合理性。提出了改进车中机构的注意要点。完成了对参考车型充电口总成的改进与设计。  相似文献   

18.
针对CAN总线不能有效处理时间触发的周期信息和事件触发信息共网实时性通信问题,考虑网络设计、调度的灵活性,将FTTCAN ( flexible time triggered CAN )引入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与车身控制系统低速CAN互联组建车载网络,给出了FTTCAN同步相调度中周期信息调度表SchT的制定方法,通过分析车载网络系统实时性与确定性,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CAN的汽车低附路面稳定性控制测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现场快速测试和控制策略调试的需要,搭建了由车身位置姿态模块、汽车稳定性控制器模块和CAN节点数据采集模块组成的低附路面试验测试系统。各模块间基于GPS接收机输出的秒脉冲同步信号完成数据同步,并通过CAN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详细给出了汽车侧偏角测试方法、惯性测量单元车上安装和初始对准方法、GPS惯性测量单元数据转换和传输延迟补偿方法,以及串口转CAN的快速实现方法。系统的道路试验验证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该测试系统构建CAN节点或基于车身CAN总线方式获取基于ESC和发动机管理系统配置传感器的信息,对了解汽车极限工况下的状态提供了真实数据,为汽车稳定性控制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串联混合动力公交车电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基于CAN总线和LIN总线的两级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详细叙述了该管理系统的结构、硬件配置及其控制功能的软件实现。运行结果证明,该系统实现了数据监测及显示、CAN通讯、SOC预测、电池热管理和故障诊断及安全报警等功能,保证了电池的安全运行,提高了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