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丽 《中国奶牛》2013,(6):29-31
本试验研究了急性产后子宫内膜炎神经肽(SP、VIP)变化,以探讨子宫内膜炎神经肽对子宫局部免疫的影响。对10头产后急性化脓性子宫内膜炎患牛进行子宫内膜及血清SP、VIP含量的检测,并选择10头产)06-8d健康的奶牛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产后急性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膜及血清中SP含量显著升高,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而VIP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急性产后子宫内膜炎属于局部炎症,其发生与神经肽(SP、VIP)浓度密切相关,sP含量的升高和VIP含量的降低对机体的免疫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细胞免疫学和超声波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试验以产后21~64d、无临床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为对象,利用细胞免疫学方法和B超扫描对隐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进行诊断。参测的44头奶牛中,产后2l~42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为34.8%;产后43—64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略有下降,为28.6%。健康的奶牛子宫回声均匀,子宫轮廓清晰,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边缘回声不完整,内缘回声不规则,子宫内出现斑点状的液性暗区和少量回声亮点。跟踪统计显示,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146.9d,正常健康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93.9d。试验表明,细胞免疫学和B超诊断技术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细胞免疫学和超声波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试验以产后21~64 d、无临床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为对象,利用细胞免疫学方法和B超扫描对隐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进行诊断。参测的44头奶牛中,产后21~42 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为34.8%;产后43~64 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略有下降,为28.6%。健康的奶牛子宫回声均匀,子宫轮廓清晰,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边缘回声不完整,内缘回声不规则,子宫内出现斑点状的液性暗区和少量回声亮点。跟踪统计显示,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146.9 d,正常健康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93.9 d。试验表明,细胞免疫学和B超诊断技术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药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免疫机制,试验采用给患有明显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早、晚各灌服宫炎散1次,连用7 d,采集血清,检测血清中IgA、IgG和细胞因子IL-1β、TNF-α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用药后第5天和第7天,治疗组血清IgA、IgG含量极显著高于疾病组(P0.01);用药后第1天,治疗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在用药后第3天、第5天和第7天极显著低于疾病组(P0.01);血清TNF-α含量在用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和第7天均极显著低于疾病组(P0.01)。说明中药复方制剂宫炎散能够增强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免疫防御机能,调节血清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致病性真菌感染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中的作用,试验选用产后7~10d子宫内膜炎患牛,通过真菌分离培养和套式PCR反应检测子宫真菌感染情况,并确定致病性真菌种类.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炎患牛真菌检出率一年四季均不同,春季为10.6%、夏季为15.2%、秋季为21.1%、冬季为18.1%,分离到的致病性真菌经鉴定为念珠球菌.说...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致病性真菌感染在奶牛子宫内膜炎中的作用,试验选用产后7~10 d子宫内膜炎患牛,通过真菌分离培养和套式PCR反应检测子宫真菌感染情况,并确定致病性真菌种类。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炎患牛真菌检出率一年四季均不同,春季为10.6%、夏季为15.2%、秋季为21.1%、冬季为18.1%,分离到的致病性真菌经鉴定为念珠球菌。说明部分子宫内膜炎患牛由致病性真菌引发,以秋冬两季真菌性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最高,致病性真菌主要为念珠球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诊断牛子宫内膜炎病的方法及临床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某奶牛场的子宫内膜炎患病奶牛28头,在某肉牛场选取6头患有子宫内膜炎肉牛,将患牛分为5组,其中,肉牛单独为一组,奶牛分为4组,每组有7头患牛。每组应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对比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28头奶牛中有3头奶牛有较差的治疗效果,逐渐转化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其总的治愈率为89.29%,而6头患有子宫内膜炎的肉牛则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在治疗牛子宫内膜炎病时,其诊断方法很重要,可以根据检查牛的阴道及直肠、培养细菌分离、细胞学检查、子宫活组织检查、B超检查等。在临床治疗中,在其子宫内灌注抗生素效果较好,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5,(3):104-106
