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正>当前季节奶牛热应激的情况较多,笔者针对建场时间较长,防暑降温设施不足或有缺陷,以及在日常饲养管理方面不足的牛场提出几点预防热应激的建议:1防暑降温设施的改进1.1对于设有集中挤奶厅的牧场奶牛过道、待挤厅和挤奶厅的防暑降温设施是整个牧场的重点,要予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2.
<正> 挤奶时间挤奶一般安排在喂草料前,奶牛精神悠闲安静时进行,一天内大致是:5:00~6:00;13:00~14:00;21:00~22:00。挤奶次数挤奶次数的安排原则是次数越多越好,但次数过多会影响奶牛的休息、消化、泌乳能力的恢复,所以确定为一天内高产奶牛挤3次,中低产奶牛挤2次,泌乳高峰挤3次,前期后期挤2次,这样奶产量损失小,奶牛又能很好地完成身体各部的代谢。挤奶地点奶牛对周围环境很敏感,环境条件差或经常更换挤奶地点,会引起奶牛的精神紧张,产生应激反应,产奶量下降。挤奶要选择安静、干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胎次、泌乳阶段、挤奶等因素对奶牛热应激反应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不同胎次、不同泌乳阶段的荷斯坦泌乳母牛59头,于夏季热应激期对奶牛进行直肠温度测定,收集血液样品,检测血清生化指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热应激下,不同胎次奶牛直肠温度、皮质醇(COR)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泌乳阶段奶牛COR水平差异显著(P0.05);奶牛挤奶前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差异显著(P0.05)。由于胎次、泌乳阶段、挤奶等因素对奶牛在热应激情况下的直肠温度和血清生化指标ACTH、COR水平会造成影响,因此在奶牛热应激相关研究中,应尽可能保证所选研究对象生理阶段等因素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夏季内蒙古地区牛舍温热因子和奶牛行为的变化规律,为热应激防控提供依据。采用手持式环境检测仪每小时记录舍内外温湿度和风速,并记录舍内外奶牛头数、采食、饮水、站立和躺卧头数以及每头牛的呼吸评分。结果表明:(1)从0:00到24:00,牛舍内外温度和温湿度指数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2)除采食行为外,奶牛在舍内外分布、躺卧、站立和饮水行为均与舍内外温度变化有关;(3)0:00到24:00期间,舍内外奶牛平均呼吸评分基本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9:00~17:00之间,舍外奶牛呼吸评分高于舍内。综上判定,奶牛有20h处于轻度热应激、10h处于中度热应激期、1h处于严重热应激。  相似文献   

5.
挤奶厅是挤奶设备、奶牛、挤奶厅操作流程和人员等各方面的统一体。只有这几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能有益于奶牛泌乳力、奶牛健康水平、挤奶斤的工作效率和牧场整体收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增加挤奶次数对不同阶段泌乳奶牛产奶量的提升,找出最佳挤奶管理方案,为有效提升牧场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泌乳牛只随机分为两组,保证不同胎次、不同产犊阶段平均泌乳量相当,分组后两组分别保持3次挤奶和4次挤奶1个月。对牧场不同挤奶次数奶牛泌乳量进行统计汇总整理分析。[结果]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高奶牛泌乳量(P<0.05);泌乳量高于45 kg奶牛增加挤奶次数对产奶量的提升,显著高于泌乳量低于45 kg的奶量(P<0.05);增加挤奶次数显著提升头胎牛产量2.33 kg,二胎牛产量2.31 kg,三胎及以上牛奶产量2.78 kg(P<0.05);不同泌乳阶段,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高泌乳初期及产奶高峰期的产奶量(P<0.05)。[结论]增加挤奶次数能有效提升奶牛泌乳量,对高产及处于产奶初期及高峰期的奶牛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随着养殖观念的提升,牧场逐渐开始重视奶牛免疫预防工作,而免疫对于奶牛的应激非常大,尤其是对于产奶牛的影响更大,直接带来奶量的损失。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抗应激产品对奶牛免疫后的生产性能的影响。分别选择3座饲养管理相近的牧场进行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牛群泌乳天数、饲养管理一致,试验组牛群饲喂相应的抗应激产品,对照组未处理。A牧场试验组使用的抗应激产品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B牧场试验组使用的抗应激产品主要成分为丙酸铬,C牧场试验组使用的抗应激产品主要成分为有机硒。试验结果显示,奶牛发生免疫应激后,饲喂黄芪多糖组单产较对照组高0.22kg,但对于奶牛免疫应激后缓解单产降低效果不显著,饲喂丙酸铬组单产较对照组高2.13kg,对于降低免疫应激影响效果显著,饲喂有机硒组单产较对照组低0.52kg,对于奶牛免疫应激后缓解单产降低效果不显著。由此可见,在免疫前后5d饲喂丙酸铬10g/(头·d),有助于缓解奶牛免疫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湿帘风扇、喷淋联合降温系统在南方地区夏季热应激期间的降温效果,于2017年7月至8月在浙江省嘉兴市东兴奶牛场进行湿帘、风扇和喷淋组合后共同使用对热应激缓解效应的研究。试验期间,每天6:00、9:00、12:00、15:00、18:00、21:00和0:00通过温湿度计采集牛舍内温湿度数据,通过当地气象局官网采集舍外温湿度数据,每日15:00在所有泌乳牛中随机挑选8头测量直肠温度,每日监测所有泌乳牛产奶数据,并从牛场获取往年产奶数据以供分析。结果显示,在使用湿帘及风扇加喷淋的降温系统后,舍内与外界温度相比,除夜间凌晨(00:00)外,在各个时间点都极显著降低(P0.01),同时舍内湿度极显著大于舍外湿度(P0.01);舍内最高温度较舍外最高温度极显著降低(P0.01),舍内降温效果明显;舍内THI处于热应激范围内,但试验期间产奶量趋势平稳,并未出现持续性下降。THI与奶牛直肠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但直肠温度显示奶牛无连续性热应激状态。因此,热应激期间使用湿帘联合降温系统降温效果明显,舍内温度显著降低,联合降温设备在投入与产出上具有正效益,但THI指标不适用于采用湿帘联合降温系统的奶牛场的热应激评估。  相似文献   

