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用大豆花叶病毒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Sq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3株分泌抗大豆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S-1、S-2和S-3。它们的鼠腹水滴度高达1:107,能被大豆花叶病毒兔抗血清所阻断。单克隆抗体与其它三种植物病毒不起反应,对大豆花叶病毒的不同株系有特异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大豆Glycine max (L.)Merr.的红叶斑病是由于真菌Pyrenochaeta glycines Stewart(=Dactuliophora glycines Leakey)侵染所致。在非洲南部,特别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发病率随大豆生产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在1985年,赞比亚大豆播种面积近15000公顷,总产量为26000吨,津巴布韦为42000公顷,总产量为84000吨。 Stewart在1957年首次描述了P.glycines,Leakey在1964年描述菌核世代  相似文献   

3.
进口美国大豆上发现大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作为种子在我国是禁止进境的,但是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用作榨油的大豆经口岸入境。1997年12月由烟台动植物检疫局送检的美国大豆,经隔离温室种植观察,发现了一株大豆花叶病毒,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应检样品来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大豆(USA.No...  相似文献   

4.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中,经常提到氨基酸的作用,作者对大豆灰斑病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抗病品种:东农9674、合丰29、东农8090;感病品种:东农1330、黑农39、合丰27。  相似文献   

5.
菜豆荚斑驳病毒-危害大豆等豆科植物的重要病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原产中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大豆产量居世界第4位。近年来,位居大豆产量前三位的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对华出口大豆数量不断增加,有害生物随大豆传人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菜豆荚斑驳病毒是危害大豆等豆科植物的重要病毒,在美国已引起大豆巨大的产量损失。我国无此病毒的分布。最近,我出入境口岸从进口的美国大豆中多次检出该病毒,它已对我国的大豆生产构成了现实的威胁,若此病毒随进口大豆传人国内,并定殖下来,将会对国内的大豆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文对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检验和鉴定方法以及重要性进行了介绍,供口岸检疫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日本进境大豆种子中检出大豆疫病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秀兰  种焱 《植物检疫》1997,11(4):235-235
从日本进境大豆种子中检出大豆疫病菌高秀兰种焱李文利陈洪俊(北京动植物检疫局100029)1997年1月7日,在国际邮件交换局截留的1袋大豆种子中(4个品种,710g),检查出了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megaperma(Drechs.)f....  相似文献   

7.
严防有害杂草的侵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张金兰 《植物检疫》2001,15(6):351-354
近两年我国进口大量的大豆 ,特别是从美国、阿根廷、巴西进口的大豆中 ,我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从中截获不少的有害杂草籽 ,有的是我国国内没有分布或虽有分布但尚不广泛 ,而且对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有的对环境污染 ,影响人身健康 ,如豚草花粉引起人的“干草高热病”等。有的对人、畜产生刺伤、影响农牧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下降等等。在美国、阿根廷、巴西进口的大豆中 ,我国口岸不但从中截获了我国公布的严禁进境的植物危险性杂草———假高粱和黑高粱外 ,还截获了进境植物潜在危险性的几种杂草。现将 8种潜在危险性杂草 ,简要描述如下。1 …  相似文献   

8.
从进口美国大豆中检出大豆花叶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我国从国外进口大豆数量迅猛增加,为防止危险性病毒随进境大豆传入,我们开展了大豆病毒检疫工作。主要针对一、二类检疫性病毒及部分具检疫重要性的病毒进  相似文献   

9.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0.
宁波局截获大豆疫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sojae ,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一类危险性有害生物 ,自 1997年至今 ,大连、深圳、天津、上海等口岸已多次从美国进境大豆中截获该病菌。1 截获2 0 0 2年 3月初 ,一艘装载 5万t美国大豆的“FUZHOUHAI”轮驶入宁波北仑港 ,3月 11日 ,北仓局送来了样品。我们对送检的样品细心地挑选 ,并尽量挑稍大的土块 ,将其敲碎 ,经过 2mm孔径的筛网过筛后 ,预培养5天左右 ,使卵孢子萌发 ,产生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接着 ,将易感豆苗的嫩叶消毒后剪成直径约 5mm叶碟进行诱集。诱集 6~2 4h后取出置灭菌…  相似文献   