分析产后健康和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内大肠杆菌的分布和血清型与患病之间的关系。选取产后21~30 d的健康奶牛25头和子宫内膜炎奶牛35头,采集子宫黏液,常规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O抗原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60头奶牛中43头(71.67%)分离到145株大肠杆菌,61株来自18头健康牛,84株来自患子宫内膜炎奶牛,说明大肠杆菌在产后21~30 d奶牛子宫内的分离率较高。血清学分型发现,96株菌分属于不同的15种血清型,3株发生自溶,46株未能确定,87.5%(84株)的菌株属于7种常见血清型,即O2、O5、O26、O44、O73、O86和O111,而O111(41.84%)和O44(27.55%)是最为集中的两种类型,O2,O8、O55和O86仅出现在患病奶牛中,O114、O126、O141仅出现在健康奶牛中。说明一些特异性的血清型可能与患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炎患牛唾液生物标志物特点,[方法]研究收集试验组子宫内膜炎患牛和对照组健康奶牛唾液,针对所选10种生物标志物使用相关试剂盒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相比健康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牛唾液生物标志物的升高项为α唾液淀粉酶、皮质醇、乳酸和尿酸,而腺苷脱氨酶、乙酰胆碱酯酶水平、pH值、钠钾比则下降明显。[结论]说明应激、炎症和氧化应激在患子宫内膜炎奶牛体内的存在,钠营养状况略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奶牛子宫内膜炎通常是子宫粘膜的粘液性或脓性炎症,是奶牛场最常见的一种生殖器官疾病。Ruder C.A.等观察到64头奶牛中有43头(67%)产后子宫感染;等观察到某农场141头不孕牛中有36.2%患慢性子宫内膜炎;Zebrack A.等报告,在生育力扰乱的奶牛中有60~70%是由于产后子宫感染所引起。可见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之普遍和发病率之高。  相似文献   

11.
采取产后21~60d的奶牛子宫回流液样品,分离细菌,并检查样品中嗜中性白细胞的比率,分析奶牛产后21~40d和41~60d子宫细菌感染与白细胞变化的相关性。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证实,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试验表明,若以细菌分离方法作为隐性子宫内膜炎诊断的参照方法,在产后21~60d,当奶牛子宫回流液中的嗜中性白细胞比率大于10%时,可诊断为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兽医学报》2016,(7):1206-1211
通过检测顺产后患产褥期子宫炎奶牛抗氧化能力、细胞因子变化和结合珠蛋白变化情况,为后期产褥期子宫炎治疗保健研究提供参考。选用20头产后健康荷斯坦奶牛为对照组(N组),产褥期子宫炎5例(PM),产后前10d检测体温;分别在产后3、7、14、21d经颈静脉采血,用试剂盒检测抗氧化能力、部分细胞因子和结合珠蛋白。结果显示:PM组体温在4~10d之间高于N组,其中第5、8天差异显著;PM组CAT、T-AOC、GSH-Px分别在3、7、7d显著高于N组,2组SOD、MDA差异不显著;N组IL-6、TNF-α分别在21、14d显著高于PM组。结果表明:产褥期子宫炎奶牛CAT、T-AOC、GSH-Px等抗氧化指标升高,细胞因子IL-6、TNF-α降低,进行药物对奶牛产褥期子宫炎的治疗保健效果评价试验时可参考上述变化显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对于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以及炎症对于子宫平滑肌收缩相关调控分子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及子宫内膜炎患病荷斯坦奶牛各10头,分别作为健康组和患病组,对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分子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NF-κB p65蛋白(NF-κB p65)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信号通路分子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应激活化蛋白激酶(JNK)及蛋白磷酸化进行检测,对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分泌情况及平滑肌收缩关键调节分子[RhoA、Rho激酶(ROCK)、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肌球蛋白轻链(MLC)、钙离子]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表明:与健康组奶牛比,患病组奶牛子宫内膜组织IκBα、NF-κB p65、p38、ERK、JNK磷酸化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TNF-α、IL-1β、IL-6促炎因子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子宫平滑肌组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下降(P0.05),RhoA,ROCK、MLCK表达量下降,MLC磷酸化水平降低。说明奶牛子宫组织炎症不仅损伤黏膜组织,而且还会对子宫平滑肌造成破坏,显著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  相似文献   

14.
