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杉木染色体G-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982年,Drewry报道了红松(Pinus resinosa)染色体G-带。随后,国内外一些学者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在多种植物染色体上诱导出了G-带,带纹清晰,数目多,沿染色体全长分布。这说明Greilhuber关于植物染色体不存在G-带的假说是不可信的。杉木的G-显带研究很少。夏晓敏等采用HSAG分带法,初步显出了杉木的染色体G-带,但多数染色体带纹尚欠清晰,而且没有进行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我们应用改良的ASG法,首次在杉木前中期和中期染色体上诱导出清晰的G-带,并进行了G-带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2.
杉木不同地理种源染色体组型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应用改进的制片方法,获得了分布在15个省区48个种源的常规染色的清晰染色体图象,每种源都有3个以上分裂相和核型的照片。用电子计算机测定了6项核型指标的F值,绘制了核型模式图,结果表明地理种源同不同染色体的不同核型指标多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首次成功地显出了N-带和带纹丰富、重复性高的G-带:比较分析了不同杉木种源的C-、N-和G-带带型,概括出了这三种带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三种显带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重要用材树种。该研究选取湖北通山和阳新,四川洪雅和永川,湖南江华和会同,广西融水和那坡,贵州锦屏以及福建邵武等有代表性的十个杉木产区的优良种源进行了有丝分裂的标准核型、染色体 G-、C-和 N-带带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杉木不同地理种源染色体组型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林业科技》1994,(3):97-108,115
报道了应用改进的制片方法,获得了分布在15个省区48个种源的常规染色的清晰染色体图象,每种源都有3个以上分裂相和核型的照片,用电子计算机测定了6项核型指标的F值,绘制了核型模式图,结果表明地理种源同不同染色体的不同核型指标多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首次成功地了N-带和带纹丰富,重复性高的G-带;比较分析了不同杉木种种源C-,N-和G-带带型,概括出了这三种带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三种显带方法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已往对我国杉木不同地理种源的表型特征及林业性状有过全面系统的研究,但它所依据的是田间种源试验中树高、胸经、材积等经济性状的综合指标来进行评判的。然而,这种表型差异易受环境作用的影响,准确性不高,利用细胞遗传学的理论,采用染色体分析的方法,在种源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染色体标准核型和不同带型来鉴定不同种源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的差异,以确定种源间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6.
对8个不同杉木地理种源的N-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显带染色体随体及其相对应的短臂末端均为深着色.着丝粒区域多数有两个明显的小点,其大小、形状和位置与cd(cehtromeredot)带相同.N-带显带难度不大,重现性好.易于检出随体染色体、随体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着丝位位置.对提高核型分析水平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酶谱分析技术,对我国60个杉木地理种源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测定,初步实验结果表明:1、杉木地理种源相对正常的同工酶谱,有两个明显的染色区域,A区(负极一端)具五条酶带,B区(正极一端)三条酶带;2、杉木地理种源在保持酶谱共性的前提下,所表达的酶谱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它们表现为三种变异方式:(1)仅在A区内产生变异,占8%.(2)在A、B两区内均发生变异,占13%.(3)变异仅在B区内发生,占37%;3、酶谱变异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也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4、从杉木地理种源酶谱变异的特殊性出发,对杉木起源中心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杉木染色体HSAG分带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植物G带分带技术,Andrew Drewry用美洲赤松(Pinus resinosa)为材料,经胰蛋白酶Giemsa处理显示出了G带带纹,但其方法在其它植物中应用未获成功。我们参考了人体细胞染色体显带法及其它动、植物显带技术,以杉木根尖细胞为主要试验材料,在树木体细胞染色体显带技术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分带法——HSAG法。试验材料经HSAG分带法处理后,显示了G带带纹。  相似文献   

9.
八个杉木地理种源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八个杉木不同地理种源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其中广西融水杉木的核型公式为2n=22=22m(2SATs),其他种源第7对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粒,核型公式为2n=22=20m(2SATs)+2sm。核型类型为1B,第4对染色体短臂上有一对随体。融水杉木少数分裂相发现有一条B染色体,在研究中发现,同源染色体两成员长度差异对数多(核型杂合程度高)的种源,均系属于优良种源。而差异对数少的种源为一般种源(会同杉木除外),核型杂合程度的高低。可作为判定种源优劣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0.
对8个杉木地理种源染色体的G—带带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的带纹总致、带纹分布、纯合程度和带纹特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G一带带纹,可以作为识别不同染色体、染色体臂和片段的标记。可供在染色体工程育种、基因定位和进化研究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杉木Cunninghemia lanceolata(Lamb.)HooK分布达14个省(区)。由于各地生态因子的差异造成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木材生长量、木材品质及抗病虫的能力等有很大差异。选择适宜的种源是提高杉木生产的重要一环。本文报道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江西试验点1980年育苗试验及初步分析情况。  相似文献   