11.
大豆田化学除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田化学除草马夕龙,于详芝,王述明,汤铎(江苏省通州市兴仁区农技站226371)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由于农村劳力大多从事第二、三产业,草害与劳力矛盾已显突出,大豆田草荒现象屡见不鲜,为此近年来我们开展了有关大豆田化学除...  相似文献   

12.
孙国华  唐立丰 《杂草科学》1998,(2):33-34,32
大豆行距与杂草消长规律的初步研究孙国华,唐立丰,周建强(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224314))为了摸清不同行距豆田杂草的消长规律,为化学除草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对不同行距豆田的杂草消长进行了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与调查方法,大豆行距分别为15c...  相似文献   

13.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自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对大豆孢囊线虫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07年在沈阳汪家的试验中,处理4(复配菌株F1024,B482,A4+微量元素组合3+助剂)对大豆根外孢囊的抑制率达65.66%,与对照有显著差异。2008年对处理4进行了精细的试验设计,并在2个不同地点布置试验,结果处理5(复配菌株F1024,13482,A4+元素组合+助剂)在汪家和康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数量及根内线虫数量都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抑制率分别为62.13%和46.45%,根内线虫抑制率分别为62.50%和81.78%。  相似文献   

14.
蒙城大豆疫霉菌的鉴定及其生理小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安徽省蒙城县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类似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的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在春大豆蒙城早熟青豆病株上分离到2株疫霉菌PMC1、PMC2和一些Fusarium spp.,在夏大豆上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为Pythium spp.和Fusarium spp.,未分离到疫霉菌。根据疫霉菌分离物PMC1和PMC2形态和生理学特征以及对大豆的专化致病性,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应用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PMC1和PMC2的毒力公式分别为1b,1d,3a,3c,5,7和1b,1d,4,5,为新的小种类型,定名为中国6号小种、中国7号小种(CNR-6和CNR-7)。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我国淮北地区存在。  相似文献   

15.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自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对大豆孢囊线虫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07年在沈阳汪家的试验中,处理4(复配菌株F1024,B482,A4+微量元素组合3+助剂)对大豆根外孢囊的抑制率达65.66%,与对照有显著差异。2008年对处理4进行了精细的试验设计,并在2个不同地点布置试验,结果处理5(复配菌株F1024,B482,A4+元素组合+助剂)在汪家和康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数量及根内线虫数量都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抑制率分别为 62.13%和46.45%,根内线虫抑制率分别为62.50%和81.78%。  相似文献   

16.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侵染大豆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该病害于1948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首次发现,1955年公开报道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前苏联、匈牙利、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相继有了报道。  相似文献   

17.
用30%毒死蜱·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对大豆苗期病虫害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和种子比1∶50、1∶70、1∶90处理大豆后,对大豆根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00%、100%和96.15%;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9.76%、40%和54.55%;对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高于35%多克福悬浮种衣剂。30%毒死蜱·多菌灵·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个处理大豆苗期根瘤数分别较对照增加31.58%、27.63%和51.32%;株高、根长和植株干重较对照有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大豆干种子中大豆花叶病毒的RT-PCR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改进的SDS-酚氯仿法,在沉淀RNA前先加入1/4体积无水乙醇、1/10体积5mol/L乙酸钾沉淀多糖,然后再用异丙醇沉淀RNA,成功地从大豆干种子中提取了大豆花叶病毒(SMV)总RNA;应用RT-PCR技术对大豆种子中携带的SMV进行了检测,同时以DAS-ELISA方法作比较,建立了能直接以大豆干种子为检测对象的SMV快速、灵敏、特异的RT-PCR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病种子带菌检验操作规程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肇蕙  严进 《植物检疫》1998,12(4):216-217
大豆疫病种子带菌检验操作规程的建议周肇蕙,严进(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北京100029)由PhytophthorasojaeKaufmann&Gerdemann(PhytophthoramegaspermaDrechslerf.sp.glycinaeK...  相似文献   

20.
进口大豆中大豆疫霉的检测及检疫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周肇慧等(1996)证实,大豆疫病可以种子带菌,并以卵孢子和菌丝体存在于种子的种皮、胚种子叶里,且卵孢子只产生于种皮.它可以通过种子及病残体传播,也可以通过混杂在种子中的病土颗粒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