9.
<正> 天津市杏林食品厂奶牛队于1980年底建队,采用散放饲养方式,即集中挤奶时喂精料,挤完奶后将牛只放在散放圈(运动场)内自由采食粗饲料青贮和干草。经过三年实践考查,笔者认为因散放饲养争食相残的应激因子刺激而影响部分牛只的采食量及产奶量,有个别牛只甚至因此而被淘汰。 该厂奶牛队饲养成母牛95头,泌乳牛的平均饲养头数为85头,共分三个散放饲养圈,每个圈设简易食槽,每头牛平均占食槽一米宽。每天有专人负责向简易食槽供应青贮和干草。并有一个挤奶间,可以容纳30头泌乳牛挤奶。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共收集了山西南部地区某牧场冬季(2015年10月、11月、12月和2016年1月)开放式牛舍条件下荷斯坦牛的80 158条电子记录,该记录储存了600头泌乳牛的活动量、产奶量、牛奶电导率、挤奶时间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得出奶牛胎次、泌乳天数等对奶牛活动量的影响以及奶牛产奶量、挤奶效率和牛奶电导率与活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胎次泌乳牛活动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奶牛活动量有下降趋势。活动量在90~110步/h时,个体产奶量和挤奶效率最高。挤奶效率与产奶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2,P0.01),奶牛产奶量高的个体挤奶效率也较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将挤奶效率作为核心群选育的标准之一。此外,本研究结果发现,电导率大于10后,奶产量和活动量均下降,通过CMT检测及与DHI体细胞数的对比,证实与隐性乳房炎有明确的关系。因此,可将检测牛奶电导率是否大于10作为判断奶牛是否患有隐性乳房炎的预测手段,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热应激影响荷斯坦奶牛泌乳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在极端热环境下会产生热应激反应,导致奶牛泌乳量降低、乳品质下降。本文从热应激诱导乳腺氧化应激及影响机体激素代谢、抑制乳成分合成角度综述了热应激影响奶牛泌乳的机制,并对补饲添加剂缓解热应激的效果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探究热应激机理及寻求有效、合理的缓解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挤奶厅不仅仅是挤奶的地方,对那些挤奶时间仅用小半天时间就完成的挤奶设施来说更是如此。散栏牛场挤奶厅包括挤奶大厅、设备室、储奶间、休息室、办公室、治疗室。考虑到奶牛挤完奶后需要为奶牛提供分群,因此需要在待挤厅的边上或另一侧建设处置及治疗室。对于小规模牛场,挤奶厅待挤区以及牛走廊,在不挤奶时还可作为其他用途。  相似文献   

13.
<正>1中国牧场奶厅挤奶性能和使用效率测定目前,利拉伐牧场管理与服务团队对中国大多数牧场的奶厅挤奶性能和使用效率进行了全面的测定,以期帮助牧场提高挤奶效率。表1统计了所测定牧场的奶厅使用效率数据,其中包括奶厅类型、总牛位数、挤奶前操作程序、每小时挤奶牛头数、挤奶工人数以及每个工人每小时的挤奶牛头数,这些数据都是衡量奶厅挤奶性能和使用效率的重要参数。从表1中每小时的挤奶牛头数  相似文献   

