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种来原 油研2号是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选用国外双低品种科利特作母本,川油九号作父本,人工有性杂交,采取单株定向选育而成的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1991年11月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命名,准予在全省大面积推广。 特征特性 油研2号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蜡质厚,顶叶发达,中柄较长,叶脉明显,其出叶较快,苗期长势强,较耐涝抗旱。越冬期生长稳健,后发好,且较抗(耐)油菜主要病虫害—菌核病、病毒病、蚜虫等。该品种芥酸含量低于1%,硫甙含量低于0.2%,含  相似文献   

2.
德新油18系贵州省油菜研究所以双低隐性核不育系27913A为母本、双低恢复系HF15为父本配制的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6。贵州省油菜研究所授权四川新丰种业有限公司全国独家开发。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地区、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的冬油菜主产区和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低芥酸杂交油菜渝杂18由西南农业大学采用化学杀雄方法育成,品比试验产量1950-2715kg/hm^2;重庆市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946kg/hm^2,比对照品种中油821增产2.2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139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22.3%。渝杂18商品种子含油量39.97%,芥酸含量0.62%。1998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一)蜀杂一号(原代号85—117) 该品种是四川大学生物工程系和什邡县农业局共同选育,为甘蓝型低芥酸核不育两用系杂交油菜。1990年2月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母本S45AB(两用系)是由奥罗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不育株经转育、回交、半粒法低芥酸选择与多代选  相似文献   

5.
“264”是我所1975年用“淮油10号”作母本,以低芥酸油菜“齐非”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二个阶段定向选择育成。第一阶段(1974—78年)配制杂交组合及初世代的选择,以耐寒性为主要目标,筛选生长势强,叶厚色深,抗寒性强为主的植株。第二阶段(1978—1981年)对F_3—F_6采取连续单株选择以丰产性和降低芥酸含量为主,在F_4中获得两株低芥酸单株,芥酸含量平均为4.3%,F_5继续自交芥酸含量下降为2.66%,  相似文献   

6.
油菜新品种中油低芥2号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育种方法上采用先使杂种初期处于杂合状态,强化性状分离与选择措施,最后决选出无芥酸纯合基因型材料,育成了高产、耐菌核病较强的“中油低芥2号”(B.napus).经湖北省和长江中下游区区试以及多年生产鉴定,表现优良.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6年审定,列为推广良种.  相似文献   

7.
品种来源 原名“75—144”,是四川省万县地区农科所1975年用本地推广良种万油11号作母本,沪油3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85年,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推广良种。1986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省内推广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并扩引到江西、安徽、陕西、江苏、福建、湖北等省。  相似文献   

8.
品种来源 191系成都市第一种子公司1986年以中油低芥3号优株系85—15用水稻杀雄剂一号化学杀雄后,以低芥油菜82—11作父本,杂交育成的甘蓝型低芥酸油菜。1992年3月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特征特性 属甘蓝型低芥酸半冬性(偏春性)的早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04—230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大,叶缘呈锯齿,顶裂叶长椭圆形,叶肉厚,微腊粉,叶背有刺毛。茎秆微紫色。株高190—210厘来,属上生分枝,分枝部位6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一次  相似文献   