探讨急性相蛋白(C-反应蛋白、结合珠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细胞因子(IL-6)在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炎中的变化及其对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意义.选用产后健康荷斯坦奶牛10头(N)为对照组;亚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组(SE),共28头;临床型子宫内膜炎组(CE),共30头,经颈静脉、子宫腔内分别获取血液样本及子宫分泌物,对其进行急性相蛋白和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表明,CE组和SE组血清和子宫分泌物中C-反应蛋白(CRP)、结合珠蛋白(H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CE组比SE组变化明显;在对照组子宫分泌物中未检测到Hp和SAA.随着子宫内细菌污染程度的加重,CRP、Hp、SAA、IL-6的水平也随着升高,血清和子宫分泌物中CRP、Hp、SAA、IL-6水平均可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繁殖的最大障碍性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外治疗本病的方法和药物很多,且大都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治愈牛的妊娠率却不够理想。为此,笔者对用清官液治愈的152例患牛的妊娠情况作了统计,并与健康牛做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病牛来自兰州市段家滩奶牛场产后自然发生子宫内膜炎的患牛。健康对照牛为段家滩奶牛场产后无任何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产后康"防治奶牛产后瘫对免疫机能的影响,选择了平均胎次为3,预产期为产前5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分为健康组,病理组,治疗组和预防组4组,用试剂盒测定了血清中IgM,IgA,IgG,IL-1β和TNF-α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应用"产后康"防治奶牛产后瘫,奶牛血清中IgA和IgG浓度逐渐升高,IgM浓度变化不明显,可显著降低血清中IL-1β和TNF-α水平。结论:"产后康"用于防治奶牛产后瘫具有提高血清IgA和IgG浓度,下调血清IL-1β和TNF-α的作用,在产后瘫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奶牛血浆PGFM浓度变化与子宫内膜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多发性疾病之一,产后子宫感染是一种非特异性感染,主要的致病菌有分泌型化脓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埃希氏大肠杆菌及其他多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子宫内膜炎对奶牛业有重要的经济影响,若能早期识别出对子宫内膜炎易感性较高的奶牛,并提高对子宫内膜炎患牛的诊断率,将会明显的减少因产后子宫感染所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9,(11):2233-2237
子宫内膜炎是影响奶牛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的有效防控至关重要。本试验探讨了约氏乳杆菌对LPS诱导的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预防作用。约氏乳杆菌悬浮至10~4,10~5,10~6 CFU/mL后,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共同培养3 h,添加1 mg/L LPS处理3 h,检测趋化因子IL-8和促炎因子TNF-αmRNA、蛋白分泌量和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LPS处理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3 h后,IL-8和TNF-αmRNA和蛋白分泌量均显著上升(P0.05), 10~4 CFU/mL约氏乳杆菌预处理后IL-8、TNF-α表达和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均显著降低(P0.05),而10~5或10~6 CFU/mL约氏乳杆菌预处理并未影响IL-8和TNF-α表达。结果提示,约氏乳杆菌具有预防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作用,且10~4 CFU/mL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用。  相似文献   

19.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引起奶牛不孕的常见疾病之一。2004年某奶牛养殖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达60%以上,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该场的生产与发展。该试验在某牛场1、2号圈中随机选择产后15d从产房转入的患有子宫内膜炎的病牛。分别编入4个试验组,各组按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共收集病例80头,每组20头。经过1~2疗程(5~10d)的治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氟哌酸和甲硝哒唑联合用药,配制成药液进行子宫内灌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高,是造成奶牛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因输精或助产时消毒不严细菌进入子宫引起,或因子宫复旧不全、胎衣不下等并发。根据育成牛18月龄后输精连续3个情期以上不孕、经产牛产后两个月后输精连续3个情期以上不孕为不孕牛的标准,笔者对西安市联志村奶牛场54头母牛调查,子宫内膜炎患牛占22.1%。专业户奶牛中占12.3%。1983年治疗30例奶牛子宫内膜炎,现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