14.
对奶牛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根据不同生长泌乳阶段选择适合其生活环境的牛舍及设施是牛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栋牛舍可以饲养不同组的奶牛,但不同组的奶牛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对泌乳牛的分组影响着挤奶厅挤奶位的选择,务必要保证每一头奶牛每天在候挤厅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  相似文献   

15.
6挤奶厅的建设与管理6.1位置挤奶厅应建在养殖场(小区)的上风处或中部侧面,距离牛舍50~100 m,有专用的运输通道,不可与污道交叉。既便于集中挤奶,又减少污染,奶牛在去挤奶厅的路上可以适当运动,避免运奶车直接进入生产区。6.2数量根据奶牛的头数决定建造挤奶厅的个数,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鱼骨式、并列式)挤奶位数量=泌乳牛头数/单班挤奶时间/4/2,大型奶牛场也可采用转盘挤奶方式。  相似文献   

16.
应激是指环境因素突然发生的变化,或因疾病、药物、管理不当等的影响引起奶牛生理上的不适应而造成生产性能降低的现象。应激反应的程度,通常,奶牛比一般牛强烈,泌乳牛比升奶牛强烈,升奶牛比降奶牛强烈,成年牛比幼龄牛强烈。空怀又不产奶的牛以及育成牛应激反应最轻。  相似文献   

17.
尤克强 《中国乳业》2004,(11):41-44
对奶牛能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根据不同生长泌乳阶段选择适合其生活环境的牛舍及设施是牛场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栋牛舍可以饲养不同组的奶牛,但不同组的奶牛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对泌乳牛的分组影响着挤奶厅挤奶位的选择,务必要保证每一头奶牛每天在候挤厅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了年龄和胎次相同,产奶量相近的9头泌乳荷斯坦奶牛,并按不同泌乳阶段分为3组。于2008年5—10月间选择晴朗天气进行试验,每月观察9d、每天观察2h(12:00-14:00)。运用捕虫网捕捉活动于运动场的昆虫进行分类鉴定;用摄像机记录奶牛体表的昆虫数及奶牛的行为表现;运用POLAR-s610心率表记录试验期间奶牛心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牧场活动的双翅目昆虫种类和数量也增多。其中,家蝇和厩螫蝇占总数的70%~80%。昆虫对奶牛的骚扰和叮咬引起护身行为的增多,主要造成摆尾、摆耳、颤动皮肤、甩头及抬腿次数的增多。当昆虫侵袭奶牛时,引起心理应激,奶牛的心率普遍升高,增幅在20~40次/min。因此,可根据护身行为和心率变化来评价奶牛遭受昆虫应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体温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选用不同泌乳阶段、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泌乳天数分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3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牛舍温湿指数(THI)变化情况,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自身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极显著增加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P<0.01);THI与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呼吸频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及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热应激严重影响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与泌乳中、后期奶牛相比,热应激对泌乳前期奶牛的影响趋于较大。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奶牛反刍与活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对中国荷斯坦牛反刍时间与活动量监测,旨在研究其反刍与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北京三元绿荷金银岛牧场200余头不同胎次泌乳牛进行了长达7个多月的连续监测,试验时间划分为夏、秋、冬3个季节,对应于奶牛的热应激期、舒适期、冷应激期。采用SAS(v 9.2)的GLM过程分析季节、胎次、泌乳天数以及父亲效应对反刍时间与活动量的影响。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季节、泌乳天数3个因素对日反刍时间均值均有极显著效应(P0.000 1);父亲、胎次、季节、泌乳天数4个因素对日活动量均值均有极显著效应(P0.000 1)。在炎热夏季(温湿度指数(THI)持续高于72),奶牛易处于热应激状态,活动量显著升高,反刍量明显降低。与冬季相比,夏季活动量高出19.26%,与此相反,冬季反刍时间增加10.36%,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胎次效应对反刍时间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活动量的影响显著(P0.000 1),一胎个体较二胎活动量增加了9.12%。在整个试验期,牛群的平均日反刍时间为532.5min·d~(-1),日活动量为525.1au·d~(-1)。原始记录数据为每2h一次,包括反刍时间与活动量,24h连续记录。中国荷斯坦牛夏季受热应激影响,活动量增加,反刍时间降低,而在冬季寒冷温度下,其活动量下降,反刍时间延长。胎次、泌乳天数对反刍时间和活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父亲的遗传因素对奶牛活动量和反刍时间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差异,通过进一步对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分析,人们将可以通过育种手段,提高牛群抵抗冷热应激的能力。本研究着重于健康泌乳牛群的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探究中国荷斯坦牛群反刍与活动量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