9.
通过采用改良的育种方法,结合人工春化加代、分离和抗耐病性鉴定,育成了高产、抗寒、耐病、耐盐碱的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下同)优质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种中双二号。其抗耐菌核病性与当前生产面积最大的普通油菜品种中油821相当,是当前国内外首报的强抗(耐)病双低优质品种。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90年元月审定并命名。同年,被农业部和国家科委列为我国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10.
作者研究了低芥酸油莱品种奥罗(Oro)自然突变产生的雄性不育株,并育成了稳定的低芥酸雄性不育两用系S45AB。用S45A与低芥或双低油菜品种广泛测交选育恢复系与筛选强优势组合获得成功.低芥酸杂交组合S45A×8208在1987年度全国优质油菜区域性试验中表现突出,增产显著.经继续试验后,该组合很有希望能在生产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于1958年开始种植油菜。1982年以前主要品种有白菜型小黑油菜和芥菜型高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很不稳定,经济效益低。1982年以来,我们在积极扩大低芥酸油菜奥罗(Oro)种植面积的同时,开展了双低油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1986年基本普及了低芥酸油菜,到1988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120万亩,总产6万吨(表)。预计1991年可以普及双低油菜。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从7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双低油菜。最初育成的双低品种产量比双高品种低10%~15%,推广相当困难,但他们仅用4~5年时间便实现了“双高”向“双低”的转化。现加拿大98%以上的品种是双低油菜,1%左右的高芥酸油菜也只作工业特用。加拿大双低油菜生产快...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低芥酸油菜试种情况”考察组一行11人,于1983年4月15日至19日对我省引种、试种低芥酸油菜的生长情况,在岳阳地区农科所、湖南农学院、湖南省作物所、常德地区农科所、澧县农科所等引种试种点和岳阳市平地公社、湘阴县青潭公社、临澧县农业局等繁殖点进行了考察。最后在澧县参加了湖南省农业厅粮食生产处召开的低芥酸油菜试种会议,与到会代表交换了引种鉴定和试种示范情况,讨论了我省发展低芥酸油菜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单低、双低油菜系列标准于1993年在生产上进行验证,1993年底颁布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宣传了执行系列标准的重要性,并组织贯彻实施.根据各地反应,该系列标准制定及时,切实可行,并已取得了具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种子管理部门根据单低、双低油菜品种标准,种子标准,芥酸、硫代葡萄糖苷分析方法和抗病虫鉴定标准,进行品种审定,共审定了三个单双低油菜品种(即单低品种湘油14号,湘杂油1号,双低品种湘油13号);在区试中,取消一个品系(571)参加区试的资格.  相似文献   

15.
选育和推广高产、稳产适应我省红壤旱地的花生品种,是改造我省花生中、低产田的主要措施之一。为适应我省花生生产的需要,1980年从我所粤油551—116良种繁殖田里选择优良变异株261株,经过定向系统选育,筛选出适合红壤旱地栽培的花生新品种湘花生2号(原编号80—9);198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已在我省邵阳、桑植、永顺、慈利、石门、江永、会同等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新油4号和新油5号是我国第一代芥菜型低芥酸春油菜品种。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1年从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入澳大利亚泽蒙2号(群体芥酸含  相似文献   

17.
高产高蛋白花生新品种黔花生五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花生五号由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以自育品系90-38为母本,以引自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粤油200为父本人工杂交,采用集团与系谱法交替运用相结合,历经10代选育而成的珍珠豆型中粒花生品种。经过贵州省2011、2012年品种区试和2013年生产试验,表现出高产、稳产特性,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蛋白质含量31.16%。2014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黔花生五号,审定号为"黔审油2014002号"。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  相似文献   

18.
金玉306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2000年以自交系106作母本,自交系T32作父本杂交选育的高产品种。2001~2005年经所内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商品性好。2006年经贵州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金玉306。  相似文献   

19.
以高、中、低芥酸和硫甙含量菜籽为原料,微波和脱皮预处理后分别冷榨制油。结果表明,同一品种菜籽不同处理方式对基本品质并无影响,但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含量大小依次为低芥酸低硫甙菜籽>中芥酸中硫甙菜籽>高芥酸高硫甙菜籽。利用SPS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方差分析,探讨4种不同处理方式与3种不同原料对菜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双低菜籽油中α、γ维生素E和△5-燕麦甾醇影响差异显著,对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影响不显著;同一种处理方式下,不同原料对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都存在显著差异。微波处理后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最高,且低芥酸低硫甙菜籽更适宜通过微波处理提高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英红九号名优茶生产示范利用总结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英红九号1988年经广东省农作物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茶树良种,同时被列为我省重点推广良种.1980年以来,首先在本所建立母本示范园,扩大繁育推广,1989年在农业部定点的广东省英德茶树良种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