12.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分布于16个省区,横跨南、中、北三个亚热带(以下简称南带、中带和北带)。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分布区的气侯、土壤及地貌等生态条件的差异,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的影响,种内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种源。为了研究杉木的地理变异规律,挖掘和保存杉木优良基因资源,区划杉木种子调拨范围,提高杉木生产力,我省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本文是1976年及1979年两次全分布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实践中可发现到,不同种源营造的杉木林分,生长差别悬殊;一些小规模的杉木种源试验结果也显示出进行杉木种源选择的增产潜力。我县在1973年冬便开始进行了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初步确定了几个适于本县生长的优良杉木种源,乐昌杉种是其中之一。1976年以来,我县杉种又作为试验种之一,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该试验经过几年较系统的试验比较,已于1985年底初步综合评选出了一批我国南岭山地的杉木优良种源,其中我县的杉种也是有较明显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之一。一、九省杉木种源在乐昌的生长评定(一)试验情况1973年冬,搜集了湖南江华、会同,广东乐昌(大源茅坪),贵州天柱,浙江丽水,广西融水,福建莱州,江苏宜兴、江西赣州,四川德昌等九省十个产地的杉木种子,在乐昌县大源区进行了地理种源试验。试验点位于北纬25°,东经113°,海拔高700m,最低气温-2—5℃,最高气温30—  相似文献   

14.
杉木是我国特有重要用材树种,也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为了解杉木不同地理种源在我省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生长量和抗逆性,给当地杉木造林选择优良种源;为研究杉木地理变异规律,对杉木种子调拨和建立杉木良种基地提供可靠依据;为发掘和保存杉木优良素质,给进一步选育杉木良种提供育种材料,我们参加了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协作组,于1977  相似文献   

15.
杉木种子园与地理种源选择增益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场是全国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之一,同时也承担全国性杉木地理种源试验。为了探讨杉木种子园和杉木地理种源选择增产效益幅度的大小,我们对1978年营造的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林和1977年营造的杉木优树自由授粉子代测定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变量分析。同时对其遗传力和遗传增益进行估计,比较它们之间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全国杉木良种选育科技协作组,于1976—1978年组织了有全国十四省(区)参加的全国杉木第一次地理种源试验。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领导和各省(区)有关部门、生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参加试验各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已按原试验方案完成了育苗对比试验及造林工作,进入造林后观测阶段,达到了预期目标。由于杉木的授粉、结实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大,一次种源的试验结果,难于作出科学的判断,加上第一次种源试验缺乏经验,在组织和试验实施上都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有必要总结经验,继续开展全国杉木第二次地理种源试验。现根据二年来的实践,有关协作单位的意见,对全国杉木第一次地理种源试验实施方案(讨论稿)进行修改、补充,提出全国杉木第二次地理种源试验实施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杉木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其自然分布广达十五个省(区),由于分布区内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的种源群体。为了发掘适宜滇东北杉木栽培区造林的优良种源,我们按中国林科院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要求,于一九八○年在威信县国营林场进行全国杉木地理种源试验。现对一  相似文献   

18.
<正> 杉木(Cunninqhamia Lanceolata HK.)是南方各省(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杉木优质苗木是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工程造林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虽已对杉木地理类型及种源等方面进行过大最研究,但探索培育杉木优质苗木的综合技术,以求得遗传品质、环境条件与表型的统一,进而掌握杉苗的最佳生长环境及其培育技术措施仍然是营林技术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自1986年至1987年开始进行了杉木优质壮苗培育综合技术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在区划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马尾松种源进行了亚染色体结构水平上的分析鉴别。结果表明,马尾松种源具有丰富的着丝粒C-带和中间C-带。抽样研究的5个种源的C-带,在同一种源内带型基本相同,不同的种源间带型各不相同,呈现出种源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种源的C-带带型与区划基本上相符合,证明马尾松种源的表型地理变异与染色体亚结构的变异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杉木造林区种源选择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杉木地理种源第一次试验21个试验点上19个种源的六年生幼林和第二次试验45个试验点上43个种源的三年生幼林的生长发育及适应性状进行分析,评定各种源的优劣以及与环境的互作。研究表明:种源间差异极显著,如六年生幼林材积的选择效果平均达20%,优劣种源间平均相差3.3倍。根据生长量、稳定性、开花结实和耐寒性等指标,综合评定选出南岭山地为我国杉木的优良种源区。同时,依据各造林区试验结果,初步确定能获得明显增产效益的优良种源,并提出了杉木种子的调拨意见,定出可作为我国杉木良种基地的最优种源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